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91165/2021-26066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05-14
发布单位: 市文广旅游局 主题分类: 其他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对 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25号提案的函
时间:2021-05-14 18:03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农工党市委会:

关于在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优化非遗传承体系 打造杭州曲艺文化发展新格局的建议》(第125号)已收悉。提案中所提的问题和建议非常中肯。我局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复函如下:

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门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近年来,为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根据《曲艺传承发展计划》要求,我市积极部署,多措并举拓展保护载体,强化传承弘扬,促进社会共享,推动杭州市曲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一、杭州市曲艺类非遗名录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做好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健全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设。一是曲艺类项目名录建设方面。目前,杭州市现有曲艺类非遗项目名录共计12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6项:杭州评词、杭州评话、杭州小热昏、杭州摊簧、武林调、独脚戏;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绍兴莲花落;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宣卷、莲花板等。二是曲艺类非遗保护载体建设方面。杭州市现有曲艺类保护载体9个,其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余杭区文化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2个:杭州大华书场、塘栖书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3个: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周志华保护工作室、杭州老开心茶馆有限公司;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3个:大关街道百姓书场、艺海楼传统戏曲曲艺书场以及杭州老开心茶馆。三是演出场所建设方面。据统计,杭州市现有的曲艺演出场所共有7家,分别是杭州艺海楼剧场、余杭区文化馆小剧场、老开心茶馆、百姓书场、古韵居书场、评元茶馆(塘栖书场)、皇亲小茶馆,其中国有场所2家,民办场所2家,社区场所3家,主要以演出我市曲艺类项目如杭州评话、小热昏等为主,极大地富了我市群众的业余生活,向大众普及了杭州的曲艺。四是资金投入方面。市财政积极支持杭州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根据《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代表性传承、非遗保护载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抢救整理等项目,近5年累计安排资金3000万元。在曲艺传承保护资金投入情况方面,杭州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的非遗专项资金,2018和2019年,中央对独脚戏、杭州评词、小热昏、杭州评话、武林调、杭州摊簧分别下拨了每个项目各40万的非遗专项资金,共计240万,2020年,中央继续对独脚戏、杭州评词、小热昏下拨了每个项目各15万元的非遗专项资金,共计45万元,2018年,省级非遗专项资金也下拨了120万元,专门用于戏曲曲艺的传承发展工作。

二、落实提案建议情况

1、关于建议中提出的“借力战略规划,优化非遗保护机制”方面。

我局通过史料的挖掘整理,积极构建曲艺的发展基石。一是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根据曲艺的艺术特点,组织开展省级以上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成系统、成专题、成系列地拍摄、录制一批有深刻文化内涵,真实记录代表性传承人的表演形态和风格,抢救曲目资料,力求为后人留下一份详尽、全面的文化史料。目前,已完成了6项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抢救性音视频的拍摄制作,以及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史的拍摄记录工作,省级项目正在拍摄制作中。二是开展曲艺史料的保存转化工作。针对曲艺抢救挖掘和整理的史料记录,对经过记录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出版工作。目前,已完成6项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书籍编撰出版,3位曲艺类国家级传承人的口述史代表作丛书以及曲本也已整理完毕,即将出版。此外,通过杭州市非遗数据库,对抢救性记录的材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力求曲艺史料的完整保存。作为杭剧越剧等传统戏剧的专业剧团杭州黄龙越(杭)剧团,近年来也根据搜集整理的史料,对传统戏进行重新排演,如《苏小小》、《龙凤锁》、《银瓶》等经典杭剧传统戏,2021年,《结发缘》也将正式公演,以尽最大可能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

2.关于建议中提出的“重视文脉挖掘,探索有序传承路径”方面。

我局通过加强曲艺类非遗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升曲艺的传承发展能力。一是依托传承人带徒培养接班人。为培养非遗传承的新生代力量,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分别为6项国家级项目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通过传承人带徒的形式,培养曲艺类非遗项目的新接班人;杭州黄龙越(杭)剧团,也于2020年,青年演员蔡婕、陈洋、董双飞等拜师杭剧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汪谊华,继续打磨自身的艺术造诣。二是依托专业院校培养曲艺新人。自2010年开始,杭州市与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等联合举办了多期“杭州市曲艺培训班”;2019年10月,杭州市邀请了6位国家、省内的曲艺类优秀艺术名家、专家,组织目前杭州市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传承人群及浙江省艺术学校“3+2”的曲艺类专业学生共计70余人,通过理论培训与表演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帮助提高文化素养、演出水平和创作能力;2020年,由杭州艺术学校与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招收“3+2曲艺大专学历班”的学员顺利毕业,并进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实习,正式开启曲艺的传承之路。三是积极做好曲艺类传承人群的推广工作。我局在杭州市总工会举办的“杭州工匠”评选活动中,积极组织传承人群进行推荐申报,2020年,推荐的滑稽艺术剧院的独脚戏传人董其峰被评为了“杭州工匠”,我市的多位国家级、省市级的传承人也均被评为了“浙江工匠”和“杭州工匠”。此外,我局在杭州市社保局认定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申请中,积极推荐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申请,目前已推荐包括小热昏国家级传承人徐筱安在内的多位国家级传承人进行B类人才的申报认定,并得到了批准。

3.关于建议中提出的“立足景观融合,推动文旅发展应用”方面。

我局在文旅融合的新契机下,依托“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非遗+新媒体”等非遗跨界融合保护新模式,进一步搭建桥梁、实现非遗的活化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融入现代生活。一是依托文旅融合,推动曲艺全域发展。杭州大华书场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同时也入选了杭州市“国际旅游访问点”,截止2020年底,全年开展曲艺类演出活动共计470余场,共接待观众达6万余人次,其中游客接待6000余人;塘栖书场作为旅游景点书场,也被浙江省列为省级宣传展示基地,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全年演出共计100余场,惠及观众12000余人次;杭州黄龙越(杭)剧团在黄龙洞景区常年为市民游客演绎越剧、杭剧等传统戏剧。2021年年初,大华书场还与运河游船联合,推出“运河游船·大华剧场”,在京杭大运河之上,搭建“流动的舞台”,将杭州的曲艺项目带上游船,为游客们展现杭州曲艺独有的文化魅力。二是依托“互联网+”模式,促进非遗生产消费。我局通过与淘宝网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推出杭州非遗“108匠”线上推广专区,将杭州市可供销售的非遗项目放入淘宝网中进行分类销售,拓展包括曲艺类在内的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潜力。同时,在宋城景区、杭州图书馆、浙江饭店、西湖风景区、阿里巴巴总部等各大场景设置“文化诚信消费体验柜”,售卖以非遗产品为核心的优质文化消费商品,运用影像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面向更广大受众宣传优质非遗内容和商品,打通线上商城服务和线下实物体验。三是依托“新媒体+”模式,助推传播赋能。2019年4月,“抖音”以杭州作为起点,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2020年,杭州市开展了“新媒体助力杭州非遗保护和传承计划”,推动30多个非遗项目开通抖音号,5月,开通“杭州非遗抖音号”,并同步进行“非遗寻根乡村行”视频拍摄上传至抖音号,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也开通了抖音号,特此展现杭州非遗独特魅力。截止到2020年底,杭州非遗抖音号播放量近1800万,粉丝数5.8万人,点赞数达86万人次,累计总播放量已达19.66亿人次,粉丝总量达到700多万人,推动产生经济效益近1800万元,宣传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4、关于建议中提出的“强化文化浸染,构建全域推广格局”方面。

我局通过打造优秀作品,扩大各类平台的宣传推广,以此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一是加强优秀作品的创作。组织非遗专家指导曲目恢复和作品创作,推广经典作品。近年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恢复了杭州评词传统长篇《白蛇传》、杭州小热昏传统长篇《七条命案》、武林调《岳母刺字》、杭州摊簧短篇《遥望西湖》等曲目的整理改编及演出;同时,创作的经典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台上均获得了较多奖项,如杭州评词《白蛇传》、杭州小热昏《分财产》、《卖鱼桥的传说》等分别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杭州小热昏《鸡吃狼》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新人奖,杭州摊簧《遥望西湖》获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独脚戏《借红灯》获浙江省第五届曲艺杂技魔术节表演金奖,武林调《岳母刺字》获全省曲艺传承发展创作曲艺评选优秀曲本奖等等,极大地提升了我市曲艺项目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开展高平台的展示交流活动。2017年5月,我市主办了首届“中国浙江(杭州)·全国曲艺大书(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涵盖了全国评话类的10个曲种,26位艺术家为观众带来经典的曲艺节目,此次活动不仅是集全国性学术研讨和艺术交流相融合的一次盛会,也是一次汇聚各方名家、促进业界交流的全国性曲艺盛会。2018年—2020年,杭州市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分别参加了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活动,向全国展示杭州市曲艺保护成果。2020年遗产日期间,文旅部举办了全国曲艺周活动,杭州市的省级以上曲艺类项目均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进行了“云上曲艺”的成果展示。三是以本土宣传为依托开展的系列活动。杭州市自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举办“钱塘余韵”——杭州地方曲艺非遗项目专题展示系列活动,围绕一个非遗项目进行主题展演,邀请业内专家配合主持,通过珍贵文献图片资料和现场问答交流等方式,详细阐释戏曲项目的历史渊源、艺术特性、声腔曲调及保护现状;2017年—2020年,连续4年开展戏曲曲艺“三进”系列活动(进校园、进社区(企业)、进农村文化礼堂),演出共计50余场,惠及观众3万余人次;2018年—2019年,举办杭州评词和杭州小热昏“中篇专场”汇报演出。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曲艺节目展演实践,让丰富鲜活的民间艺术回归大众,以巩固和推进活态传承的保护模式,强化非遗“三进”,为打造非遗保护做出了进一步积极的探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曲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根据提案中的建议,我局下一步将继续秉承“出人、出作品、出精品”的宗旨,持续推动杭州地方曲艺的蓬勃发展。

1、加强专家跟踪指导,加大抢救保护力度。目前,曲艺的理论研究仍较薄弱,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指导。我们将充分发挥省、市曲艺保护专家的指导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继续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抓紧从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和搜集整理,同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曲艺文化的保护、支持,吸收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到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去,以此来构建起切实有效的地方曲艺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我局也将加大完备、统一的评审制度,通过严格甄选,完善曲艺的传承人群机制,并加以备案和大力宣传。

2、拓宽教育培育渠道,建立曲艺后辈人才。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精神,继续开展曲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时常为学生、居民上演新曲目,并开展一些互动性节目,以此来增强他们对曲艺的新鲜感和兴趣;在中小学中适度开展曲艺类音乐鉴赏课程,把中小学作为“摇篮目标”的基地,系统介绍曲艺基础常识等,为中小学生提高曲艺的鉴赏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依托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以师带徒的形式,从项目入手,手传心授教授曲艺新生,增加曲艺后备人才培养;继续邀请国内、省内曲艺名家、专家,以大课带小课的形式,开设曲艺传承人群研培班,对曲艺演员在业务上进行加强提高。此外,我局也将与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在传统曲艺的学科建设以及学科理论研究等方面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培养更多的曲艺人才应用于曲艺的传承发展工作中来。

3、搭建宣传平台,打响曲艺品牌。我市将继续以长篇展演的形式,打响“钱塘余韵”专场品牌,推出杭州评词、杭州小热昏的长篇书目,形成三至七个长篇专场。同时,运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文化节庆、曲艺三进等活动,精心组织和筹划开展集传播、展示和宣传为一体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如2021年,在第五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中考虑利用G20之后及亚运会之前的城市品牌效应,尝试把杭州曲艺引入市民休闲节等休博会核心项目,以此激活曲艺的生命力,吸引大众关注曲艺,共同参与保护。此外,加快构建“非遗曲艺+N”的模式,发挥曲艺的效能,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在杭州的各大景区、文化场馆等打造曲艺体验项目,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沉浸式体验;鼓励杭州本土的曲艺项目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推动以“杭州曲艺”为品牌,对相关非遗项目及产品等进行标志申请工作,推进曲艺的地域文化发展,进一步打响和提升“杭州本土”和“杭州制造”的文化品牌。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指导,殷切期待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 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