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52/2021-26447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经信提〔2021〕075号 | 公开日期: | 2021-11-26 |
发布单位: | 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叶强委员:
您在杭州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对我市县域工业遗存盘活利用的建议》收悉。本提案由杭州市经信局主办,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建德市人民政府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它不仅由生产场所构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统及其社会生活遗址等。它们见证了工业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保护和活化利用具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真实反映杭州工业发展历史、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做法
杭州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理念:一是“应保尽保”理念,对全市工业遗址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一揽子”保护名录。二是“积极保护”理念,保护应是动态的,既要重视工业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开展工业遗产普查摸底。早在2007年杭州市就开展了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将主城区部分建厂较早,对我市工业发展有较大贡献的60个工业企业列为调查对象,明确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建议。今年2月份,市园林文物局联合市规资局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再次进行了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大杭州市范围内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及桐庐、淳安、建德四区三县(市)的工业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拟建立新的工业遗产名录,构建科学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工业遗产为重点,并对已在案的工业遗产进行复查。建德市积极行动,根据杭州市统一部署,对建德市16个乡镇街道的工业遗产现状进行了调查,重点摸排1980年前建成且具有较高历史、科技、社会、文化或艺术价值的厂房、车间等工业遗产。一方面,从调查情况看,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目前保留的有价值、有保护利用计划的工业遗产有限。另一方面,建德市也积极探索激活工业遗存。如建德经济开发区(航空小镇)通过与横钢工业遗产的有机结合,对现有建筑进行开发利用,已打造成居住、文化、商业、工业、仓储、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片区,并成为当地工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二)制定出台工业遗产管理规定。在调查摸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杭州市于2010年出台了《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这是全国首个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对工业遗产建筑及其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管理(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用地开发管理、建筑功能管理、建筑方案设计及竣工规划确认等予以规范。同时,工业遗产中的文物按《文物保护法》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和利用。另外,根据工业遗产的特点,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从保护规划编制、规划审批、用地审批、建筑审批等方面构建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管理机制框架。根据《规定》,重要的工业遗产建设应编制城市设计,并将批准的城市设计内容落实到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下一阶段项目审批依据。《规定》明确“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可参照执行”。
(三)组织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在国家层面,工信部和中国科协都在发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中国科协发布了2批共200个中国工业遗产,其中杭州市6个,包括钱塘江大桥、华丰造纸厂、杭丝联、钱塘江海塘工程、杭一棉、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工信部已认定4批共164个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其中浙江省4个,杭州市暂时没有。目前工信部正在针对1980年前建成的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组织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申报。在市级层面,2007年,市规划局组织开展《杭州市工业遗产普查》研究。2009年,市规划局编制出台了《杭州市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将69处各级保护建筑列为工业遗产建筑。当前,市规资局正在牵头编制的《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中,第13章“工业遗产保护”已明确了41处工业遗产。
(四)开拓工业旅游创新实践。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产业转型、城市产业升级以及城市自身提升,这三个层面相互结合,构成了工业城市发展转型的要素。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展示,有利于更好地积淀前人的文化和智慧,有利于更好地统筹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为大力推介工业遗产价值展示、扩大杭产品美誉度,市经信局联合市文广旅游局,推出精品工业旅游线路,按不同主题,每年组织新业态新场景工业旅游活动,让市民深度感受工业遗产当代价值,体验工业生产过程,增强对本地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品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模式。从国外看,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改造成博物馆、改造成城市公园、综合再开发、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等方式。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包括由政府主导建设博物馆、公园,由社会或企业实施开发利用等多种模式。杭州市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如将闸口火车站遗址改造成白塔公园,杭丝联苏式建筑风格锯齿形厂房已成为丝联166创意园,杭州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建筑,已改建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和中国扇子博物馆,富义仓打造成创意空间,双流水泥厂转身成凤凰创意国际。杭州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无论在规范制定还是实践层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为推动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再上新台阶,结合本提案指出的有关问题,有必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总体考虑
工业遗产是特定时代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它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特别是像杭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见证杭州转型进入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各职能部门时刻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趋势,对工业遗产这一重要种类非常重视,对于县域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也正在积极探索中进行。
(一)开展工业遗产认定管理。建立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机制,全面开展工业遗产的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摸清工业遗产底数,明确工业遗产构成,评估工业遗产价值,建设工业遗产数据库,为科学规划、分类保护、有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经认定的工业遗产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及时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可移动文物。加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完善工业遗产档案记录,加强修缮保养。建立监测评估制度,开展工业遗产动态监测和保护利用效益评估。
(二)实行保护下的合理利用。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产业建(构)筑物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留、保护其工业生产类建筑的特征和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复苏产业建筑的生命力,使之能够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之中。因此,根据不同实施主体、不同的使用功能,提供多类型的供地方式。工业遗产建筑用于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公益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或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等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项目,可采用行政划拨方式供地。用于经营性用途的,可采用带保护方案公开出让方式供地,以实现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
(三)提升工业遗产保护级别。在推荐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时,除了传统建筑类型之外,要将优秀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列入保护范围,特别是城区中的厂房、仓库、车间等工业建筑遗存以及郊区农村的村镇作坊、山区矿冶等以往关注相对较少的近现代工业遗存,近年杭州市公布的县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点中,余杭区大纶丝厂旧址、萧山区徐同泰酱园旧址、富阳区庄家坞造纸作坊、山基村造纸作坊等近现代工业遗存因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而被列入新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他如仓前茧站、留下蚕种场旧址等工业遗存也被纳入文物保护点。未来随着工业遗产普查工作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县域工业遗产纳入杭州市的文物保护体系当中。
(四)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文物保护作为专项国土空间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文物保护发挥重要的指导约束作用,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带来了机遇和积极推动作用。杭州市目前正在核实各类遗址、各级别文保单位、传统村落、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控制线和目录清单,并逐步汇总至杭州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之前的各类型文化遗产在各个部门分管,如今通过“一张图”管理、遥感监管等很多科学的方法,在国土空间层面进行统一,进一步落实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此举让众多分散在区县的工业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及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借助主城区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对开拓县域工业遗产盘活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五)繁荣工业遗产新业态新模式。将工业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利用新技术推动跨媒体内容制作与呈现,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完善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工业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以新业态新场景大力展示杭州市工业遗产新风貌。促进工业遗产与现代商务融合,改造利用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发展文化创意园区和影视拍摄基地,发展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会展经济和文化活动,促进工艺美术产品、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交易,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六)支持县域范围内工业遗产地块有机更新。遵循用地集聚原则,支持对现有县域范围内工业遗存地块进行有机更新。建德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工业遗存的保护开发利用与规划编制中的重点区块发展有机结合。如针对梅城—三江口区域,通过构建高效多元的综合交通体系,与周边旅游节点实现互联互通,共同打造东部文化生态旅游大板块。该板块内的工业遗存则可遵循此功能定位,以生态发展为主题,引入适宜当地的文旅产业,实现工业遗存的有效转型。再如,针对开发区(航空小镇)区域,依托机场打造通航产业片、依托横钢工业遗存打造文化旅游片、依托镇区打造城镇生活片、依托杭七院分院打造康养休闲片,将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工作纳入区域发展统一谋划中。同时,通过工业遗存项目开发、文化遗产改造等形式,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等角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焕发文化产业新生。
非常感谢您对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合作处劳志龙,联系电话:85257107。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