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街道:“一键养老” 数智赋能
2021年北山街道全力做好“一键养老”试点项目建设。
需求调研。街道结合日常走访和座谈等形式,问需于民,了解老年群体的所思、所想、所需,通过开展“未来社区数字社会大家谈”民议小圆桌收集民情、民意。
任务拆解。根据掌握的数据,梳理出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的四大场景,在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和易护科技共同推进“一键养老”应用的研发,丰富场景内容。
内容填充。基本框架搭建完毕后,对于各场景内涉及的服务资源等进行沟通协调,梳理出“老有所养”十五分钟生活圈的上架商家;整合辖区教育资源,对接派出所及法律工作者,促进“老有所安”场景的可实现性;梳理服务需求,使老人能根据自己的所长和兴趣,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老有所为”。
精准服务。依托康养一体化智慧养老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历史数据、行为习惯等客观、动态大数据,精准描摹老人服务需求画像,主动推送服务事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场景重塑。2021年6月省民政厅将未来社区“智慧养老”场景试点工作落地上保社区,按照“未来社区”养老模块开发要求,对“一键养老”应用场景进行重塑,“享优待”“约服务”“智守护”三个场景,作为全省未来社区养老模块的标准化模板推广,现已上线“浙里办”未来社区专区。
西溪街道:聚焦民生实事 引领家园自治
1、通过浙江省第二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验收。
省级实验区立项以来,西溪街道紧紧围绕“三个再造力促社区居民自治升级”的实验主题,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家园自管小组组建、物业公司引进、“九长制”赋能小区治理和系列机制覆盖等方式,构建“我的家园共同体”,以实验区创建推动主城区无物业老旧小区实现社区自治能力提升,涌现出79号睦邻社、保北57号无车化小区等多个鲜活自治样板。三年来,街道82个老旧小区已全部组建自管小组,多个自管片区实现物业管理,实现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向物业小区转型,变政府“独角戏”为社会“大合唱”。
2、打造幸福荟民生综合体2处。
一是新建“溪畔之家”旗舰式民生综合体,与省委党校深度合作,设置7+X公共空间,突出场地共享、服务共享、人文共享、治理共享特色,打造5000余方涵盖助老、健康、活力、教育、至善、生活、治理等民生服务空间,辐射周边4个社区,3万余社区人群。
二是提升“西溪幸福里”珠链式民生综合体,以孝老文化为主线,足不出园就能享受到医养文娱乐等多样化民生服务。两处综合体自6月投入使用以来,人流量达11万人次,开展活动6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灵隐街道:成功入围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
近日,灵隐街道成功入围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街道依托辖区各项资源,在健康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资源聚集、模式创新和智平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智慧健康养老生态建设,提高辖区老年人的幸福感。
健康养老服务资源聚集:构建以民生综合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食堂、各类社会组织为基础平台和200多个市场化主体提供的全方位的“10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覆盖老人健康养老服务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夕阳红膳厅的助餐服务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中心平台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被评为杭州市“十佳为老服务特色项目”。2021年东山弄、浙大求是两个社区被评为市老年友好型社区。
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灵颐管家”服务体系,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打造了“养老管家+云平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建立了20人的专职养老管家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指定专属养老管家,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和精准化的养老服务。
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建设: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档案,实现居家上门服务预约、派单、执行、满意度回访全流程闭环管理;智慧化赋能养老服务设施,实现了健康管理、活动管理、助餐的全数字化管理;为8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红外、门磁、呼叫器、烟感、气感、电感等智能设备,实现24小时安全守护。
翠苑街道:全新打造“七心邻聚•幸福翠苑”民生综合体
翠苑街道积极打造“邻里热心、居住安心、环境舒心、帮扶暖心、书香沁心、文体欢心、育才匠心”的“七心邻聚•幸福翠苑”民生综合体。
星月式民生综合体:翠苑街道重点改造了翠乐苑(上下两层约300㎡),一楼改造成示范型婴幼儿成长驿站及老年人活动区,为小区居民、小孩提供亲子活动场所;二楼改造成舞蹈排练室,满足文体爱好者的排练及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将户外露台打造成户外休闲区。原有的小杂货铺和业委会办公室分别设立24小时自助超市、自助健康小屋以及理发、缝纫、维修小电器等功能,以智能化、公益低偿服务为小区居民提供便利。西湖书房智能管理系统,居民通过扫码注册后即可进入书房借阅书籍。同时系统实现实时人数统计和分析,通过大数据支持,运营方可个性化设定书房开馆时间,切实贴合居民的作息习惯。
珠链式民生综合体:目前已经形成一定区域内多个服务设施互相补充融合的综合服务设施群,可共享范围覆盖翠苑二区、花园社区、保亭社区和九莲社区等约2.8万常住人口。发掘居民爱好,培养社区骨干,孵化社区社团。根据居民爱好分类社群社团,以自治、互助、联动等模式形成居民合力,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新街道:疫情无情人有情 高龄老人沐春风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服务目标一直以来始终是文新街道坚持不懈贯彻执行的为老惠老工作宗旨,在疫情防控与常规服务并行的2021年,满足老年人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个性化需求,确保老年人安享晚年显得尤为重要和有分量。
2021年,疫情反复,变化无常。文新街道敏锐地捕捉到疫情带给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种种不便,及时改进为老服务工作方式方法,为老人们解决后顾之忧。通过推动帮扶队伍建设,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采用“一对一”结对帮扶形式,成立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亲情关怀。并建立空巢独居、孤寡老人需求响应机制,通过网格走访及时了解老人需求,提供服务。
如:针对80周岁以上空巢高龄老人,多数身患老年慢性病,长期吃药,志愿者服务队根据老人的配药周期,定期派志愿者陪同前往社区卫生院配药。为了让高领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代办事务,各社区启动上门办事服务,主动上门为年满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办理高领津贴申报业务,让最多跑一次转换成为不跑或者少跑,缓解老年人出行困难的问题。疫情期间,街道还针对高龄老人对智能手机的需求问题,举办多场培训,入户传授智能机使用方法等,让老年人尽情智享未来。
古荡街道:成立杭州市主城区首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2021年古荡街道运用民生综合体的阵地与空间,充分结合儿童之家、成长驿站等平台,成立了杭州市主城区首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工作站还邀请长期从事青少年法治宣传和教育的区检察院“西子姐姐”检察官入驻,成立了“西子姐姐”儿童保护之家。
古荡街道在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结合街道实际打造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天使呵护”品牌,街道专门拿出20万元设立了呵护青少年成长的关爱基金,整合8家政府部门、6家社会组织、10个社区老年协会、5个学校团队、10名热心家长的力量,成立了天使呵护联盟团队,组织开展帮扶救助、心理关爱、法治保护、亲子教育等天使呵护六大行动。
西湖区每个社区都设立了儿童主任,并有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区未保委专门出台了《西湖区儿童主任法治保护工作机制》。杭州市主城区首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成立暨社区儿童主任法治工作机制发布,标志着西湖区未成年人保护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今后,古荡街道会按照上级的要求,特别是省、市民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全力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加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转塘街道:让善粮公社与慈善救助同行
杭州市第一家粮食银行开在转塘街道,于2020年10月投入使用。但地址较偏僻,人流量少等因素限制了粮食银行的发展与服务范围。经过转塘街道的筹划,粮食银行转型升级为开在幸福荟民生综合体的善粮公社,不仅解决了不利因素,还使各项惠民项目更加集成化。
善粮公社内一排排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米面粮油等家庭必需品,还有饼干、饮料等零食。这些多是生活中吃不完又未过期的“余粮”,在善粮公社内通过捐赠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免费食物,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为确保捐赠食物的安全性,善粮公社开发粮食码,全流程闭环式管理,同时设立公益法律顾问,全程在线解决法律问题。开展公益活动,倡导居民珍惜粮食,如世界粮食日宣传活动。
善粮公社接入政府平台,每月向辖区内低收入家庭发放幸福币,居民凭币兑换食物,实现了对困难人群的精准救助。在善粮公社的基础上,转塘街道凝聚社会力量,着力打造慈善基地。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公益合作协议,如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年资助转塘街道慈善分会公益活动、公益性项目事业,部分款项定向用于转塘街道慈善分会慈善基地建设。并引入专业第三方运营管理,凝聚多方合力,拓宽社会参与度,让慈善救助更加深入。
留下街道:社会工作站助力幸福留下
2021年度,留下街道社会工作站正式成立,2021年5月28日上午,主题为“智慧救助、专业助力、你我同行”的杭州市社会工作站和救助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建设推进会暨西湖区幸福银行启动仪式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召开,拉开了留下街道社会工作站专业化服务助力幸福留下的序幕。
今年以来,工作站依托街道民生综合体,按照“五有”建设标准,规范专业服务设置,积极打造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专业化服务场所,按照“一核双社N次方”的工作模式开展项目服务,有效推进救助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该工作站根据留下实际情况,为辖区弱势及特殊家庭提供专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全省首创“望闻问切”专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全年为辖区101户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救助服务,并成功引导一名长期信访人员融入社区。
同时,街道社工站积极整合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儿童主任、民政协理员等民政部门服务力量,建立人社、卫生、司法、妇联、团委、工会、残联等政府、群团组织基层服务链接,引入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服务,共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2021年杭州市十佳镇街社会工作站。
蒋村街道:“心中有民,幸福会来”打造服务百姓新格局
蒋村街道以“心中有民、幸福会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做好蒋村民生服务工作。
一、注入发展动力 提升服务能力
街道围绕区“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的建设要求,根据实际,以点带面拓宽服务群众范围。
一是明思路、扩服务。街道东西两轴为方向建设两家综合体,一家为“旗舰式”民生服务综合体,一家为星月式蒋村花园社区综合体。两个综合体由七大空间组成,涵盖各类服务内容37项。
二是引资源、添活力。街道投入50万元引进9家社会组织,参与综合体运营,共计开展48场活动,有针对老年人趣画脸谱、防诈骗宣传讲座、有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绘本游戏力”、正面管教等,共计有11万人次参与服务活动。
三是惠民乐,享服务。综合体服务大厅每月定期开展义剪、磨刀、修雨伞等活动共计服务人群5788人次,活动深受居民喜欢,获得一致好评。
四是强兜底,暖民心。西湖善粮公社蒋村分社自成立以来,为特殊群体累计发放了2591份物资。开展志愿活动26场,服务1553人次。
二、关心养老建设 跟踪服务更贴民心
街道完成5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与验收,做好实验AI养老产品发放及投入使用情况跟踪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全年开展培训40场,参训老年人员1450人次。完成“四件套”安装工作和4户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任务。
三墩镇:民生综合体成为居民幸福体验新去处
2021年6月底,三墩镇级旗舰式“幸福荟”民生综合体建成投用,免费向社会开放,开业以来已经成为三墩居民幸福体验新去处,网红打卡新地标。
“幸福荟”民生综合体10分钟生活圈内覆盖人口约10万人,活动面积约9300㎡,包含了城市书房、幸福餐厅、百姓健身房、文化展列馆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
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亲民化,以“家庭生活和社交空间的延伸拓展”为理念,全面覆盖7大空间和杭漂驿站、“一米之家”励志创业平台两个X项;在内容服务上体验全面化,以“接地气、聚人气,普惠服务的实践基地”为理念,根据“为老、为小、为青、为弱”的思路,细化服务内容,实现“全人群、全要素”的普惠服务覆盖。综合体日常运营中,在完善场馆环境,优化服务细节,让入馆群众感受现场优质服务外,还推出提前网上预约入馆,以使服务更精准便捷。
“幸福荟”民生综合体投用半年来,累计开展文体、培训、便民服务、心理咨询、无偿献血、读书会等各类活动近500场次,累计人流量18.4万余人次,累计图书借还量7.57万册。幸福餐厅日均接待食客150人,其中老年人70余人,综合体开展各类民意小圆桌6次,居民对于民生综合体的综合满意率达到99%。
双浦镇:适老化改造助“银族”安心养老
为了让困难家庭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心,双浦镇通过走访摸排等多种方式,统计有需求的困难家庭老年人,为其申报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
社工多次陪同安装师傅上门规划,听取老人需求,征询老年人家属意见,综合考虑安全便民的前提因素,进行个性化的"一户一设计",科学有效地为困难老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工作,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安装扶手类产品、浴缸改淋浴、蹲坑改马桶、对地面实施防滑处理等。老人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从36项改造清单中自由搭配选择,政府将给予每户不低于3000元补贴,不高于15000元标准进行设计。
家住西湖区双浦镇杭江村的张奶奶今年刚完成适老化改造,她满怀激动地告诉社工:“说句心里话,适老化改造,这样的民生福祉真的改到我们这些残疾困难老人心坎里,以前生活多有不便,有了这些改造后的辅助,洗澡、起夜、行走就方便多了,让我们老人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2021年,西湖区双浦镇累计完成了129户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此次适老化改造,着眼于从细微处关爱老年人,方便老年人起居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体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让老年人居家更安全;彰显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为民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