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79/2022-26745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建办提〔2022〕46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13 |
发布单位: | 市城乡建委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含住房) |
贵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数字孪生赋能地下空间发展的建议》(第59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应急管理局、市人防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空间建设强度不断增加,治理难度也不断提升。对此,有必要利用数字孪生等手段,全面提升地下空间治理水平,实现精细化的日常管理和风险防控。对此,市建委、市应急局、市人防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协同配合,积极推进地下空间数字化建设。
一、摸清家底,开展地下空间情况调查
(一)市政基础设施调查。2021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建委制定了《杭州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实施方案》,正在组织各区(县、市)、市级有关部门和权属单位开展地下市政设施普查。
(二)城市地质调查。截至2021年底,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重要内容和成果转化应用基础的“一库(杭州城市地质数据库)、一模(杭州市多尺度三维地质模型)”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完成5万余个地质钻孔数字化及标准化处理,初步建成了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数据库;同时初步完成了杭州十区第四纪全区区域层的结构建模、古地貌建模。
(三)人防工程普查。2021年,市人防办对全市人防工程开展了一次普查,目前总量5000多个,完善更新了基本数据,并在“民防码”中进行展呈与导航,方便居民熟悉身边就近的人防工程。
二、隐患治理,建设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
地下隐患难防难治,其本质是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开发与粗放管理之间的矛盾。当前,城市建设管理部门面临着“三个不清楚”,即地下家底不清楚、隐患成因不清楚、如何防治不清楚。
为解决以上三个不清楚的问题,市建委牵头,紧紧围绕省委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系统运用数字孪生和城市信息模型技术,按照V字模型工作法,建设地下隐患智防场景,系统重塑城市道路塌陷防治工作。
(一)底数清。汇集地质条件、道路条件、深基坑、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重载车规定线路、地铁盾构作业传感等各类与地下隐患形成相关的动静态数据,分门别类进行标准化三维加工,形成地下家底一张图。
(二)判断准。邀请中科院、浙大专家团队,通过研究,建立综合风险分析模型和算法,计算路面安全指数,以红、黄、绿标识出高、中、低风险区域,直观展示为路面塌陷风险一张图。
(三)能指挥。重塑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针对不同的风险因子和风险等级,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风险监管和处置措施清单。针对中高风险路段,系统将自动生成预案并由浙政钉推送至相关部门完成处置。
目前,该系统累计分析处置全市十城区109.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的139处高中风险点,其中111处高中风险已消除或降级,有50处仍在监管和处置中,实现了地下隐患防治的机制重塑和协同智治。
下一步,将结合平安亚运,以亚运相关道路为重点,将系统覆盖面由试点区域扩展至十城区建成区约900平方公里,并进一步完善处置闭环措施,为城市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三、应急处突,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应用
市应急局牵头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应用,以地面塌陷事故的数字化场景为试点,实现了地下空间事故应急处置全流程的智能化处理,实现应急处置与救援的资源信息共享,重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应用已实现与杭州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中重大风险信息的对接,纳入全市789支应急救援队和物资储备库371个、13万件物资装备数据,实现应急处置与救援的资源信息共享。可针对不同类型事件,自动精准匹配资源,救援方案制订时间从原来的4-5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四、统一管理,建设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平台
市建委牵头,在已有的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及萧山区管廊管理平台基础上,开发综合了基础数据、理论算法和实际现场管控等内容,先行将试点区域设施普查与隐患排查的数据统筹导入,实现地下设施和隐患排查的“一张图”,初步直观地展现了试点区域地下设施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市建委正在开发管线管廊管控相关应用,包括管线建设计划管理和设施隐患智防等,应用功能主要涉及管线工程建设审批状态的管理、管线设施状态档案的管理、年度建设、维修计划的指导等。目前已完成应用系统流程的梳理工作,应用系统中的相关推送执行单位正在讨论明确,系统架构正在搭建。
五、建章立制,实现地下隐患与地下设施长效管理
结合地下隐患智防场景建设,发布《地下隐患智防应用系统工作风险管理闭环暂行措施清单》、《杭州市城市道路地下隐患智治实施意见》。
探索丰富完善地下市政设施建设管理“1234”体系,即一个细则:《杭州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风险评价细则汇编》(已发布);二个平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地下管廊综合管控应用平台(建设中,后续将与地下智防系统融合);三个导则:《城镇地下管廊分类及应用技术导则》、《地下市政设施数字化感知技术导则》、《杭州市重点区域地下公共连通空间设计导则》(已发布);四个文件:《杭州市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验收备案办理指导意见》、《杭州市城市废弃地下管线处置工作方案》(已发布),《地下管线管廊综合管理平台动态更新管理办法》(编制中),修订《杭州市地下管线条例》(列入调研)。
六、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工作目标是在2022年年底前,在全市十城区建成区约900平方公里范围内摸清家底,实现三维可视,并通过有效举措实现地下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具体工作打算如下。
(一)持续推进系统建设。在解决涉密问题的基础上,将地下隐患智防系统覆盖范围推广至十城区建成区约900平方公里,完成地下管线管廊综合信息管控平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数据汇交,并实现地下隐患智防系统与地下管线管廊综合信息管控平台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依托普查和管线单位的数据,完善既有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和设施状态数据,并将既有数纳入系统。
(二)建立管线数据信息汇交和维护更新制度。导入年度地下管线建设计划,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进度跟踪、竣工测量、档案提交、信息化管理、运行监测等关键环节,确保项目建设有效监管和数据全面、准确、可靠。明确各管线工程应在档案移交时同步将管线测量数据与平台进行汇交。对于因迁改、抢修的管线位置信息发生变化的,由城管部门督促相关管线单位按规定进行数据更新,并向城建档案馆提交档案资料,说明变更信息。
(三)发挥平台数据分发作用。相关管线数据信息全部入库后,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和风险评价,为管线更新改造和维护、应急处置、管线信息查询等提供参考。
感谢贵委对地下空间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市建委科技处 蔡诗瑶
联系电话:85254201 传真:85254119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