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老师为啥看好这份“家委会公约”
时间:2022-01-15 10:07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家委会的存在一直充满争议,在管理上各自为政难有规范。“双减”后,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上议程,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委会的纽带作用?日前,滨江区教育局面向全区推出一份公约——《滨江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委会公约》(试行稿)。

公约中明确了不少新约定,如“家委会每学期每班最多预收每生100元班费”“不为学生集体征订教辅资料”等,一公布就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


班费收取、教辅征订、家长群管理等纳入其中

“家委会管得太宽!”“家委会应该回归本位!”近年来,这样的呼声越来越多。家委会的职责到底有哪些?在这份公约中得到了明确:提供学校管理建议、协助参与育人管理、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助力保障家校活动。

记者看下来,公约内容涉及了班费收取、教辅征订、家长群管理、家校界线等多个热点话题。如班费这项,近年来,动不动收取几百上千的班费在中小学校中时有发生,家长意见不少。对此公约提到,每学期每班最多预收每生100元班费,如有特殊需要,则按“一事一收”法。班级财务公开透明,以节约为原则。

教辅资料的征订,也是不少家委会常见的一项工作内容。公约明确指出,要求家委会“支持和推动‘双减’工作,监督学校的课业负担情况,不为学生集体征订教辅资料”。

再如班级群管理,当家长的都有感受,群里难免会因一些小事变得“一地鸡毛”。之前滨江区专门出台班级微信群公约,给家长们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公约建议家委会参与管理所在班级的微信群、QQ群、钉钉群,做好舆论引导,促进家长和家长、家长和老师积极、正面、有效地沟通交流。


老师和家长对这份“接地气”的公约很看好

哪些人组成家委会?这也是家长们关心的。记者了解到,这份公约对家委会成员也提出了要求,如“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公正处事、责任心强,为广大家长所信任”等。

家长是育人第一责任人,需传导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社会价值观。公约认为,家委会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

公约的出炉,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赞声很多。“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好,公约里的内容很接地气,比如收取100元班费、不向教师赠送礼金、礼卡和礼品等。”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说。

另一位李姓家长,儿子刚上一年级,作为家委会成员的他,第一时间仔细看了这份公约。“我之前还在担心,家委会该做哪些事,做少了担心自己不够积极,做多了又怕给班级添乱。”他笑着说,现在有了公约,好比吃了一颗“定心丸”。

采访中,班主任们也对公约的出台表示欢迎。“愿意报名参与家委会工作的家长,都是热心的家长,配合我们老师做好各项沟通工作,但难免也会因为风格和个性等,在做‘联络人’的过程中,容易出一些小矛盾。有了这样一份公约,大家就能以此为参考标准开展沟通,效果肯定比以前好。”一位当了10多年小学班主任的老师说。


公约的筹备从学期初就开始,征求了各方意见

近年来,面对层出不穷的家委会管理“乱象”,不少专家都提到,是家长和学校管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导致。

为此,滨江区这份公约特别明确家长和学校管理的界线,支持学校和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明确建议家长不越界干涉学校、班级和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内部管理,如教师调整、教师考核、学生评优等。

记者从滨江区教育局了解到,公约从去年9月份开始准备,经过专家组起草、家长意见征集、德育线人员座谈以及学校多次调研后最终出炉。

为什么要在全区推出这份公约?滨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芸佳介绍,“双减”后,家校社的协同育人尤为重要。“家委会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的问题跟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管理密切相关,希望通过公约的形式,找到合适的路径持续推动和做好’双减‘。”她说,公约实行一段时间后,区教育局将及时收集反馈问题进行完善。

接下去,滨江区将同步推出一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职责清单,对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岗位设置、服务次数提出明确建议,希望改变部分学校过度依赖家长志愿者这个角色的现状。(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