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塘栖超丁村金色稻田扮靓美丽乡村。
临平区崇贤街道宏畔村稻谷飘香。
临平区塘栖镇超丁村。
临平区崇贤街道宏畔村农田复垦复耕。
临平区塘栖镇超山小学位于塘栖镇南端的超丁村,在水稻拔节生长的季节,校园里不仅有清脆的朗读声,空气里更是弥漫着阵阵稻香。金色收获季来临,孩子们放学后兴奋地冲进刚刚收割完毕的稻田,近身感受阡陌纵横、稻谷入仓的丰收喜悦。
而两年前,孩子们眼中的这片风景大不一样。变化得益于近年来杭州市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2021年起,临平立足国家粮食安全,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了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专项行动,超丁村 “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也率先启动,短短9个月,完成了原本散乱无章、垃圾遍布的“问题农田”向“千亩良田”的华丽转变,助力农业提质、农村美丽、农民增收。
化零为整 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
塘栖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枇杷之乡”。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平也曾面临严重的耕地“非粮化”问题。
“有的人种枇杷,有的人种葡萄,有的人养甲鱼,反正什么经济效益高就做什么,曾经大家各干各的,别提什么规模化产量了。”超丁村的种粮大户、望收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俞奎洪回忆,很长一阵子,各类果园、鱼塘、鸡鸭养殖场零星散乱分布,景观杂乱无序,养殖造成的水土污染还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与秀美的超山风景格格不入。
改变,从临平决定推进“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开始。
作为临平首个千亩方项目落户地,塘栖镇人民政府成立工作专班,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对项目实施的政策补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进行统一管理、统筹推进,共计对1028亩土地进行了整治。
工程历时9个月,建成集中连片水田面积1003亩,修缮道路430米,新建灌排渠17294米、泵站11座、田间道路6993米、下田坎134座。根据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要求,清除各类构作物197处,移除枇杷树14465棵,填平鱼塘158个。
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超丁村原来零散耕地集中为三大地块,能够满足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整治后耕地质量达到6等。耕地周边生态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不仅新修建了灌排渠,河堤上还筑起了整齐的护岸,栽种上了观赏花木,形成一条条充满着乡村野趣的堤塘慢行休闲道。
“小田”变“大田”后,机械化作业也顺利实现。俞奎洪的望收水稻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临平区首批无人驾驶插秧机“洋马60D”加载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农机手只需设置好插秧区域,在载秧台上装满秧苗,无人驾驶插秧机就能自动插秧,每小时能栽插8亩地,偏差只有2.5厘米,大大提高了水稻机械化移栽作业精准化程度。
坐看一川翻翠浪,预知千亩割黄云。去年丰收季,俞奎洪承包的千亩稻田,每亩水稻产量多的达939公斤,少的也有近880公斤。当记者问到:“预计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俞奎洪笑得很开心,表示保守估计“不少于750公斤”。目前,塘栖镇超丁村“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区块正在积极申报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们对来年的好收成充满了希望。
稳步推进 撬动农村共富新活力
“‘千亩方’整治项目实施以来,收获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杭州市规划资源局临平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了塘栖镇超丁村,塘栖镇三星村等四村也开展了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这些村镇的耕地功能得到恢复,集中连片度、基础配套设施得到提升,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条件,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能。2021年整治区块平均亩产达878公斤,超丁村更是创下了临平区开展水稻种植以来水稻单产最高水平939公斤。
整治后的水田集中流转给种粮大户,村民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效带动超山周边农旅项目落地生根,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今年,临平区新的一批“百千万”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市规划资源局临平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5个已经立项的“百千万”项目涉及运河街道、东湖街道、崇贤街道和塘栖镇,覆盖范围更广、惠及人群更多。
今年5月份,崇贤街道沿山村启动了“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过去村里的特点是栽种果树较多,但由于耕地分散,难以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导致复种指数低,果子产量不高。”崇贤街道区域发展办农业科马顺年介绍。
沿山村项目规划涉及的耕地面积约为1230亩,整治后,95%的耕地已及时种上了晚稻,并在前不久迎来了首年丰收。
“一方面,由于国家到省市区层层广泛宣传,村民们越来越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从大局出发支持整治工作,另一方面,村民们也看到了超丁村的整治成效,对耕地恢复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有了信心。”市规划资源局临平分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耕地保护的精神指示,持续打造优质“百千万”亩方大田,结合普及杭州耕地智保、“田长制”“人防+技防”等耕保措施,牢牢保护好耕地,持续夯实“鱼米之乡”共富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