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1-11-04 14:28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7月22日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本提供有力保障。

——到2022年,补齐短板,建立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匹配的环境治理能力。

——到2025年,政府治理、企业自治、社会共治实现良性互动,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美丽中国建设新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完善领导责任体系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负责推动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开展污染防治、监管执法、生态修复等工作;健全生态环保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市美丽杭州建设领导小组及其下设四个办公室的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等职能作用。健全“河湖长制”和“林长制”长效机制。

(二)优化目标评价考核和督察机制。优化生态文明(美丽杭州)建设考核机制。完善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覆盖的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建立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制度。

三、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一)深化环境治理领域服务改革。拓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落实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医疗机构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两证同办”和放射性药品转让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开展延长非营运小微型客车环保免检年限改革试点。实施废弃电器电子拆解处理资格审批制度改革。

(二)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编制实施《杭州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十四五”规划》;深化“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体系,建立环境执法与服务并举机制。

四、完善企业责任体系

(一)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落实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探索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管理。

(二)提升企业污染防治能力。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依法依规淘汰落后技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维和监管,严格执行污染源自行监测和在线监测制度。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健全重点品种的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制度。

(三)强化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督促排污企业依法公开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等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

五、完善全民行动体系

(一)建立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环境公共关系和公共传播能力建设,健全落实环境舆情监测和应急处置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修改完善《杭州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办法》。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

(二)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鼓励、指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支持具备资格的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发挥环保产业协会、行业协会、商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三)提高公民生态环保素养。将生态环境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市级地方课程教材。引导市民自觉履行环保责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生态环境监测、危废处置等四类设施向公众开放。

六、打造最严环境监管体系

(一)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深化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乡镇(街道)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环境监管,落实日常巡查、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

(二)构建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建立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依托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等科技手段,推行非现场监管。探索将生态环境问题常态化管理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三)加强环境监管司法保障。加强公检法联动,完善环保、公安联动协作机制。建立“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衔接机制。

七、完善环境治理市场体系

(一)构建规范开放市场环境。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完善环境服务业惩戒和退出机制,推进环境第三方治理。

(二)强化生态环保产业支撑。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环保龙头企业。推动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环境科研观测基地、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和环保示范项目落地。

(三)健全价格收费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体系;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以及危废处置收费制度。完善差别化电价政策,完善部分环保行业用电支持政策。探索建立千岛湖配水工程受益区水价调节机制。

八、完善环境治理信用体系

(一)构建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信用联合奖惩体系,完善环境信用修复机制。

(二)深化信用评价信息应用。拓展生态环境信用信息应用场景,在“双随机”基础上,实行以环境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

九、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一)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对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相关行业环境风险全过程监管,构建放射源安全监管线上线下一体化新机制。

(二)夯实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强化专业装备配置和环境应急演练;推进饮用水源高标准风险防范,加强千岛湖、钱塘江流域应急物资库建设;推进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十、构建气候变化应对体系

(一)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聚焦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编制杭州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总体方案,推动市级相关部门编制“6+1”领域行动子方案,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重点工作和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美丽杭州)建设考核。

十一、完善环境治理协同体系

(一)加快推进湿地水城建设。全面落实《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框架方案》,高水平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制定实施《杭州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杭州市湿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和《杭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深入推进西湖西溪湿地一体化保护。建立钱塘江及两岸生态联保共治机制。

(二)推动跨区域环境共保共建。完善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环境保障机制。深化杭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建,编制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完善固废区域协同处置机制,促进设施资源共享。建立以保护生态为目的的“飞地”(异地发展建设用地)协调推进机制。

十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规规章。积极开展环境治理领域立法探索实践;出台《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修订)》。推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杭州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和《杭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修订)》立法。

(二)完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治理领域的金融支持。修订完善《杭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定杭州市重点领域机动车清洁化绿色积分激励政策。

十三、完善能力支撑体系

(一)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形成收储运“一张网”。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建成一批再生资源分拣、有害垃圾转运、快递包装物回收站点。加快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和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二)提升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能力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和声环境评价体系;拓展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应用,开展环境监测人工智能(AI)实验室建设试点;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三)深化环境治理数字赋能。加快构建生态环境资源共享数据库,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应用,提升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和服务能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感知能力建设与数据资源共享整合,健全动态更新、分类管理机制。

(四)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聚焦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大气污染协同防控、土壤修复等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和创新管理研究;强化与高校院所、环保龙头企业技术合作,大力引进生态环保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高素质生态环保人才队伍。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本实施方案及时落地见效。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