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516/2020-25646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0-08-18
发布单位: 市教育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关于杭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富1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0-08-18 15:28      来源:市教育局办公室      浏览次数:

类  别:A

杭教提〔2020〕5号

签发人:沈建平


程关刚代表:

您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强力推进初高中学习法律案例课程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富1号)收悉。经我局主办,市法院、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司法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牵动着全社会的心。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披露,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形势趋稳向好,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数量逐步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整体平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教育局会同市法院、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等部门积极履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职能,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明确责任、共同参与,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化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做好宪法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工作。我们把宪法教育纳入教育系统“七五”普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法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明确规定小学、初中的法治教育课时每学期均不少于4课时。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内容都与宪法有关,已纳入中考命题范围;高中选修课程《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纳入高考范围,作为选考政治科目的必考内容。另一方面,将宪法教育内容写入地方教材,我们组织力量修订出版了市编德育地方教材《最忆杭州》,其中七年级教材中专门编写了《走进五四宪法诞生地》一课,让同学们了解“五四宪法”的诞生过程,了解宪法故事。二是组织学生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把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作为全市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固定阵地请进来”和“移动阵地走出去”两种方式,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作为现场教学内容,着力加强体验式实践式教学,切实提升宪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累计组织中小学师生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达15万人次以上。三是举行宪法日主题教育。每年均组织开展杭州市中小学“宪法日”主题教育,要求各地各校创新宪法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集中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宪法系列主题教育,特别是利用国家“12.4”宪法日,在全市教育系统集中开展中小学生“宪法晨读”活动,集中开展庄严的升旗仪式,努力营造宪法学习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宪法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杭州市中小学生宪法主题艺术(书法篆刻)评展活动。积极策划组织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四是全面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我们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持续广泛开展国家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交通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公共卫生、防范校园欺凌、禁毒等法治教育。

二、探索创新法治教育形式,着力提升法治教育质量和实效。一是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全面推行从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中聘任法治副校长制度,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法治副校长,每名法治副校长每学年以“法治讲堂”“法治晨课”“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为学校上法治课两次以上,授课内容涉及诚实守信、文明素养、未成年人保护、交通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预防网络沉迷等,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身边的案例说起,富有生动性,深受学生欢迎。从2018年9月起开展检察长任法治副校长活动,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贾宇带头担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法治副校长,市区两级检察院紧紧跟进,检察长们在每个学年为师生送上法治第一课,引领法治副校长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市教育局授予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浙江省女子监狱、浙江省拱宸强制隔离戒毒所、浙江省(杭州市)禁毒教育馆、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等5个单位为杭州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基地,市检察系统先后建成“啄木鸟法治教育基地”“西子姐姐法治教育基地”“卫蓝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面向全市中小学学生开放,组织其进行参观、学习和体验。法治教育基地一般设有模拟法庭、人民调解室、律师明辨台、罪案警醒室等功能厅,并运用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和大数据系统,寓教于乐,将法治精神理念和法律知识通过图片、影像、实物、模拟法庭、游戏、电子抢答、心理测试等多形式多渠道体现出来,通过沉浸式体验,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树立法治理念。三是开展“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我们鼓励各地各学校将法庭搬进校园,让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不同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依法自律能力。如临安锦城一中,自1998年起就开展了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每学年第一学期,各班成立模拟法庭兴趣小组,开展旁听法庭庭审、聆听法制报告、举办法制板报比赛等活动。第二学期,各小组提交“案件”,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诉法》的诉讼程序,分工协作,组织排练,模拟开庭,最后进行汇报表演,使学生受到生动形象、趣味浓烈的法治教育。四是积极探索宣讲教育新模式。公、检、法等部门结合各自特点,积极丰富宣讲形式。如市检察院顺应互联网时代大潮流,组织拍摄一系列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题的微电影;江干区检察院建立全省首家检察官驻校法治社团,定期为社团学生及学校教师带去法治课程等系列活动;桐庐县检察院积极指导在校生成立法治社团,开展法治课题调研、法治主题沙龙、法治实践等;杭州市法院针对校园欺凌现象,采取课堂宣讲、发放知识手册、与学生进行案例互动等方式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三、深入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法治教育,助力创建“平安杭州”。随着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口持续增长,对全市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薄弱,尤其是法治教育缺失的实际,我们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法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理念,着力落实落地落细。一是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权。全市逐步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采取“专门学校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的双通道途径,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学问题,截止2019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为28.7万人。二是强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法治教育要素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法治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由同级财政足额保障,确保普法教育活动正常进行。法治教育资源分配、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适当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倾斜。推进全员教师法治培训,把有关法治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重点对学科教师、法治教育辅导员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加强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壮大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三是不断丰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法治教育抓手。广泛开展“六个一”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节法治教育主题队会观摩活动;一期法治教育主题板报评选活动;开展一次“守法小公民”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观看一部法治教育片;聆听一次法治专题讲座;开展一次法治教育知识竞赛。深入开展“春夏秋冬 法在心中”活动,以相关法律为载体,重点围绕“学校搭建平台,教师辅助学法”“孩子带‘法’回家,亲子共同学法”“社会协助教育,专业引领成长”“立足持续教育,展望美好未来”四大角度进行,以点带面,将法律意识普及到家庭。积极推进学生法治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开展法治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参与法治宣传,增强法治观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依法自律能力。四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法治教育氛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努力创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积极营造人性化的法治教育氛围。我们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爱心责任奉献”价值观,贯彻民主平等教育思想,实施关心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动,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校园融入城市,让他们感受到师生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在尊重中找到尊严和自信。开展“美丽校园”建设,推动学校重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从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到被高度重视感,从而激励他们珍惜美好学习环境,立志报效社会,做社会有用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育、普法讲座、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组织模拟法庭、旁听庭审等形式,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衷心感谢您对杭州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潘长青        电话:86845668

杭州市教育局

2020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