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91165/2021-26065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1-05-14 | |
发布单位: | 市文广旅游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尊敬的九三学社:
贵社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非遗保护背景下推进杭州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建议》(第131号)已收悉。经专题研究,现答复如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似锦、人文昌盛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十余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加强体系建设,巩固保护成果,增强传承活力,使传承实践成果更多地惠及杭州的市民、游客,推动非遗保护进入新阶段。截至2020年底,杭州市已拥有人类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项目44项、省级项目184项、市级项目36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199项,数量占非遗十大门类之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传承人204名、市级传承人388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和传承环境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润,我市部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确存在提案中指出的自我延续困难、生产能力较弱和市场认同不足等问题,这是我们目前在非遗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为破解这一问题,我局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一是完善非遗名录体系。自2006年以来,已陆续开展五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评定工作,目前正在推进第六批浙江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上报。截至2021年3月,我市共计拥有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项目63项、市级项目123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68名、市级传承人134名,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我局加大工艺振兴目录的培育创建和推荐认定力度,铜雕技艺等8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萧山花边等24个项目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0年萧山过江布等54个项目入选第一批杭州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下拨扶持资金90万元。
二是强化非遗载体建设。截至今年4月,共培育创建非遗景区等各类非遗载体270个,其中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产业基地等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类项目的传承保护。2019年5月“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经文旅部批准成立,成为探索城市非遗保护发展模式的全国四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之一,整合了非遗传承人、设计名师、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等资源力量,深入挖掘杭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推动传统工艺类项目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历史经典产业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20〕40号)文件,从产业的角度着力保障、扶持、推动传统工艺的发展,计划每年在“新制造业计划”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用于推进历史经典产业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政策涵盖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高校新建工作室进行历史经典产业文化传播、参加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历史经典产业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方面,下一步重点要做好政策的宣贯和落实,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是探索“互联网+非遗”路径。作为数字创新第一城,杭州市高度重视“互联网+非遗”创新工作,我局主动谋划非遗数字化改革,助力非遗传承保护登上互联网快车。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渠道,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推出“新媒体助力杭州非遗保护和传承计划”,开设“杭州非遗”抖音号。目前,杭州非遗类短视频累计播放总量达19.66亿次,粉丝量达700余万,杭州非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同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据统计,杭州市目前已有58项非遗项目在淘宝平台开设网店,年销售额达5.8亿元;微拍堂、有匠等拍卖平台上的杭州市非遗项目产品年销售额也达到4000余万元,部分项目的网络销售额较上一年上涨400%以上,促进效果显著、增长效应明显。
下一步,我局将在非遗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工作中,充分结合提案中的建议和意见,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根本要求,主动把握新时代非遗保护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切实推动传统工艺类项目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着力抓紧、抓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抓体系完善。坚持从全局角度谋划工作,从阶段性发展要求来推进工作,加快《杭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杭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和《评估指标》的修订和出台,并以规范性文件予以发布,从而进一步完善非遗管理体系建设,夯实管理基础。目前,两个“管理办法”已完成社会公示,局法规处正在审核,其实施细则和评估指标也正在意见征求中,这项基础性、关键性工作计划于2021年底前完成。同时,我局正在组织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上报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加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为传统工艺类项目选拔优秀领军人才。
二是抓数智机遇。牢牢抓住数智杭州建设的时代机遇,用好互联网传播工具,实现“非遗+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与淘宝、腾讯、微拍堂等电商企业的对接合作,持续为非遗项目和互联网企业牵线搭台,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进行自我“造血”。利用“文化消费季”等各类文旅活动,将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杭州的优秀非遗衍生产品,引导传承人和企业把握市场需求和热点,不断推出非遗项目的衍生文创产品。2021年,我局将推出杭州非遗项目短视频系列宣传片,通过微博、微信、各类APP、网络平台等多种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速度和精准度,增强传播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有效扩大非遗项目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三是抓载体建设。不断丰富、深化非遗宣传展示基地、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各类保护载体建设,发挥载体建设的窗口和平台作用,引导传统工艺类项目以保护载体为依托,开展更多的传承活动,挖掘更多的传承苗子。2019年开始,我市富阳学院设立“竹纸制作技艺”与“园林(根雕)”传统手工艺类专业,针对青年学生开展专业化技艺人才培养,下一步将在更多院校进行推广。另外,主动谋划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整合特色非遗资源,推动非遗项目进入景区、景点,探索将传统技艺、戏曲等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市场推广与旅游项目开发,培育建设一批主题突出、切实可游的非遗旅游路线并重点向社会宣传推广。2021年将重点做好“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培育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等三个申报单位的规划引领、督导检查和统筹推进工作,谋划通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实现非遗的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通过整体性、区域性的保护发展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
四是抓主题活动。通过承办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组织召集传承人参与国家“山花奖”、浙江省“映山红奖”等工艺大师比赛、定期组织“新峰计划”青年工艺人才培训班等形式,切实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综合艺术修养,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宝贵经验,为非遗融入生活拓宽途径,民间工艺展销会的成功举办也为非遗传承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企业)、农村文化礼堂等“三进”活动,让西湖绸伞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竹纸制作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大餐直接面向广大市民游客,让非遗的魅力代代流传。
五是抓示范作用。紧紧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帮助项目和传承人建立传习所;举办“传承人对话”、“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沙龙等交流活动;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探索振兴举措、推广创新成果,在保护非遗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设计、制作与衍生品研究开发能力,推进更多传统工艺类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同时,将积极邀请省内外高校团队进驻站内,鼓励大学生在站创业,以大学生的创新与活力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促成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充分发挥“工作站”的示范、引领和榜样作用,以点带面,以拱墅辐射全市,深化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研究、交流和开发,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积累“杭州经验”。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