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52/2022-26786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经信提〔2022〕127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29 |
发布单位: | 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申屠银光委员:
您在十二届政协一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支持市迁移企业到西部区县(市)投资兴业的建议》收悉,提案提出的问题与建议紧扣杭州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经我局主办,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全市工信战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面落实省、市经济稳进提质推进大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专班运作、迎难而上、集中攻坚,稳住了市场主体,促进了工业趋稳回升。从主体指标上来看,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由4月下降3%回升至增长1%,1-5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74.9亿元,同比增长6%,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1.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5.4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地市排第2位;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7.1%,增速持续保持高增长。
您在提案中反映的制造业企业外迁现象,确实是当前我市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总体来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部分制造业企业有序梯度转移是产业发展规律使然。但是由于逆全球化与经贸摩擦加剧、生产要素优势逐渐弱化加大企业经营成本等原因,导致我市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企业外迁意愿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主动作为,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全力稳住制造业基本盘。
1.加强产业平台支撑能力。谋划编制《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拟按照”一园一主业“发展导向,引导桐庐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桐庐智慧安防小镇(视觉智能产业)、磁性材料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富春江镇分片区(清洁能源产业)等特色片区建设,实施链主企业培育、产业空间拓展、专业精准招商、创新载体培育、公共服务完善、专项产业基金等6项举措,加强市域相关领域迁移企业承载能力。依托协作城区产业优势,以协作双方共建产业分园形式,支持山区4县在县域内建设产业平台。推进淳安经济开发区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帮扶。借鉴推广滨富、滨萧等合作模式,支持桐庐、建德与主城区(平台)设立以特别合作区(园)等形式,推动先进制造大项目和产业链关键制造环节跨区域落地。
2.支持重大项目招引落地。通过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双周例会机制,深入实施“谋划盯引一批、签约注册一批、开工在建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四个一批清单化管理,加强部门协同推进和要素保障。发挥市级招大引强专班在主攻产业积累的资源,赋能山区4县导入优质项目。推动市级产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等市级部门为山区4县对接产业招商资源、导入重大产业项目。建立健全全市产业项目跨区迁移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利益共享等相关制度,鼓励主城区、主平台“裂变”项目有序流转至山区4县。
3.强化产业投资规划引导。围绕山区4县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度对接全市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需求,差异化确定产业投资细分赛道。根据山区4县整体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及产业细分赛道谋划成果,编制重点产业平台“一园一业”,引导重点产业平台布局,强化与东部地区融合发展。
4.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前,杭州市养老保险已实现全国统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与待遇计发均按国家、浙江省统一政策执行,并由省统一系统经办。
5.开展西部区、县(市)引才活动。加大对西部区、县(市)人才招引的扶持力度,针对性举办人才西进专场招聘会,为西部区、县(市)提供人才招引平台。推动大学生创业学院向西部延伸,支持自主培育创业人才,在创业人才评选、激励、表彰等方面向西部区、县(市)倾斜。计划举办2022年大学生创业学院共同富裕专题班,帮助西部区、县(市)培训大学生创业者45名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政策要素配套支持。聚焦山区4县产业细分赛道,制定“一链一策”。推动省市有关政策向山区4县倾斜,叠加政策合力。支持山区4县重大产业项目优先纳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强化各类资源和指标保障。加大政府产业基金、国有资本和担保公司等对山区4县重大产业项目支持力度和投资引导作用。 二是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坚持人才政策创新,努力为西部区、县(市)引进、培养、留住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稳步推进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开展“产业招商、平台招商、精准招商”,稳步推进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招商引资“一盘棋”全市统筹格局,鼓励各地共享符合全市产业发展导向、但本地暂不具备落地条件的有效投资信息,推动西部地区承接主城区产业溢出。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转型升级处刘霜,电话:85257072。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