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52/2022-26786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经信提〔2022〕157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29 |
发布单位: | 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陈治辉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推进精细化工装备提升,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钱塘10号)收悉,建议提出的问题与建议紧扣杭州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经我局主办,市财政局、市科技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杭州市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包括农药、染料、颜料等11个产品类别,与此同时,潜力巨大的精细化工市场对具备安全、高效、精细的制造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染料领域龙头企业杭州吉华江东对具有优化染料复配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安全性的精细化工生产装备提出极高的要求。杭州吉华开发的“高日晒牢度新工艺及拼混配方的HLF分散染料”、“高日晒牢度分散黑染料混合物”等精细化工产品,通过工艺、装备的提升获得可观的市场收益。
目前杭州市精细化工主要聚集在杭州市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和天目医药港化工集聚区。为严格落实杭州市化工园区规范化管理,确保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杭州市开展化工产业大脑建设以及化工园区“一园一策”提升工程,并持续推进1+5+X模式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前期取得的工作成果如下:
1.产业提质态势明显。杭州市加速推进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做好节能降耗和去产能“减法”以及产品升级和链条攀升“加法”,规上化工产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1615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1360亿元,但行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率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持续改善,2020年实现利润总额109亿元,较2016年仅减少1亿元,转型升级态势明显。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了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浙江省生物基全降解及纳米材料创新中心列入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
2.企业成长步伐稳健。“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化工企业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市场运作,大力推进实施兼并联合重组,形成了一批引领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大的化工龙头企业和优势拳头产品,截至目前,全市上市化工企业数量达到13家。其中,新安化工是亚洲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有机硅产能全国第二;新化化工有机胺产能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传化化学在功能化学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和市场水平居于国际前列。
3.集聚发展格局形成。近年来,杭州市加快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基地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市共认定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天目医药港化工集聚区、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3个省级化工园区,并通过严格控制园区外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倒逼企业进区入园,园区企业占全市化工生产企业数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26.3%提升到2020年的42.3%,基本实现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4.智造水平不断提升。数字赋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化工新智造企业梯队,荣盛控股、新安化工、中策橡胶入选市“链主工厂”培育名单,传化化学、新化化工、大洋生物、建业化工等8家企业入选“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名单。积极组织化工企业和园区参与省“化工产业大脑”建设,有力提升了化工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5.安全环保持续强化。依托省危化大数据平台和杭州城市大脑,开发危化事故防控信息系统,实现危化安全监管底数清、风险清、动态清,园区内化工企业的智慧化管理水平明显增强。推进危化监管重心前移,开创性地探索出“专家常驻+监管”的专业化保障新模式。将园区主要危化品运输进出口主要道路视频数据接入系统,实现对园区电子封闭式管理。在化工企业内部开展“智能化二道门2.0版本”建设工作,实现了人员、车辆、区域、风险的实时重点管控。持续推进化工生产“密闭化、管道化、连续化、自动化”改造。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总的来说,杭州市化工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是产品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化工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不足,高端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某些领域形成了突破,但尚处于培育阶段,供给能力还有待增强。
二是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自主开发的高水平、高效益拳头产品较少,缺乏具有较强引领带动性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仍不突出。
三是园区安全规范压力大,由于历史原因,仍有部分的化工生产企业散布在专业园区之外,产能分布散、监管难度大,现有化工园区尚未全面实现物理封闭管理,管委会实体化、专业化运作体制也还有待健全完善。
四是降耗减碳亟待破题,化工产业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约为全市工业领域平均水平的四倍,是全市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低碳转型压力大、任务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2022年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要点》,谋划制定杭州市新材料产业扶持政策。
2.聚力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配合省厅制定产业集群建设指南,并根据相关工作机制、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指导推进集群建设。
3.打造新材料核心产业链。根据省厅部署,做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链提升相关工作,聚焦磁性材料、氟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编制产业链图谱;结合现代产业体系谋划,梳理打造膜材料和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产业链,建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开展全市产业平台“一园一业”研究,明确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平台。
4.促进新材料规模化应用。组织企业申报“2022年浙江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及“浙江省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做好2022年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项目申报和初审上报工作;配合省厅在先进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应用奖励试点,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初审上报等工作。
5.继续加强化工园区规范化管理。根据省里评价认定标准和要求,对化工园区(重点监控点)实行动态管理。各区(市)政府承担园区管理的属地责任,负责辖区内园区(重点监控点)的规范提升工作。市级有关部门根据部门职责,负责对化工园区(重点监控点)的监管和整治提升工作,完善园区各类软、硬件(人员队伍、技术保障、基础设施等)建设,确保化工园区管理安全、规范有序。
6. 降低政府采购准入门槛。全面落实省财政厅相关政策,市财政局出台《关于提升政府采购监管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杭财采监〔2022〕2号),鼓励和支持采购单位优先采购被认定为首台套产品和“制造精品”的自主创新产品。首台套产品被纳入《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之日起2年内,以及产品核心技术高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明晰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精品”产品,自认定之日起2年内视同已具备相应销售业绩,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时业绩分值为满分。
7.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已设立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信息经济投资基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杭州创新基金等政府产业基金,上述基金重点投向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建议充分发挥现有政府产业基金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精细化工装备企业发展。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高端装备处张向荣,电话:85257128。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