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葱油拌面,一杯现打豆浆,再来一份煎饺。”看见顾客小刘迎面走来,古荡街道嘉荷社区“嘉味道”食堂的刘师傅没等人开口,就熟练地报出了对方早餐餐单。因工作调动,28岁的小刘搬到了嘉荷社区。“实在是不想吃外卖了,油大还不健康。”他偶然间发现这家社区食堂生意红火,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在嘉荷社区,像小刘这样的“杭漂”不少,占到了社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群年轻人早出晚归,工作辛苦,就近就餐需求很大,我们也希望提供条件让他们能好好吃饭。”嘉荷社区工作人员项唯唯告诉笔者,社区自本月起开展了食堂关爱项目,旨在让年轻人也能好好吃饭。
一般来说,社区食堂的主要顾客群体系年长者,口味和营养上也有所侧重。作为一家同时要让年轻人吃好饭的社区食堂,该社区党委书记蒋程没少花心思:“经过广泛调查后,我们找到了这些留杭打拼年轻人的核心诉求,饭菜要有家的味道。”
随即,一场关于“家的味道”的大讨论在食堂里悄然掀起。“早餐花样要多,吃饱一天有力气”“各种肉多些,小伙子喜欢吃”“五湖四海都有,各地风味都要兼顾一些”……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一套贴心的方案逐渐成形——尽力去满足年轻人口味需求。
走进“嘉味道”食堂里,记者看到不仅有适合老年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不乏一些重口味、偏辣的菜,让年轻人也有了一个“用餐打卡地”。“我喜欢食堂的饺子,都是师傅手工制作,比起外卖,食堂让我更放心。现在天冷了,还有羊杂汤、水煮鱼等,一顿吃下来,最多也就20多元。”现在小刘几乎每天都来,感觉就像在家里吃饭一样暖心。
值得一提的是,嘉荷社区每周一晚上都会在食堂大门口处放一份问卷调查,让食客们选择想吃的菜品。同时,“延长营业时间”也是这家食堂为年轻人推出的暖心服务。老年人吃得早,之前食堂晚6点就结束营业了。现在为了照顾年轻人的下班时间,食堂把营业时间往后推了一个半小时。
“我们统计过,食堂附近的租客至少有3000人。”项唯唯说,“通过不断改良菜品,希望能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可口美味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