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河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政民互动为突破口,创新社区“红茶议事会”,将街道和社区涉及民生的议题从事后“移”到事前,将社区居民协商议事平台从线下“搬”至线上,推动基层政务公开的法治化、制度化、数字化水平,有效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类矛盾和热点问题,实现“民有所呼更便捷、基层议事更智慧、为民解难更精准”。
一、工作情况
(一)注重倾听“民声”“民意”,找准政民互动“最受关注议题”。一是以数字建“民声”之库。不断拓展政民互动渠道,发动辖区网格员、调解员、和事佬等参与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摸排,有效归集居民信箱、网络舆情、信访诉求等数据,建立即时性的民意数据库,动态感知辖区民意,及时回应诉求,让议事更清晰。二是以数字画“民意”之像。梳理今年来辖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多维度设定6大类421个关键词,通过数据碰撞,自动生成“红茶议事会”建议议题,经综合评估形成协商议题,精准回应民生诉求,议题产生实现从“拍脑袋”到“关键词大数据”。如针对长征桥社区一个月内连续收到9起反映小河小学路口拥堵问题的信访投诉、居民信箱,系统自动提取到民意热点后及时推送,街道、社区召开红茶议事会,邀请交警、城管、学校及周边商户、居民代表多方协商研究,最终挖掘道路停车位19个,并推行上下学高峰道路应急管理方案,通行时间缩短50%。
(二)引导群众精准参与,选准政民互动“最合适议事员”。一是以数字搭“议事”之台。通过数字赋能,探索建立“红茶议事会”线上场景系统,开拓指端参与路径,拓宽居务公开线上路径,邀请居民进行线上议事,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基层协商议事频率进一步增加。二是以数字建“议事员”之库。建立“红茶议事员”库,归集其关心事项、专长偏好、评估议事能力等数据,让“合适”的人开“适合”的会。积极吸纳两代表一委员、居民监督员、乡贤等力量充实议事员队伍。
(三)构建运行流程闭环,议出政民互动“最大化成果”。坚持听取的居民反映和意见,及时予以解释和答复。一是以专业方法促成“共识”。针对议事过程的议而不决、决而不定问题,引入专业力量促动技术,规范“红茶议事会”议事规则,明确会议过程中的角色分工,加快形成共识,科学找出民主协商的“最大公约数”,将“百条心”更快拧成“一股绳”。居民参与、居民协商、居务公开的效果充分显现。二是以“长效”机制促进“成效”。坚持在公开公平环境下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制定出台《小河街道“红茶议事会”基层协商议事规则(试行)》办法,将成果运用细化为“转化、落地、评估、反馈”四个环节,并作详细规定。每场红茶议事会的讨论结果都将直接推送至街道科室、社区具体负责人账号跟进,且居民可实时查看反馈过程,居民监督员全程参与监督,绝大多数居民不赞成的事,及时协商纠正,形成全流程闭环机制。今年以来,远洋公寓、都景公寓、大浒西苑等多个小区通过“红茶议事会”调和矛盾,业委会换届、物业公司选聘工作得以走出泥潭;紫荆家园、广兴新村等老小区的“停车新政”成果落地,困扰多年的停车难问题有效缓解。
二、成效亮点
(一)协商议题更精准。数字化流程让每期的“红茶议事会”更精准的回应居民,所议之事都是居民真正关心,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大数据“感知”议题,避免了议事走向形式化,让议事主题更具“烟火气”、更接地气。系统运行以来,汇集多领域民意热力、热度数据5371条,涉及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社区建设、城市管理、企业服务等主题。
(二)参与主体更多元。扩大了议事主体的覆盖面,政民互动路径更广、议事主体更多元、民意表达更全面。运行以来,议事员从200余人上升至1395人,平均年龄从65岁降至45岁,党员比例升至39.06%,两代表一委员39人,有法律、教育等专业特长人员17人,议事主体更多元,民意表达更全面。
(三)协商议事更高效。红茶议事会成立以来,共召开127场,参与协商2000余人次,提出建议2658条,有效破解遗留数十年的娑婆桥弄长效整治、远洋公寓物业选聘、广兴新村停车方案等300余项治理难题,提高了居民对协商共识执行的支持度和理解度,真正让“协商为民、协商于民”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