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44126298/2022-26648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1-07-12 | |
发布单位: |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2020年,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持续推进“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20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38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年末高1.5个百分点。
1.银行业。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19.8%,高出全省3.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本外币贷款余额4.98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2.证券业。1-12月,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8家,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18家,稳居全国第四。
3.保险业。1-12月,全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964.4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省第二。
二、2020年所做主要工作
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缓解“融资难”方面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一是坚持政策先行。疫情期间,我局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及时制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免收担保费用”两个实施细则,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成效明显。全年兑现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政府奖励7801万元,推动银行减免企业利息2.19亿元,惠及小微企业2.9万余户。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减免企业担保费用2633.73万元,涉及担保金额67.72亿元,惠及小微企业3000余户。二是推动信贷“量增价减”。2020年,全市年末贷款比年初增加7554.11亿元,同比新增1467.87亿元,其中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755.4亿元、民营经济贷款3450.3亿元、制造业贷款415.1亿元;企业贷款利率不断下降,12月份达到4.81%,同比下降51个基点。三是提升“直接融资”比重。2020年全市发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2274亿元,同比增长64%。
2.在创新发展方面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一是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起步良好。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蚂蚁集团全球总部、连通(杭州)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二是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稳步推进。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新兴金融服务机构相继在港湾区域内设立发展。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核心区累计入驻省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60余家,5个金融特色小镇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5000余家。三是手段载体不断丰富。2020年5月,杭州入选第二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我市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创新探索“监管沙盒”提供了有利条件。
3.在优化服务方面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通过组建金融服务小分队、深入结对乡镇开展精准帮扶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金融“三服务”。一是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初显。截至2020年末,平台累计入驻银行52家、担保公司21家、小贷公司1家、股权投资机构1家、上架金融产品296个,注册企业6.8万户,总授信金额759亿元。同时,基于平台,我局牵头探索了面向外贸行业的“杭信贷融资闭环模式”,并入选了国务院服务贸易“最佳实践案例”。二是对上市(拟上市)企业服务呈现常态化。2020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8家,创近年以来新高。疫情期间我局先后对60多家拟上市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共计为企业解决六大类30多个问题,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定期认定更新市级重点拟上市企业名单,截至2020年末,我市已有重点拟上市企业136家,为今后资本市场的“杭州版块”发展壮大积蓄了后劲。三是处非宣传形式多样。专题制作警示宣传片在地铁、公交移动电视循环播放,累计播放1360分钟。自制非法集资警示情景剧在“杭州之声”广播电台播出,累计播放400次,同时推出有奖竞猜节目80期。此外,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灯箱广告等形式开展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不断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四是相关行业监管开始起步。2020年,我局共完成各类地方金融组织变更事项的审批或初审转报工作99件。完成2019年度小贷监管报告和2019年度小贷监管评级工作。同时做好对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行业的调查摸底、日常监管等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我局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战略决策部署,对标“重要窗口”要求,进一步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高质量推进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顺利开局发挥金融力量。初步考虑重点抓好“四个一”。
1.编制好一个规划。即高起点编制全市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一是对“十三五”发展实绩进行分析总结。特别是对关键指标、重点工作推进进度进行全面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和原因,为科学制订“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二是明确目标定位。即今后五年杭州市要全力打造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争取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聚集区和数字金融发展高地。三是落实抓手载体。主要考虑聚焦“重点平台、企业、改革创新”三个维度,梳理出“三个一批”工作计划,即建设或引进一批重大平台项目、一批重大企业项目、一批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并以此为抓手,深入推进金融业发展。四是积极争取各项创新试点。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十四五”期间,杭州要努力争创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完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以及区域性股权市场浙江创新试点等。
2.打造好一项工程。即打造“融资畅通工程”,着力破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推动政策落实。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动若干措施落实落细。二是发挥平台功效。进一步发挥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品牌效应,重点在“加大平台推广力度、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强化平台保障力度、守牢数据安全底线”四个方面持续发力,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对标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模式和经验,推进提升获得信贷领域水平,助力我市顺利纳入“2+4”营商环境样本城市之列。四是督促金融机构履约。引导签约金融机构高质量履约,在提高资金投放总量同时,优化资金投向,支持我市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发展及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支持精准度。修订2021年度银行、保险评价办法,精准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引导在杭金融机构提高服务精准度和质效。五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围绕市重点拟上市企业、已申报受理企业、接受上市辅导企业、独角兽企业、本土头部创投机构所投企业等多个名单,会同上交所、深交所以及上市中介机构做好精准服务。组织修订市级凤凰行动政策2.0版,为“十四五”期间杭州资本市场明确方向、提供遵循。支持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浙江创新试点,不断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杭州基石,争取打造区域性创新资本资源中心。
3.实现好一个目标。即努力实现好“打造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这一目标。一是坚持项目带动。充分发挥世界银行全球数字金融中心等机构窗口示范作用和资源集聚优势,扶持和培育更多扎根杭州、对标国际、专注技术的本地金融科技企业。二是坚持试点带动。以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为重点,争创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中心支行的支持下,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运用信息披露、社会监督、标准化、监管科技等手段,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三是坚持政策驱动。认真实施好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力争打造技术研发、创新应用、产业集聚、人才汇聚、标准形成和监管试验等“六个高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创新、应用试点等文件要求,提升金融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区域跨行业信息融合,驱动金融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4.建设好一支队伍。即争取多方支持,组建好一支地方金融监管队伍。一是打造特色党建品牌。结合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以钱塘江金融港湾党建联盟为抓手,搭建信息、资源、活动平台,更好的发挥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联盟成员单位以党史学习教育、“三服务”活动等为载体,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畅通金融惠企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强化工作力量提升监管能力。结合《浙江省地方金融条例》的要求,2021年重点考虑增加监管方面的工作力量。通过选调、招考等方式,引进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有效履行对“7+4”等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职责。三是充分依托省级金融管理部门力量。完善与金融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重点在落实金融专项政策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打通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四是提升基层网格员力量。会同属地加强对乡镇、街道网格员金融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扫楼”等专项行动,从社会治理角度防范地方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