索引号: 002489452/2022-26789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经信提〔2022〕124号 成文日期: 2022-07-29
发布单位: 市经信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11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2-07-29 14:28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民革市委会: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碳达峰背景下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科学谋划政策体系,积极抓好工业领域用能结构调整,深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双碳”工作获得省政府2021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主动、成效较好的设区市”督查激励。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构建工业领域“双碳”工作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编制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6月,由市经信部门牵头启动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并聚焦建材、化工、纺织等高碳行业编制子方案,为重点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2021年8月,送审稿报送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原则通过。下一步,待省、市碳达峰总方案和省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后,将积极与上述方案做好横纵衔接,衔接完善后尽快报请印发,为全市工业低碳转型实现有序达峰做好总牵引。

二是深化能源(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完成《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修订,将新上产业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准入标准提升至0.49吨标煤/万元。严格落实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阶梯电价,倒逼落后产能退出、落后工艺改造。组织编制《杭州市用能权交易实施意见》,通过差别化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引导能源资源向低碳高效行业和企业集聚,《意见》目前正在走发文程序。

三是制定绿色低碳产业专项政策。全力抢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机遇,委托省工信院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积极谋划产业发展路径。多次组织召开产业座谈会和走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绿色低碳重点企业发展现状和政策需求。研究制定《杭州市加快工业领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相关部门和区县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下一步,在对政策稿修改完善后将尽快报请印发实施,尽早推动产业政策落地见效。

(二)持续推进用能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一是大力抓好煤炭消费减量。严格控制行业用煤,推动建材、化工、化纤、造纸等行业节煤限煤,持续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推广节煤技术应用。新上项目严禁企业建设自备燃煤设施。严格新增耗煤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全市“十三五”期间累计淘汰改造10蒸吨/小时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3930台,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106台;关停海联热电、崇贤热电等6家燃煤热电企业,淘汰装机32.9万千瓦。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比2015年减少415万吨,累计减煤贡献全省第一。

二是加大清洁能源替代力度。以能源电气化为目标,持续深挖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潜力,引导企业实施油改电、蒸汽改电,2021年,全市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53%,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充分挖掘工厂屋顶的“蓝海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工厂”应用场景,明确现有年综合能耗超过3000吨标煤且具备光伏安装条件的企业(项目),原则上都要配套建设光伏,截止到2021年底,全市累计并网光伏项目34644个,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54吉瓦。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参与绿电市场交易,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生产的应用比例和使用效率。

三是实施能源碳效数字化管理。依托省能源监测平台,对全市年用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实施监管,按月报送企业用能情况。搭建能源双碳数据平台,对全市1391家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能耗数据动态监管,制度化实施高耗能行业用能、用电预算化管理。深入推进碳效综合改革,积极推广应用工业碳效码,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进行精准识别,为部门协同治碳、行业精准控碳、企业主动减碳提供有效的数字化路径。

(三)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工业绿色转型

一是坚决遏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坚持把遏制“两高”行业产能扩张作为推进产业低碳转型的重点工作来抓,强化产业准入管理,严把投资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和节能审查,坚决执行我省有关提高“两高”行业产能减量置换比例的规定。全市水泥行业目前严格按照2:1实施产能减量置换(2021年8月前置换比例为1.5:1),2018年以来共置换了4条生产线(14500吨);化工、化纤、印染3个行业在置换政策出台前,暂缓实施产能置换;富阳造纸行业整体腾退,关停造纸企业76家;铸造行业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比例进行产能置换。

二是全面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参照制造业高耗低效企业分区域分行业指南,采用动态排摸、分类建档、闭环管理的方式,对制造业企业开展全面排查,摸清企业用地、用能、产出等情况,动态更新全市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经整改仍未达标的,坚决依法处置;对其它高耗低效企业,通过整体腾退、兼并重组、搬迁入园、改造提升等方式,实施“一企一策”,对标提升,达标销号。2021年,全市完成高耗低效整治并销号企业396家,腾出用地5344.7亩,腾出用能42.3万吨标煤,全市“腾笼换鸟”工作被评为全省考核第一档。

三是积极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组织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鼓励企业针对主要工序工艺、重点用能系统、关键技术装备、能源管理体系开展全方位系统性节能诊断。2021年,组织34家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诊断并督促落实诊断意见,为企业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实施提标改造奠定基础。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技改。聚焦建材、化工、造纸、化纤等重点高耗能行业,支持企业、园区对标国际先进标准,运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去年全市共有25个项目被列入省首批重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攻坚清单,共计投资56.96亿元,项目完成后预期每年可节约标煤9.5万吨,9个项目评选为全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绿色化方向)示范项目,获得省级专项资金奖补3810万元。积极培育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积极开展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申报,去年推荐的4项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6个节能产品成功通过工信部评审。广泛发动企业参与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和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评选,12项技术产品、16家企业分别入选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和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

四是系统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减少资源消耗。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将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和循环利用全过程。在市、区(县市)两级创新开展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区(县市)四级联动分级创建的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及以上绿色低碳工厂128家、绿色低碳工业园区5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培育打造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7家,为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树立了示范标杆。

五是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一号工程”2.0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培育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谋划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增幅11.5%,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14.8%、17.6%,占规上工业比重连续6年稳步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们将认真吸收提案各项意见建议,积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窗口期,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加强能源管理数字化改革。充分发挥能源双碳数智平台功能,加强数据运用,及时分析预警,每月出具分析报告。强化平台与省节能降碳e本账、工业碳效码系统和各区、县(市)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互通、信息互联。进一步拓展数智平台监控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迭代更新系统场景,会同国网供电公司研发平台2.0版本。引导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和改造提升,实现能源集约化管理和集约化利。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开展能效达标行动。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持续推动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2022年市县联动组织实施280项以上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同时筛选一批效果明显且具有示范带动的项目参选省级重点节能降碳项目库;积极开展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能效达标行动,建材、有色金属冶炼两大高耗能行业力争在2025年前所有产能全部达到行业能效标杆水平(省要求是达到产能的50%)。

三是继续抓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工厂从空间布局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能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向绿色低碳全面转型。2022年,创建市级及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园区2个、绿色低碳工厂80家;到2025年,建成市级及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0个、绿色低碳工厂400家。

四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建设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五大产业生态圈,深化市领导领衔推进重点产业机制,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打造视觉智能、集成电路、药品、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打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战,清单化闭环式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2022年全市力争淘汰落后及整治提升企业600家,盘活低效工业用地7000亩以上,腾出用能15万吨标煤。到2025年,全市低碳高效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力争提升到70%,高碳低效行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17%以下。

感谢贵单位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绿色制造处郑逸武,电话:85257092。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