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村,坐落在桐庐县百江镇的西南部,松村原名“松溪”。作为自然村的松村,东到小松源,南至桃形山,西至前山脚,北至松花畈。松村由徐氏一族开村,已有千余年历史。徐氏为齐国徐偃王的后代。徐偃王仁义施政,以德治国,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但却不修武备。穆王三十五年,楚国攻打徐国,“偃王仁,不忍斗其民”(张华《博物志》)。为了让人民免遭战火之苦,偃王遂率数万子民从汉东南迁,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成了中原文明和徐国仁文化理念的播种者。
据松溪徐氏《分阳松溪徐氏宗谱》记载:自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从宁波象山迁徙分水松溪。徐氏秉记族规家训,修身养性,瓜瓞延绵,同时也将文明带到了本地,促进了当地的繁荣和发展,使松溪成为远近闻名的市镇。至今,村中还传说松溪当年“七十二口水井满路见”“三十爿店,唯缺一爿雨伞店”的繁荣景象。
偃王以仁义施政而闻名,为纪念这位先祖,村中建于北宋端拱初年(988)最早的徐氏祠堂,供奉安烈祖偃王神主及肖像。至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经历二百余年的风吹雨淋,祠堂早已破败不堪,在徐时隆的主持下,集资募捐重修。元末至正年间,祠堂罹兵火之烈无存。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时青田名仕刘基,隐居桐庐翙岗华林寺开设学馆,徐氏后人方请其为祠堂落成撰《松溪偃王祠堂记》:“严之分水,去县治西乡四十里许曰松溪者,松溪山川明丽,风俗淳美。宋乾道间(1165—1173年),偃王子孙繁衍无穷,猗欤盛哉……”
徐凝,唐著名诗人,元和十五年(820)与施肩吾同科进士,官至金部侍郎。他生于松溪(今百江镇松村村),晚年归居分水柏山村。居柏山期间,他出资在故土建造了“徐偃王庙”,留下《再归松溪旧居宿西林》:
五粒松深溪水清,众山摇落月偏明。
西林静夜重来宿,暗记人家犬吠声。
徐凝的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全唐诗》101首,存其诗一卷。
解放初期,建平乡结合大松源、小松源水系在村内汇聚,“松溪村”改名为松村。时松村分为上村和下村,上村属世德堂,下村属敦族堂。上村建造的大祠堂,由客户募捐田地建造,祠堂中的石碑至今保存在村会议室前面场地上。
松村徐氏是从汉东迁徙到江南,自然而然地将汉东一带的宗教文化带到此地。在松村小松源水库上源不远山道边,有南宋白描“泗洲菩萨”摩崖石刻造像一组,高约120厘米、宽约100厘米,画面白描线刻,泗洲菩萨端坐莲花台上,两侍者分侍两侧,左侍手持锡杖,右侍手捧净瓶,右上角刻七级浮屠塔。有题记,铭曰:当村徐庆安同妻陈二娘施财,建立泗洲菩萨一堂,长生供养,所祈福祉,追荐亡考三郎往生净土,仍保一家人口四季平安,求望遂心,诸般殊意者。淳熙戊申(1188)七月十八日,庆安立,石匠徐赵盈。
泗洲菩萨,据《高僧传》记载,景龙元年(707),西域僧伽和尚带着弟子到泗洲临淮县置普照王寺布道,因道行高深,被奉为菩萨,造庙供奉,遂有“泗洲菩萨”等称谓。而当地百姓称此处为观音堂或观音岩,称造像为观音菩萨。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为信士朝拜之日。
松村徐氏为偃王后代。当年徐国都城就在凤阳城(徐城),而泗洲就在徐城南五十里位置。那时,生活在徐城的徐氏是信奉“泗洲菩萨”的。徐偃王的后代迁居松山,将此习俗带到这里。松村“泗洲菩萨”造像与徐偃王庙修成时间同为宋淳熙戊申(1188)。从“泗洲菩萨”摩崖石刻造像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南宋人物画的时代风格特征,更是徐国文化的一种留存,同时寄托着人们对徐偃王的深厚情怀。
徐偃王以仁义教化人民,对松溪后人的成长意义深远,陈金远、陈灵父子便是众多松村子弟的杰出代表。陈金远是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儿子陈灵,受其父亲的影响,曾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践行着一名基层人民警察的不悔誓言。
松村,千年古村落,一个富有人文底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