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98/2020-25239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农提〔2020〕21号 公开日期: 2020-08-03
发布单位: 办公室 主题分类: 农业、水利
关于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90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20-08-03 15:14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九三学社界别小组委员工作站:

贵站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关建议》已交由我局办理。经会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现复函如下:

一、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工作情况

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出台了《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9-2022)》、《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动方案》、《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我市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绘制了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全新蓝图。在全省率先召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暨加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大会,营造氛围、打气鼓劲,为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保障。

2、强化要素保障。在资金保障上,坚持“大杭州”发展理念,率先实施涉农资金“大项目+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整合原有19项产业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与农行杭州分行、省农信联社、建行杭州分行、人保杭州分公司分别签订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合作协议,金融授信总规模达3040亿元,推出金融服务产业振兴产品75个,农业险种38个。在人才保障上,完善城乡人才交流和政策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在全国全省率先举办“海内外农创客大赛”,率先认定100名“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和20个“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了农创客联盟,吸引优秀人才向农业农村领域集聚。实施农村实用人才“4321培训工程”,落实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44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00余人,累计创建省级“田间学校”51家、市级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67家。在土地保障上,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可提留20%复垦面积,作为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累计安排100余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项目建设。

3、强化产业提升。一是巩固“两区一基地”建设。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省级各类农业园区87个,“菜篮子”基地502个。淳安县临岐镇创建为国家中药材产业强镇,余杭现代农业园区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大径山区域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增富阳区东洲街道、桐庐县钟山乡两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二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市累计建成美丽田园体验区和美丽农牧渔场500个,培育了一大批农家乐精品项目和农村现代民宿示范村(点)。三是带动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依托“淘宝村”“淘宝特色馆”“网上农博会”等平台,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农村电商销售额完成142亿元。四是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累计建成桐庐蜂产业、建德蔬菜产业、西湖茶产业和临安雷笋产业等四条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以西湖龙井、千岛湖有机鱼为代表的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4、强化数字引领。围绕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深化“科技+”“互联网+”和“机器人+”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落实“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加快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全过程应用,推进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建设,清理信息孤岛,加快农业领域“城市大脑”建设。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步伐,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全市涉农区、县(市)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机端移动监管。

二、下一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工作举措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短板

前期,贯彻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梳理出杭州市农业农村领域短板清单共6个方面30条,其中乡村产业类6条。针对梳理出的问题短板,已明确责任单位,落实具体的解决措施,并以指标化的形式落实到部门,做到可量化、可评估、可操作。围绕发展乡村产业,一是加强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确保完成省定利用率92%以上的目标任务。二是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16666”工程,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农村电商、民宿、农家特色小吃、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出农家乐(民宿)气象灾害防御综合保险。农村电商销售额力争突破164亿元,增长15%以上。三是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四是有序引导土地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五是鼓励各地集中资源、积极争取、打造出更多的国家级农业园区、农业强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产业大平台。

(二)突出乡村产业振兴要素保障

1、土地要素保障。一是积极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强化市级层面乡村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市级提出优化村庄布点、新产业空间、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的目标原则,各地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落实上级规划有关内容。二是开展全市范围村庄布局和资源潜力调查,厘清全市乡村全域全要素资源本底。三是探索“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面提升乡村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四是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配套政策调研,探索制定杭州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积极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

2、人才要素保障。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的意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首届海内外“农创客”大赛成功举办为契机,筹办好“第二届杭州市农创客大赛”,通过招引优质项目落地,优秀人才落户,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这“两进两回”工程在杭州的落地落实,打造回乡返乡青年创业创新平台,带动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形成,加快建设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加速全市乡村产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二是继续做好乡村产业大师和大师工作室认定,充分发挥乡村产业大师和大师工作室及“农创客”联盟作用,促进乡村人才培养和交流。三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将农业农村培训资源向农创客倾斜,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

3、资金要素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构建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特点的支持保障措施,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和绩效考核,切实发挥好市财政10亿元产业发展资金作用,提高资金扶持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二是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促使农合联、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回归本源,为“三农”服务。三是完善保险政策。出台《关于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民宿(农家乐)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的主要风险、保障需求和试行经验开展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农业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研发与丰富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性保险产品,探索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险》,更好地满足主体多元化保险需求,不断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三)做强做大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

1、加强服务指导。继续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由局主要负责人带队,组成10个专项服务组、30个服务队和茶叶、畜牧、水产等专业组对重点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精准服务,着力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问题,积极回应经营主体诉求,推动政策的落地落实。

2、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杭州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方案》,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水平。出台《杭州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与检测管理办法》,强化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力争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以上。开展示范创建,推动引领带动,组织开展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工作。

(四)夯实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

1、提升现代种养业。推进粮食功能区提档升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万头以上猪场建设,提高“菜篮子”“米袋子”保障能力。做优做强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种养业,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把杭州优越的自然、地理、市场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发展优势,做好农业+旅游+文创+服务+运动等文章,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3、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开展生产经营合作,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形成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

4、推进山区乡镇产业发展。按照“资源统筹、连片发展、整镇推进”的思路,积极探索公益性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增强山区乡镇现代农业发展动能。做好2019年首批6个乡镇建设项目的中期评估,适时开展2020年项目申报。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