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91165/2022-26775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文广旅游议〔2022〕26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26 |
发布单位: | 市文广旅游局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卢文杰代表:
您在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农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品牌的建议》(临安13号)已收悉。经研究,现将相关意见回复如下:
一、全市农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开展的情况
(一)规划引领,推动资源有效利用。一是打牢乡村旅游发展基础。2022年1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台了《杭州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全市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市文广旅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实施“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目前全市已培育省级景区(镇)71个,景区村庄1292个;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现有省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3家(余杭区鸬鸟镇产业集聚区、西湖区龙坞茶镇产业集聚区、余杭区径山乡村禅意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临安区月亮桥、桐庐芦茨民宿集聚区建设,组织建德市乾潭、桐庐县“生仙里”、临安区清凉峰山地休闲度假区改革试点,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集聚效应。二是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桐庐县已经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淳安县、西湖区、余杭区、临平区、临安区、建德市,萧山区等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等5个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桐庐县富春江镇石舍村等21个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临平区塘栖镇等13个小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三是实施文旅赋能乡村计划。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文旅赋能乡村“6+X”计划,即“6引进,1拓展”:引进投资、引进项目、引进业态、引进产品、引进客源、引进运营和拓展全面合作,根据乡村旅游主体及项目开发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同时,积极引导旅行社通过聚焦乡村旅游,与镇(乡)、村落景区开展战略签约,实现转型发展。2021年,乡村旅游引入投资36.8亿元、引进项目88个、引进产品和业态304个、引进客源100余万人次。2021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81.32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杭州旅游产业重要增长极。
(二)因地制宜,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一是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治。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杭州市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方案》,2021年,全市投入资金5亿元,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和抛荒治理区块为主,着力开展沟、渠、路等农田建设。在此基础上在全省首创“粮食高产高效样板区、数字农田先行区、融合发展引领区、共同富裕实践区”四区合一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着力解决种粮不富、小农小散、科技不高等难点、痛点,推进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和高产高效,形成了太阳镇美丽田园、永安村数字农田、钱塘区城市田园等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区创建和经营模式,实现了项目区“非粮化”全面清零。二是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近年来,各地积极创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如西湖龙井茶品牌价值79.05亿元,列全国第一。萧山区重点抓好“萧山本味”“萧山萝卜干”“萧山白对虾”“萧山甲鱼”等公用品牌建设。余杭区打造“禹上田园”区域公用品牌,形成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1+4”母子品牌体系,有6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授权。富阳区围绕“富春山居”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富春山居品牌馆。临安区打造“天目山宝”公用品牌,品牌注册、品牌宣传、管理体系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桐庐县加紧分水“蜜蜂小镇”建设。淳安县打造“千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制度,搭建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建德市打造“建德草莓”“建德苞茶”区域公用品牌,已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今后,我们将持续培育10个县级全品类农业公用区域品牌、5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注重个性化发展。近年来,临安区率先开展市场化运营,并逐步完善为“村庄经营”临安模式;通过面向社会招引运营商,以轻资产运营为主,整合村庄资源,通盘谋划和推进整个村落的旅游业发展,实现乡村与市场的结合,将村落景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助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全区现有20个(含试运营)村落景区运营商,20个运营团队共有专职运营人员253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共105人。临安村落景区共吸引返乡青年800余人,各类手工匠人参与业态和产品落地200多个,工作室达百余个,为本地村民增加就业岗位1200余个。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2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8930万元。
(三)人才支撑,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一是提高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生活补贴。为引导更多大学生到西部区、县(市)就业创业,对来杭工作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含毕业5年内的回国留学人员、外国人才)发放生活补贴,补贴标准为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10万元。在此基础上,对在富阳、临安、桐庐、淳安、建德等西部区、县(市)工作满3年的大学生,在原补贴基础上再发放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10万元的生活补贴。2021年,西部区、县(市)向7192名应届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9997万元。二是追加“大学生乡村创业”项目资助。对毕业5年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外国大学生、留学生)或在杭高校在校生,在主城区及富阳区范围内新创办企业的,评审通过后给予5万至20万元无偿资助;优秀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最高50万元的无偿资助。其中,对萧山、余杭、临安、建德、桐庐、淳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符合条件的,再按当地无偿资助额50%的标准予以资助。2021年,全市追加资助三区三县(市)大学生创业项目204个,资助金额735万元。三是实施杭州市大学生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富阳、临安、桐庐、淳安、建德等西部区、县(市)申报杭州市大学生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的,申报条件从年销售额300万元放宽至200万元,通过高端参访和重点培育,打造新锐杭商。开展大学生创业梯度培育,通过开展创业“双营计划”、大学生创业学院、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等培训培育活动,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资源,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临安等西部区、县(市)培训大学生创业者45名左右;陆续开发了网络创业培训(互联网+版)和网络创业培训(直播版)课程,截至2021年底,共举办网络创业培训学员班1021期,培训40218人。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文旅融合离不开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合作平台,更离不开各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和农民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一是推进制度创新,构建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重大事项联合审议、决策制度,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协同体系,形成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组织机制,确保农文旅融合政策、举措落地落实。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提升融合联动机制。把市场需求与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乡村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联合农、林、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开辟农文旅融合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原则,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要加快建立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管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建立规范化、特色化农村资源数据库,支持文化科技项目攻关和文化IP打造,推动夜间经济、乡间经济、网间经济等“三间”发力,提升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消费体验,以科技创新驱动农文旅消费升级。
四是加快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按照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盘活农村资源,因地制宜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业体系,打造集生产、储运、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五是实施品牌创新工程,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对田园风光、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具有开发基础和潜力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找到文化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切入口,挖掘特色经济价值,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创新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赋能。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 7 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