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鸟类天堂
西溪秋色浓
西溪湿地
自2002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已与这片土地相伴近20载。
在湿地,每年有什么新品种的鸟儿现身,每个季节有哪些花儿会盛放、哪些果子将成熟,刘想都如数家珍。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西溪湿地“守门人”。
“西溪湿地有柿基、桑基、竹基‘三基鱼塘’构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鱼塘鳞次栉比,堪称‘万塘揽胜’,这才是西溪最原生态的特色,也是其最珍贵的特质。希望通过湿地人的共同努力,让这1066个池塘不减少、湿地功能不退化、保留地形地貌,让这里永远都充满绿意与生机。”展开一张西溪湿地卫星影像图,指着西溪湿地影像全貌,刘想动情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这,也是西溪湿地多年来努力和为之践行的方向。
在一代代湿地人的努力下,西溪湿地生态有了全面提升。10年来,湿地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加,其中维管束植物增加了474种,现有1040种;鸟类增加了43种,现有196种;昆虫增加了173种,现有898种;鱼类增加了6种,现为56种。近两年,西溪湿地整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目前部分核心区域可达Ⅱ类。
2020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让西溪湿地保护形成更大合力。随着年轻血液的陆续加入,一支有专长、有思想、有执行力的团队正在集结,为西溪湿地生态保护注入更鲜亮、生动的色彩。
万物有灵
人物 张巧玲
在西溪湿地的绿意深处,生长着一种名叫中华水韭的植物。它的外形虽不起眼,但却极其珍稀,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水生蕨类植物,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2021年,它携手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普陀鹅耳枥,共同落户西溪湿地,这也是西溪湿地首次引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一年多时间,在西溪湿地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中华水韭已从引种时的10株增加到目前的100多株,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说起这些珍贵的“植物大熊猫”,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科科长张巧玲很是激动。从中华水韭落户西溪湿地至今,她一直在做着中华水韭的相关跟踪研究工作。
“这些小家伙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只要周边水或土壤有一点点被污染,它们就很难存活。所以当时我们特地挑选了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让人惊喜的是,现在已有100多株中华水韭茁壮成长,并且发现周边不断有新苗长出,这也说明了湿地的环境非常好。”
这条通往中华水韭生长区域的路,需步行20分钟,来回就是40分钟。一年多时间里,张巧玲几乎每周都要走一遍,且每次都会拿着照相机,认真地将中华水韭的生长情况一一拍摄记录下来。
“中华水韭是出现于数亿年前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中华水韭对湿地生态变化的指示作用异常灵敏,它们的存活对西溪湿地来说非常值得骄傲,因为这是生态不断变好的证明。”
万物有灵,在这片充满自由气息的湿地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生灵在此安家。10余年来,西溪湿地一直做着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服务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和管理决策。此外,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工程(一期)目前也正在实施中,通过其展示富有湿地特色的植物类群及湿地生态系统。
“这个项目完成后,希望能营造一个以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兼顾科学研究的生态科普长廊,到时候大家可以从这片区域中直观地了解和体验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对湿地常见动植物类群和其生态功能的科普介绍和互动展示,让市民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一池碧水
人物 张聪聪
“一曲溪流一曲烟”。水,是西溪湿地的灵魂。在这里,蜿蜒流转的水无限灵动,水道如巷、河汊如网,舟楫掠过,不时惊起水鸟翩飞,美不胜收。
作为生态环境科的一员,张聪聪的日常工作与西溪湿地的水环境紧密相连。除了日常巡河与水质监测外,她还会对湿地重点断面水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西溪湿地水情分析报告。
在一片绿意中,总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高挑纤瘦的女孩,拿着透明度盘、溶解氧仪对湿地的河道和池塘进行水质监测,她时不时拿出笔将数据记录下来。
与水环绕,与水相依,对于西溪湿地水质的各项数据,她早已烂熟于心,就如同一位专属医生,监管着湿地的水质健康情况、触摸着湿地的脉搏。
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付出。
为提升西溪湿地水环境质量,2021年,西溪湿地启动西溪湿地水环境治理项目(一期),包括西溪湿地污水管网和闸站改造提升,福堤、绿堤沿线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等内容。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有序地推进中,未来将进一步增强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多样性。
“西溪湿地新增了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今年还将建成2个水文监测站,另外,‘西溪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修复成果监测设备设施体系提升项目’也在推进中,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西溪湿地现有监测设备和资源的整合,通过对湿地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让我们对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实时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百鸟归来
人物 姚可侃
“你们仔细听、认真看,它们就在这里。”背着望远镜与长焦镜头,带着《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握着野外数据采集仪器,姚可侃走在前往莲花滩观鸟区的林间小道上。他时不时抬头观察周围,举起望远镜看看是否有鸟儿在此停歇,并拿起仪器记录下来。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总能快速找到鸟儿们的位置,并迅速报出它们的名字。
“西溪湿地动物监测主要就是鸟。前往莲花滩观鸟区的这条路,是一条样线,我会定期对走样线观察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记录,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可以了解西溪湿地鸟类的大致分布情况。”
西溪湿地莲花滩,被称为鸟类天堂。在它的南侧,有一座观鸟楼,小楼独特的建筑巧思,让大家可以坐在其中静静观鸟,人与鸟形成了一个互不打扰的空间,和谐静谧。
从观鸟楼的小格子往外望,姚可侃用手指了指远方的位置。“你看,那几只小鸟就是黑水鸡,还有那一边,是白鹭。”
为了让这个属于百鸟们的家园更加舒适、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西溪湿地陆续实施了莲花滩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微地形改造、水生植物配置、浅滩营造等,打造鸟类的安全岛,营造出更多适合鸟类生活的地方。
“截至目前,西溪湿地已经记录到了196种鸟类。许多爱好鸟类的摄影朋友和我说,近两年拍摄到的珍禽越来越多,这其实都与生态保护密不可分,我们也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鸟儿来这里安家,让这里成为它们的天堂家园。”
人文相承
人物 唐琼 徐楚浩
“湿地是什么?湿地有什么重要功能?西溪湿地里有哪些可爱的小精灵在栖居?”在安吉路实验学校,唐琼正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互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依次讲述自己和西溪湿地的奇妙相遇,飞翔的白鹭、热闹的火柿节、密布的池塘……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湿地文化,唐琼准备了丰富有趣的图片和视频,为他们展示了湿地里常见的水生植物,并结合生活经历和知识见闻,讲述水生植物的不同类型。
其实,除了将湿地“百科”带入中小学生课堂,唐琼与同事们还通过研发湿地特色研学课程、组织科普研学活动,让更多人走进西溪湿地,体悟自然。
“我们连续多年举办的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全省每年有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个大赛,希望能引导孩子们用心观察自然,用画笔和文字记录自然造物之美,让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大美湿地,就如同一本宝藏之书,无数生态知识和人文内涵都等待挖掘与传承。
近日,西溪大讲堂之“长春里”雅集第二讲在西溪湿地洪园槿离茅舍开课,省级非遗传承人姚水琴老师带领学员,学习体验原汁原味的“西溪小花篮”非遗编织技艺。竹篾在指尖翻飞,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与非遗文化来了个零距离的互动,也对西溪湿地的生态文化、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09年,“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做好“西溪小花篮”的传承工作,西溪湿地做了许多努力,通过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西溪湿地的非遗文化走入百姓家。
“‘西溪小花篮’已经是西溪人心中一份永恒的乡愁,也让许多来西溪的朋友眼前一亮,这样接地气且有意义的民俗文化,我们也希望能够结合时下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将它呈现。”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文物科科长徐楚浩说。
“我们后续还将开发更多课程,邀请传承人来到西溪湿地,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原汁原味的西溪非遗文化,传播与弘扬西溪湿地千百年间所孕育的非遗文化与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