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政局聚焦改革创新,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相关经验先后在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推进会、全国以及全省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推进会上交流,入选2020年国家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民政部信息专报、省委改革办“竞跑者”栏目刊登推广,省领导批示肯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家院一体,打造城乡均衡“托老所”
全市2691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14家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补充。一是15分钟“一站式”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突出“床边、身边、周边”养老,赋予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微型养老机构”基因,功能辐射辖区内村社级照料中心,专业服务延伸至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上门服务等,创新推进“时间银行”互助模式。二是中心城区“类机构”居家照护模式试点推行。搭建智能养老设备和信息服务平台,为300多名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24小时生命体征监护、康复护理等机构式照护服务,将养老机构床位“搬进家庭”,有效破解中心城区“机构床位一床难求”的养老难题。三是农村地区“不离亲”微型机构成功探索。支持农村闲置用房改建微型养老机构,在桐庐探索10-30张床位的独立法人资格“家院一体”微机构,依托慈善基金和长护险实现可持续运营,探索形成“村建民营”模式,走出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难题破解新途径。
二、聚焦康养融合,提升原居安养“幸福感”
将康复服务融入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为失能失智和高风险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一是打造“全链式”康养照护。在3家市级、11家区(县)级服务机构建立康养联合体试点,联合辖区医疗、康复、养老等机构,联通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建立康养分级转介机制,规范康养服务标准与流程,实现医、养、社、家“全链式”康养照护。二是构建“闭环式”康养服务。西湖区率先实现评估、服务、结算“闭环式”康养服务。拱墅区线上开通4大类25小项康复护理服务,让“老有康养”逐渐成为老年人标配。三是实施“认知症关爱”行动。率先全国创设“4+X”失智老年人早期非药物干预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社区认知症白皮书》,为老年人提供轻中度认知症早期干预服务以及重度认知症照护服务,有效破解认知症老人养老难题。
三、聚焦数字赋能,破解养老“最后一公里”
迭代升级市级“互联网+养老”平台,全天候为15万低收入高龄及失能老年人提供“一键呼救”等13项服务。一是首创“重阳分”。改变传统支付模式,率先全国创设养老电子货币“重阳分”,用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费、护理费等。通过市民卡APP端,老人可以享受“点单式”服务,服务质量全流程实时在线监管。二是高龄津贴“补贴秒达”。2018年起,杭州高龄津贴发放实现“零次跑”,2020年再次升级,依托城市大脑“民生直达”平台实现“补贴秒达”,老人会在生日当天收到这份“数字寿礼”。三是率先推行“养老顾问”。在手机端“智能养老管家”输入个人基本信息就可精准匹配惠老政策,“养老地图”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查询周边养老服务设施、VR全景导览,线下养老顾问提供助餐、敲门守护等“私人订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