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79/2021-25914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1-02-18 | |
发布单位: | 杭州市城乡建委 | 主题分类: |
一、强势推进,狠抓重大项目“出形象”。聚焦亚运会筹办和扩投资促消费政策机遇,坚持不懈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综合能级,按计划完成亚运会前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一是打造立体路网。建成江南大道、彩虹快速路西延等8个项目70公里,续建天目山路、艮山路过江隧道、留石快速路西延等25个项目127公里,开工文一西路西延等3个项目21公里,为亚运会前快速路网四年行动计划收官打下基础。结合交通强国示范城市行动等专项行动,加快续建之江路、莫干山路、文一路(一期、二期)等市级重点项目。推进区域板块间联网道路建设,统筹推进3条联网道路建设,做好15条跨区域道路前期立项。主城区建成主次干路15公里、支小路15公里、人行过街设施3座。二是推进道路恢复。结合地铁6号线、7号线、3号线、1号线三期、4号线一期等线路建成开通,以东新路、复兴路、建国路等为重点,滚动实施地铁沿线147条(段)174公里道路整治。按照“2019年以前竣工项目100%移交,2020年竣工项目80%移交”目标,基本完成主城区新建道路移交任务。三是提升供水能力。6月底前完成《杭州市供排水专项(一体化)规划》。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全面完成,闲林水厂一、二期工程建成投运,有序推进祥符水厂扩建工程、江南线过江段、之江线和取水口上移工程。开展城市大分质供水研究,启动萧山区、钱塘新区工业用水供水厂建设。四是统筹污水处理。新扩建之江净水厂、城北净水厂、钱江污水厂四期等城镇污水处理厂9个,推进清洁排放提标改造项目25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90公里。持续研究解决七格污水处理厂预留用地移交、临江污泥焚烧厂项目落地立项、临平北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之江净水厂尾水排放等问题。五是推进电网提升行动收官。协调推动155项输变电工程,加快钱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地区等重点发展区域电网建设,科创变、俞桥变等30个项目开工,市北变、良文变等25个项目投产。推动白鹤滩至浙江特高压及配套送出工程。加快变电站“入公建”试点,完成丰北变土建工程,海潮变力争开工,五堡变、六堡变完成方案设计。
二、呼应期盼,改善人居环境“办实事”。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标打造国内影响省内示范项目,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一是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持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四年行动计划,围绕综合改一次、补足配套功能、强化居民主体、推动长效治理等要求,开工不少于300个,竣工不少于200个。融入未来社区、连片改造理念,探索拆改结合改造模式,推动片区资源统筹配置、多元主体参与改造,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民心工程。二是基本完成5年以上过渡户回迁安置。按照“在外过渡5年以上2021年底前回迁安置,2023年基本完成、2024年全面完成现有在外过渡户回迁安置”目标,完成回迁安置11000户以上,拉动投资约120亿元。棚改安置房开工27000套、竣工23000套、交付14000套。完成23个安置房项目的初始登记。三是分类缓解“停车难”。精准分析停车需求,改善老旧小区、医院、学校周边等停车问题,优化停车配建标准,主城区新增停车泊位55000个,其中公共停车位4500个。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缩小公用充电服务半径,建成公用和共用充电桩不少于2000个。四是打造精品特色绿道环。印发《省级绿道三年建设计划》,新建和提升改造绿道550公里。推进金沙湖绿道环、铜鉴湖绿道环、滨江中心绿道环、城北亚运公园绿道环、超山-丁山湖湿地绿道环5个精品环线,打通富春绿道青江口段、江滨西大道北渠口段、贴沙河云雀苑小区段等断点。
三、顺势而为,城市更新“见行动”。聚焦美丽宜居、绿色韧性、人文和谐城市建设,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开发典型。一是加速推进大城北规划建设。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项目群建设为核心,高标准推进3.5平方公里示范区建设,高品质建设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运河湾国际文化综合体等标杆项目。加快武林美术馆、北景园生态公园、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等历史文化类项目建设进度,成为与云城、三江汇、钱江新城二期、会展新城比肩的区域开发新标杆。二是推动地下空间开发成片互联。完成《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20-2035年)》《重点区域地下空间标准化设计导则(试行)》。新增地下空间不少于400万平方米,推动13个重点开发区域、64个重点项目建设。印发《城市综合管廊分类及应用技术标准(试行)》。新开工6公里,完工12公里,亚运村7条综合管廊投入试运行,江东大道二期、三期综合管廊开工建设,中环钱塘新区段(江东大道—艮山东路)综合管廊等8个项目开展前期研究。三是提升河网水系涵养。开工杭锅支河、李佛桥河二期等区级河道整治项目13个,续建沈家河、三号港等项目17个,完工长浜河、下确桥港等项目10个。建设始板桥未来社区九号地块、亚运村媒体村地块住宅区等示范性工程,新增海绵城市区域面积5%,建成区30%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四是“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常态化。积极开展违法用地、企业法人违建、农村辅房和屋顶违建等整治工作,推动存量逐步“清零”,计划拆违800万平方米。
四、争创样板,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融合”。聚焦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厚植生态环境优势。一是打造省级美丽城镇建设示范区。坚持一镇一策一方案、一镇一档、一镇一平台“四个一”工作机制。强化“乡村小脑”平台建设,构建“政府导治、村民自治、平台数治”的“三治联动”新格局。实施“一库三师”制度,进一步增强政策技术指导。启动跨区域美丽城镇集群化试点,探索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区域联动发展新路径。创建20个以上市级美丽城镇,其中10个以上省级样板。二是打造农村建房全国样板。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筹办全国农房建设现场会。开展《杭州市乡村建设促进条例》立法。推动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保持困难家庭危房“动态清零”,完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制度。计划建设农房6000户,其中新开工轻钢农房176户。实施《杭州市农村建筑工匠积分和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农户选择优秀工匠承建农房建设。完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18个。三是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省级样板。新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2个,全面实现已接收日处理规模20吨(含)以上处理设施标化运维全覆盖,完成不少于30个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点)建设。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保险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财产一切险和机器损坏险保险试点。
五、绿色转型,建设行业发展“增活力”。聚焦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宜居韧性城市建设,以绿色节能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领域信息技术革新为重点,培育行业发展新业态。一是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产值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推动数字建造,人工智能、BIM、物联网、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在行业落地。搭建产教对接平台,组织职业院校和部分企业共建职教联盟,推动职校专业设置与产业方向、企业需求对接。二是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标准体系,鼓励项目信息化全过程管理服务,引导装配式建筑与绿色施工、数字建造深度融合。发挥钢结构产业集聚优势,推动传统钢结构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培育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骨干企业。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200万平方米以上,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累计达到180万平方米以上。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1%以上。三是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开展超低能耗技术体系研究,编制《杭州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适宜技术和产品目录》。完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制度,探索绿色保障房和绿色农房适宜技术。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形成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发挥墙、散行业在绿色经济节点上的重要作用,稳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预拌砂浆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四是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完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加强设计源头管控,推动建材质量责任追溯机制,推广先进工法,带动施工技术和管理创新,探索推进工程质量保险机制。
六、数字赋能,强化行业治理“保平安”。聚焦行业治理现代化,抢抓城市大脑建设市建委驾驶舱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全省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试点,深入推进平安工地、智慧工地建设。一是筑牢安全生产防控底线。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格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终身责任制,对主要管理人员到岗履职、关键节点控制、起重机械安全、监理履职、隐患排查治理等重点环节严格监管,严防“群死群伤”和重大社会影响事故发生。完善事故处罚处置机制,加大事故责任单位的违法成本,倒逼企业从严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二是全域创建标准化样板工地。深入开展建筑工地环境秩序整治,从严管控裸土覆盖、湿法作业、净车出场等“控尘十条”。加强扬尘在线监测数据研究和分类监管,精准提升工地扬尘监管效果。开展安全标准化现场会、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大比武等评选,形成争先创优浓厚氛围。三是构建全流程消防审验工作体系。研究出台指导全市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的配套政策,实施《杭州市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工作指南》《杭州市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技术导则》,靠前开展亚运场馆、云城、轨道交通等重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服务,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辅助参与消防验收。四是开展智慧化数字监管研究。将现场人员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与“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系统”深度融合,开发新型建筑工地质安监管平台,推动以工地实名制、远程可视化和在线监测为重点的“智慧工地”建设,研究推动机器代人全时段、全流程监管模式,形成完整的项目监管数据库。五是做好杭州城市体检测评。按照“每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结合数字治理做好城市体检。
七、改革攻坚,一流营商环境“再优化”。聚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城乡建设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方位线上服务模式,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一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区、县施工许可“一件事”,将消防审查、人防工程易地建设核实、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防及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与施工许可手续合并办理,提高企业报批效率。推广水气报装102改革成果全市域项目通用。研究创新型工业项目联合验收审批流程,会同发改、规资等部门打通特殊项目验收堵点。二是主动加强道路建设质量管理。总结14条市政道路质量提升试点经验,将道路建设质量管理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市区两级建设主体、管养主体全面落实设计、施工、移交各阶段相关质量管控制度。按照“建成即移交”原则,建立建管衔接机制,推动管理部门提前明确养护单位,确保竣工验收完成后立即办理移交手续。三是牵头市域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市)的水务一体化改革,进一步落实“规划布局统一、资源调配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政策统一”改革目标。四是推进电子招投标制度改革。出台《杭州市电子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拓展“评定分离”试点区域。扩充评标专家库,调整专家参加评标次数和频率,推动专家评标机会均等化。推进电子招投标监管系统与政务服务网的融合,实现招投标网上全流程阳光运作。推进远程异地评标“1+N”多中心分散评标,降低评审廉政风险。五是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基本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制定发布CIM数据标准及数据归集制度和入库模式。开展包括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等基于CIM的应用建设。探索项目审批的BIM报建及CIM数据的共享及发布机制。
八、练好内功,锻造专业队伍“强筋骨”。聚焦模范政治机关建设,加强新时代党对城乡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增强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扣城建工作大局,主动融入城建事业现代化进程,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二是夯实党建引领。以创建模范机关带动行业党建和两新党建高质量发展。选树项目“精品点”、企业“工作法”和区县“示范群”,分层分类打造一批引领示范、可看可学的党建特色品牌。三是提升城建队伍专业素养。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和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专题研讨交流会,办好两个特色讲堂,举办系列实操培训、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统筹建好行业领军人才、新生代企业家和新型产业工人三支队伍。四是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互联网+监管”,做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常态化评查案卷,提高执法案卷质量。推动败诉案件分析研判、问题整改、总结改进、责任追究的闭环管理。五是深化清廉城建。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排查防控岗位廉政风险。准确运用第一种形态,强化重点环节和高危岗位廉政警示。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为企业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