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52/2021-26447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经信提〔2021〕069号 | 公开日期: | 2021-11-26 |
发布单位: | 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致公党市委会: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加快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数据资源局、市科技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详细分析了我市医学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推动全市智慧医疗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充分吸纳,着力完善相关政策和发展机制,持续推动智慧医疗等数字产业做大做强。
一、杭州市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医学领域是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化、场景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杭州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壮大,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促使医学人工智能产业稳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诊断、药物研发、智能诊疗、信息互联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助推医学人工智能产业更上层楼。
(一)产业基础更加坚实。杭州智慧医疗领域活力日益高涨,产业发展水平不断迈进。全市有商汤科技、依图医疗、健培科技等影像辅助诊断领域龙头企业,创业慧康、和仁科技、思创医惠等医疗信息互联领域龙头企业,中翰盛泰、三坛医疗、安瑞医疗等智能诊疗设备领域龙头企业,柯惠医疗、泰尔茂株式会社、捷诺飞生物科技等医疗大数据领域龙头企业,以及强脑科技、北冥星眸、中威慧云等智慧康养领域重点企业。初步形成了覆盖余杭、滨江、萧山、西湖、钱塘等5大主要区域,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微企业为支撑,以三甲医院为主要市场的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格局。
(二)创新能力不断跨越。杭州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突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各企业与研究机构在智慧医疗等领域积极开展新技术验证、新模式应用。在去年4月市经信局发布的《优秀防控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产品)》和《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方案(产品)目录》中,共有13家智慧医疗企业的19项最新成果收录其中。阿里研发的肺部影像AI诊断(云)系统在16个省市上岗应用,单个病例影像分析可在20秒内完成,准确率达到96%;其新型检测设备将原来12小时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2小时,提升疑似病例确诊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由于病毒基因变异而导致的漏检。迅蚁网络在余杭二院、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搭建了全自动医疗飞行配送(ADNET)网络,实施检验标本、紧急药品、医疗文书等医疗物品高效配送。微医集团与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AI眼底一体机”,能够在20秒内自动分析患者眼底影像。
(三)示范应用遍地开花。杭州充分利用“AI+医学”技术积累和产业发展优势,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为契机,推进医学人工智能惠及万千百姓。市卫健委和市医保局基于城市大脑开展舒心就医,联合紧急上线了杭州市互联网诊疗平合,建立了包括在线签约、在线咨询、健康教育、慢病复诊、慢病续方服务及在线医保结算、药品配送上门全流程在内的“互联网签约就诊服务模式”,其中“最多付一次”应用累计提供服务5888.40万人次,加盟医院343家,使杭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面实施先看病后付费的城市。富阳区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智慧医院”建设,积极回应群众最为关切的看病难、看病烦问题,基本建成全省领先的便民、护理、安防三大场景数字应用“驾驶舱”,20余项群众就医高频业务实现最多3分钟一站式办理,入选省委改革办“月度十大改革亮点”。建德市在全国首创覆盖全市各医共体的全医疗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采用医用耗材与设备维保智能化管理模式,实现对医院医用耗材的采购计划、订单、供应商、中心库、消耗点、票据、基础资料等全流程要素全面管控。
(四)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杭州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大力建设高水平基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平台。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平台成效显著,浙江大学牵头的智能诊疗设备创新中心已引进孵化包括“千人”团队等高层次人才领衔项目40余项,开展研发项目70余项,成果转化60余项,获得专利成果90余项,取得医用图像处理等3项“卡脖子”工程和国家、省部级重点研发4个项目的关键突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亿元;创业慧康牵头的智慧医疗创新中心已取得省厅批复,正式进入注册建设阶段。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已开展“AI+医学”交叉学科联合培养,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和精准诊治)、西湖实验室(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等2家省级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杭落地,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学制药等3家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等3家校地共建创新平台在“AI+医药研发”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五)政策体系更趋完备。杭州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从技术、平台、服务、金融等方面多管齐下,保障开展生命健康重大科技创新研发项目,鼓励围绕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放宽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孵化时间和户均面积等要素限制,设立21支生物医药专项基金,总规模73.74亿元,其中市引导基金出资9.74亿元,资金引导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今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提出“在数字健康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数字养老服务领域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养老创新,发展智慧康养”,为未来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下步推进我市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要举措
2020年7月,在杭州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议上,市委领导高度赞扬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疫情防控救治带来的显著成效,提出了重点发展智慧医疗引领性产业集群的构想。2021年2月,杭州继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后,成功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谋划,接续发力,从四个方面着力推进全市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一)健全研发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主体,围绕影像辅助诊断、医疗大数据分析、医疗系统信息化互联化、生物化学制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康养等医学人工智能重点方向,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平台建设,加快智能诊治与康复应用场景、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药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开放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依托龙头企业、高等院校、重点医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探索建立以项目合作、高水平人才引进、联合研发为纽带,以成员广泛、会商一致、资金众筹为特点的“产学研医资”长效协同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医研企融合发展。
(二)完善产业培育体系。培育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医学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细分领域、新兴业态、交叉学科等方面国际龙头、行业骨干企业,在杭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高附加值生产基地。落地重点项目,围绕集中资源和力量招引落地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效益优的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升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延伸产业链、增强创新链、提高价值链。完善产业布局,在余杭区以“数字+健康”为主攻方向,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AI+”健康服务,着力打造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在滨江区以智慧健康为重点,加快建设以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专业服务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在萧山区以智慧医疗、生物创新药研发、生产制造(含CDMO)重点方向,打造杭州湾生物科技谷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
(三)构建数字赋能体系。促进“BT+IT(DT)”深度融合,推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协同融合,推动辅助诊断系统开发、疾病风险预测与诊断等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研究,加速人工智能与医疗、医药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深度挖掘IT赋能BT产业发展的潜在价值,在生命健康领域开辟更多医疗大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加强智慧康养体系建设,运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发展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疾病预防、医养结合等服务模式与业态创新发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养生)应用试点。推进中医药数字化,加快杭州中医药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推动经典名方、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探索构建以中药生产、中医诊疗、“治未病”养生为主要特色的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发展体系。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支持在杭医疗机构加强基础医疗设施和医疗队伍信息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个体化治疗、第三方医学检测领域融合应用。
(四)强化要素保障体系。推动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医疗数据资源授权运营规则、共享开放管理规范,推动数据集逐步实现有范围、分领域地脱敏开放,为医学大数据分析、传染病和大病防治群体性研究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建设标准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企业、院校、创新平台开展标准创建与服务,推进基础共性、数据开放以及各细分领域技术标准研制。加强金融支撑,设立医学人工智能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医学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医疗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医药、医疗新型商业保险试点,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支撑体系。强化人才保障,发挥全球引才“521”计划等人才工程项目以及重大任务和新型平台研发项目优势,加强高校医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建设和专业配置,突出相关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遴选和引进支持。
感谢你们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技术创新处陈飞,电话85257140。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