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半个月,杭州有两个“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在之江大地奔涌。一次次生动的宣讲,加深了干部群众对党代会精神的理解;一场场精彩的报告,激发起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而另一方面,持续的高温天气,也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如何充分考虑高温天气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做好应急预案,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守望相助,是一道民生考题。
“大道理”如何对接“小日子”?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开启了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新征程,取得了丰硕的政治成果、理论成果、组织成果和战略成果。
当前,摆在全市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热潮。这半个月,市领导带头深入校企、村社等基层一线,围绕省党代会精神,并结合分管领域和实际工作,为广大师生作深入浅出的宣讲报告,在调研同时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宣讲省党代会精神。
如何推动省党代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为“两个先行”动力?这就需要“大思路”配套“小举措”、“大道理”对接“小日子”,才能让基层群众乐于接受。
有高度也有温度,有理论也有实践。7月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赴富阳区调研并宣讲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老台门下,古韵流香。在富阳大源镇蒋家村,刘捷看保护、观业态、问机制,与当地干部群众探讨古村落保护利用、文化乡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在富阳春江街道八一村的村文化礼堂,刘捷与村干部、村民、创业者代表以及市委办公厅第二党支部部分党员围坐在一起,围绕牢记嘱托、两个先行、自我革命、责任担当等关键词,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也总是在与生活的相互映衬中变得更加具象。当宣讲落细落小到群众最关心的生活里,老百姓也就有了更深的感触。这次宣讲中,就提到了实施扩中提低改革、探索“一老一小”系统解决方案、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等。
理论看似深奥,但它的根脉却连接着现实的土壤。杭州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善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结合群众关心的事讲道理,就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有高度、又有温度,既增信心、又暖人心,从而凝聚党心民心、集聚众智众力。
高温“晒”出治理的难题
烈日晴空、热浪鸣蝉。这一波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来得猛烈。
这么热的天,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能不出门则不出门,但是城市交通秩序要维护,环境卫生要清扫,外卖、快递包裹要寄送,为了让城市良性运转,服务不中断,交警、环卫工人、外卖和快递小哥们,纵使汗流浃背,依然要马不停蹄地穿行在炎炎烈日下。这些“城市超人”着实让人心疼。
高温天气像一座火炉,考验着普通个体的定力;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公共政策的准度。
越是炎热,越要释放政策的清凉;越是辛苦,越应送去亲切的关怀。保障劳动者高温下的健康权,需要各方共同携手。时下,用人单位发放津贴、调整工时,社会各界支援清凉用具、解暑食物,也在成为一种常态。
此外,杭州街头出现了不少“爱心凉茶摊”“爱心冰箱”等,路过的人,不管你是谁,口渴了,都能去喝一杯,吃点冷饮。这几乎已经是杭州人在每年夏天,和这座城市的默契。
这些凉茶摊或者爱心冰箱,有的摆在小弄堂里,有的开在公交站旁,有的就在墙根搭一个帐篷。在酷暑的盛夏,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沁人心脾呢?这既是对他们劳动和付出的肯定,也是一种清凉的心灵慰藉。
细节,折射出城市气质。骄阳,“晒”出了市民期盼。以往酷暑时,杭城各路口非机动车道上的遮阳棚,给等候绿灯的骑车市民带来稍许荫蔽。据市城管局介绍,遮阳棚即将“回归”,目前中心城区新一代遮阳棚正在紧锣密鼓制作中,计划7月底前陆续亮相“上岗”,为广大市民遮阳挡雨。
高温天气也“烤问”着现代城市生态。在城市规划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使之具有更好的“弹性”。那么,在应对高温、热岛效应上,也需要更多考虑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增加城市“绿肺”面积,考虑“城市风道”,让城市本身对高温有一个“弹性”的适应区间。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要将生态和绿色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