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滨一体化 一起向未来
时间:2022-01-10 10:02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萧滨两地的亚运场馆



萧山未来产业社区



时代高架



信息港六期杭州湾数字健康创新谷北区块



位于萧山河上镇的杭州新材料产业园


没有最完美的方案,行动是最好的修正。

1月7日,萧山滨江两区主要负责人共同调研萧山未来产业社区、三江创智新城等产业平台,谋划推进“萧滨一体化”合作。

萧山区委书记王敏表示,萧山要拿出大区的姿态和态势,站得高一点、谋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格局大一点,放下架子,主动学习,取长补短,推动共荣。要以实现企业发展最优化、两地利益最大化作为两地合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尽快理清合作发展思路,重塑合作体制机制,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发展定位和战略地位,推进“萧滨一体化”,为省市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富”的萧滨经验,打造萧滨样板。


如何看“萧滨一体化”?

自一个多月前首次抛出“萧滨一体化”概念以来,这一“改革”就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关注,萧滨一体到底能爆发出怎样巨大的能量?进而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能级?

关键是两个原因。

从情感层面看,萧山滨江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特别在省市支持下,两地共融共荣,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意愿和共同的未来。

从经济层面看,两地经济体量接近,都是杭州乃至浙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强强联手,有看点,也能走得更快更远。而萧山“两带两廊”产业战略布局,就已经为两地合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把两地的合作发展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局中思考。”萧山区委书记王敏认为,萧山要找准发力点、共赢点,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决心,为两地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从全国看,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探索“萧滨一体化”的路径和模式,将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杭州范例,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长三角示范。

从全省看,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如何破解产业跨区域合作带来的资源要素的流动挑战,“萧滨一体化”无疑将作出示范。比如如何以萧山的空间资源承载滨江产业资源溢出,实现要素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和地区发展的有效平衡。

从全市看,杭州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自贸区、临空经济如何发挥引擎力量,“萧滨一体化”或将为此探路。自2020年浙江自贸区扩区,杭州片区37.51平方公里,分属萧山、滨江和钱塘三地,这显然是“临空经济主导型”自贸区。此前,杭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已更名为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也展示出萧山借势自贸区做大做强临空经济的新愿景。未来,萧山与滨江、钱塘、柯桥等周边区域开启临空经济的一体合作,无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三个维度,一环扣一环,也可谓各级战略在萧山的叠加。推进“萧滨一体化”,借势实现创新驱动的迭代升级,将率先为萧山的新发展格局打牢基础。

而从“萧滨一体化”的先行先试,到未来扩大版的“一体化”合作,在此前闭幕的萧山第十六次党代会也有所体现。萧山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钱塘江南岸的“江南一体化”,努力探索打造“江南智造大走廊”,这不仅是萧山的雄心,更是杭州打造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脉。


萧山最关键要做什么?

“改革”,往往没有最完美的方案,行动是最好的修正,关键是重新打开思想空间、认知空间、发展空间。

从地图上看,南北方向的萧山滨江两区,被“时代”与“风情”两条快速路“东西包围”,这是萧滨一体化的“前沿阵地”,也是萧山谋划已久的两条产业带。

其中,时代智造产业带,将重点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及应用创新、未来智造产业,积极对接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精密装备等产业资源。风情科创产业带则对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创业资源,孵化培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科技产业。

而“前沿阵地”已率先行动起来。

去年12月1日,湘湖启动了对标学习,对标滨江兴产、对标西湖建湖、对标余杭营城,以“前沿阵地的担当”,升级湘湖美感与质感,绘就湘湖产业新图景,探索景城融合新模式,培育高端“人才森林”。

其中,湘湖畔7.23平方公里的萧山未来产业社区也以“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新姿态,启动新一轮规划,以1.48平方公里为先行启动区块,主要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为主导产业,形成“1+2+N”的产业体系。同时首创“未来工厂+数字孪生”新理念,实现产业社区的万物互联和数据信息交互,形成地下空间互通、产业空间互联、公共空间共享、商业空间共赢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而滨江也在同步推进。去年11月底,滨江区委主要负责人就调研西兴、浦沿等地,提出在规划对接、交通互联、产业互动、人员互通等方面当好先锋。

那么,以萧山的空间资源承载滨江产业资源溢出,萧山最关键做什么?从萧山区委书记这一个多月的调研行程中可以找到“答案”。无论在杭州湾信息港,还是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王敏多次提及“创新生态”,要注重政府搭台、政企联动,打通上下游、构建生态圈,提速提效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推进产业跃迁。

以信息港小镇为例。作为萧山唯一的省级特色小镇,它已规划一期到十期近200万平方米的创新体量,同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努力打造萧山高能级产业创新孵化平台的标杆样板。

未来五年,萧山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各类科创载体,建成创新空间100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以“划小单元、尽锐出战”“兵团作战、专班化运作”等方法论,集中力量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在1月7日萧山滨江两区主要负责人调研“萧滨一体化”合作区域时,王敏再次强调,萧山将“只图所在,不图所有”,尊重企业意愿、兼顾双方利益,积极推动资源要素等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区域和企业集聚。


未来能辐射多远?

对于“萧滨一体化”,无论目标、意义都有了共识:实现两地更高层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释放更大发展空间,形成强大产业生态圈,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全力提升城市能级。

通过共建合作区推动两区各领域全方位合作,“萧滨一体化”未来能辐射多远?

大家都认为,是“全域”。

事实上,钱塘江南岸的快速路布局早已为“萧滨一体化”打开了空间上的合作基础。仅杭州绕城以内的萧滨区域,未来就将被“四纵四横”八条快速路细分为一个个空间网格。

沿着快速路,能看到萧滨共融共荣的未来。沿着快速路、产业带,“萧滨经验”将复制到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杭州临空经济区、南站新城等重点产业板块,进而形成以点带面、全域联动的融合生态圈。

随着“杭州中环”2025年全线贯通以及时代、风情、彩虹、通城等快速路继续向“绕城”外辐射,将形成更为巨大的创新网络。而萧山人“梦寐已久”的南部崛起梦,有很大可能在这一轮“创新扩面”中实现。

比如明年6月底前,时代大道南延戴村段将通车,进一步深入萧山南部腹地,将河上的新材料产业园、三江创智新城、萧山未来产业社区等产业平台与滨江串联起来。特别有意义的是,浙江最近公布了省级AAAA级景区镇,这一产业走廊上的戴村、楼塔两镇双双入围,加上此前已获4A的河上镇,时代走廊已凸显“美丽”,“产城人文”深度融合,这里也同样精彩。(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