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79/2020-25357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0-09-10 | |
发布单位: | 市建委 | 主题分类: |
钟建林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整治城市道路“坑”洞,打造“外联内畅”国际化城市环境的建议》(第421号)收悉。经我委主办,市城管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道路工程建设管理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布局的要素,是城市运作、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的生命线,也是民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持续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内外联通的道路网已基本筑就。但是,诚如您在建议中分析列举的,市政工程质量仍有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路面沉陷、积水、破损不平等,易于造成行车事故隐患及市民出行和生活的困扰。
不同于公路,城市道路除了承担交通出行功能,也是多种管线敷设及绿化和街景构筑的空间。按照规划和道路设计标准,新建道路管线利用两侧慢行道和隔离带敷设,但随着城市拓展和交通需求增长,在不少的道路数年内就不得不面临改造,导致原布置在慢行道下的雨污水排水等管线就落在了机动车道下,因这类管线采用重力方式排水、故埋深大,且通常质量尚能满足使用(管道设计使用寿命一般有30年),综合考虑经适当检测修补后多会保留利用,此外排水井检查井间距较密,致使行车道上井盖多、行车舒适性降低。
道路路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是保障路面质量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这成为道路质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自然因素言,杭州城区普遍地下水位高,加之施工作业面小、管线众多,地基摊铺压实施工困难;其次因受材料供应等的制约,城区内道路路基多采用水泥稳定层,这通常需要3到6小时的养护时间。因道路工程主要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进行,为了减少对市民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合理化工期常受制约,而时常利用低交通量时的时间差抢工期,导致养护时间不足,难于形成足够强度;以及无法避开雨天或深夜低温等不利施工条件,进行沥青路面摊铺作业。
此外,现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作业不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对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工序交底粗糙,监理和督查易于失位;施工工序不合理,后续管线埋设回填对路基结构影响;交付后重载车辆通行的损伤;路面材料质量缺陷、耐久性差;管线破损导致水土流失引起路面沉降甚至坍塌等也是道路质量控制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加强道路工程建管,提升质量品质的计划和措施
1.道路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多主体及众多管线单位,施工环境复杂。落实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是高质量推进工程实施的基本保证。首先是落实好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加强工程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避免违法违规肢解发包工程,在工程实施中切实负责起沟通协调作用,杜绝基础结构完工后再开挖管线等类情况发生;落实设计、施工、检测等单位的主体责任,压实质量终身制责任,实行好基础、管道等隐蔽工程的分项节点验收制,强化细节监控;针对目前市政道路工程存在的质量缺陷通病,进一步强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检测管理,规范明确监督检测的内容和数量,督促参建单位切实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我委将充分发挥市区联动机制,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力度,发挥执法检查、行政处罚威慑力,利用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等手段,倒逼参建单位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通过项目质量管理机制,将质量责任分解到人,推行施工单位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和技能要求。针对工地民工流动性大,加强民工学校、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意识,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实施。
2.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引领城市有序建设、避免反复改造折腾的关键,然而回顾20几年来我市的建设情况,伴随着区域调整、城市转形等不定因素,不得不说存在“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现实状况。随着近几年城市布局和大交通格局以及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网这两张网建设的逐步推进。希望并预期道路建设可朝着精细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几年我市道路建设重点在主城区补足路网及与钱塘新区、萧山和余杭等的互联互通,将着重围绕“迎亚运”道路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开展,为切实保障亚运会交通,按照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统筹考虑原则,组织制定了“迎亚运”道路整治实施导则,以更好地结合最新道路设计理念和国际化要求,规范化、高质量地开展道路工程建设。
3.结合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为进一步规范统一设计及技术审查标准。去年我委组织力量进行了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编制,对现行规范、标准、规程、导则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汇总,确实存在部分规范编制年代较久,与新技术、新工艺等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实际工程中遇到超规范的情况,通常采用以下方式解决:结合项目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专项研究,提出技术方案;参照国内外类似工程经验编制设计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对于具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业机构编制专项设计标准和导则,譬如针对管线检查井产生的问题,出台了分离式窨井盖座通用图则,并要求各建设单位在新建、改扩建道路工程中,对位于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须按照分离式窨井盖座设计并实施。以有效治理道路工程检查井下沉、井周边路面破损等质量病害。以及结合实际交通和周边开发状况,适当提高道路设计标准。
4.如上所述,地下管线是影响路面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2016年我市列入地下综合管廊全国试点城市为契机,结合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按照与新建道路同步实施原则,主城区实施了德胜路、艮山东路、下沙路、沿江大道、备塘路等一批管廊项目,目前已建成30多公里并进入管线敷设和运营。避免后续管线敷设开挖路面、产生拉链路。当然因综合管廊建设条件要求高、投资大,在建成区覆盖面比较有限,今后主要考虑围绕像钱塘新区、钱江新城二期、亚运村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连网成片建设。此外,在道路建设时,加大排水管管径,充分利用管道修复技术,后续出现损坏时提供改造修补操作空间;以及非破损开挖管线敷设等技术也可减少管线对道路的影响。
5.加强建管衔接,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格竣工验收移交回访制度,建设单位与移交接管单位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工程实施过程、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对接、协调、沟通,真正做到监管无缝衔接。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制定印发《关于开展“迎亚运”提升城市道路品质工作的通知》、《“迎亚运”提升城市道路设施品质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加强源头管控和过程管理,落实主体责任,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规范养护标准。制定印发《杭州市新建市政道路工程移交接收检测实施方案》、《杭州市市政道路加固(修缮)工程质量检测实施方案》和《杭州市市政道路养护指导书》等“两案一书”,为城市道路高品质安全运行提供有效遵循。三是加强日常管养。做好原料质量把控,督促各区市政管理部门委托第三方开展沥青料质量现场检测工作,保证沥青原料质量到位。督促养护单位落实巡查责任,优化问题交办流程,缩短道路病害问题发现处置时间。做好设施预养护、常规修复及基础病害的加固修复工作,加强现场质量管理,提高设施管养水平,减少病害反复。四是加强督查考核。创新采取“最差养护”评比、“马路办公”督查、“红橙黄”预警等措施,并将提升城市道路设施品质纳入《杭州市城市道路设施品质检查考核细则》,激励各区市政管理部门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提升水平。五是提升队伍素养。组织开展“市政检查井提升技能比武竞赛”、“道路养护技术课题成果汇报”、“道路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培训工作”等活动,促进行业技术交流学习,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提升市政养护从业管理人员水平。六是开展专项行动。结合道路有机更新、集中修缮等项目和“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百日集中攻坚行动,以车行道坑洞修复、人行道“水老鼠”剿灭、检查井提升等问题为突破口,推动城市道路品质全面提升。
目前我市正处于“亚运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轨道交通线、快速路网、主次干道等大量工程项目同时在开展建设,对城市交通出行形成了巨大压力,而道路路面诸多质量缺陷更进一步加剧拥堵紧张。为此,我委会同城管、交警等部门起动了市区重点工程施工区域通行道路提标整治行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高道路建设和管理标准,优化交通方案,着力解决工程建设中交通拥堵、路面坑洼破损、沉陷积水、井盖跳动、施工扬尘噪音等重点难点症结。
感谢您对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市建委办公室 熊明强、方丽君
联系电话:87020171 传真:87066617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