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516/2020-25658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8-13
发布单位: 市教育局 主题分类: 教育
关于杭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余22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0-08-13 22:41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类  别:A

杭教提〔2020〕12号

签发人:沈建平


赵惠娟代表:

您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落实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建议》(余22号)收悉。经我局主办,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实施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教育局以“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宗旨,以破解“好上学”“上好学”问题为目标,在以优质资源快速扩张为特点的名校集团化1.0版本和以县域内优质均衡发展为标志的名校集团化2.0版本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重点聚焦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一是大力探索市属高中名校出市入县办学。从2015年起会同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在桐庐县启动了教师跨层级转编的探索和实践,桐庐中学签约加盟杭州二中教育集团,分水高级中学与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签约组建紧密型教育集团,市属杭十四中和淳安中学、浙大附中和淳安二中、学军中学和建德严州中学、临安中学等也相继加入城乡学校“联姻”集团。二是大力实施组团式教育帮扶。2015年起,按照一区帮一镇的模式,主城区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五个区分别与大江东一个街道结对,大江东每一所学校(幼儿园)与主城区一所学校(幼儿园)结对,全面开展区对镇、校对校的帮扶。在此基础上,2019年大江东区域7所中小学校分别加入主城区名校集团,进一步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学。2019年,在市教育局大力推动下启动打造美丽城镇(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组团式互助协作工程,市属杭师大附中和区属拱墅区大关中学、江干区采荷三小,及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分别与建德市严州中学梅城校区、梅城初中、梅城中心小学、梅城幼儿园签订了互助协作协议,成立了跨区域、跨层级的新名校集团。主城区部分城区也对余杭区开展组团式帮扶,上城区、下城区分别与余杭区签订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区域和校际相结合的合作办学,上城区与余杭区还举办了学校结对互助工作交流会;下城区青蓝小学与余杭崇贤小学组建青蓝崇贤教育集团、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下城区)与临平三中、青春中学与临平五中、长寿桥小学与闲林中心小学、朝晖幼儿园与瓶窑中心幼儿园等结成9对结对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三是市区一体化下促进高中办学新模式。2018年、2019年,先后有学军海创园学校和杭二中钱江学校分别在余杭区、萧山区建成招生,这两所学校采用了区出地,市教育局出资金建设并负责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新模式,学校由市属名校领办,分别面向主城区和所在区各招收一半学生。这种全新模式,保证新建学校的高起点。此外,主城区名校跨入余杭区领办、承办学校的成功案例也非常丰富,上城区时代小学、下城区安吉路实验学校、拱墅区文澜中学、市属杭州第二中学等学校、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等多数市区民校到余杭区领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这些合作方式都对优化余杭区基础教育结构、提升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不断加大结对帮扶经费投入。市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名校集团化发展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新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推进。如,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经市教育局年度评估合格后,由市财政给予每个工作室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特级教师所在学校每人每年可安排不少于4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特级教师下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组织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加强学术研讨交流等教育帮扶工作。

实施打破县域界限,突破地域限制,推进跨区域、跨层级的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全力推进新常态下全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异地共享、精准推送,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开启了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办学3.0版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提高了全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覆盖率。到2019年底,全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和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60%以上,跨区域跨层级名校集团推进取得新突破,数量已达32个。二是形成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由六城区向四区三县(市)扩张的新路径。跨层级转编、跨区域办学、跨时空共享、跨部门协同等创新做法打破县域教育的藩篱,使城乡学生均有机会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三是提升了市域基础教育竞争力。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教育相对薄弱地区的师资和生源外流现象明显减少,助推了全市城乡新一轮融合发展。2018年1月,“市域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杭州新探索”案例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2018年7月,《中国教育报》将杭州新名校集团化探索实践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典型案例,以头版专栏的形式进行专题报道。此外《人民教育》和《中国改革报》《浙江教育报》等主流教育媒体也作了典型报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诚如您建议中所述,名校集团化办学还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难以在招生方面深化延伸、市与区县之间以及区县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及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影响了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深化推进。

二、对策举措

我们将按照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 共建共享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发〔2018〕38号),高水平推进建设“美好教育”,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加强组织实施。市教育局将推进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作为建设新时代美好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与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的对接,统筹协调抓好落实;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与区、县(市)的对接协调机制,加强统筹指导,通过任务分解、考核激励等方式进一步鼓励主城区名校到四区三县(市)承办、领办学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直属学校(单位)教育集团管理,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直属学校(单位)教育集团管理的相关办法,充分发挥市属名校集团在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中领头雁作用;我们还将跨区、县(市)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情况列入对区、县(市)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并同步纳入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口帮扶实施计划。

二是探索招生一体化。积极借助名校集团化加快主城区与其他区招生一体化进程,及时总结并完善普通高中双向定额招生;继续推进萧山、余杭、富阳、临安等新区与市教育局合作办学。

三是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继续安排名校集团化发展专项经费并根据工作推进的实际需求相应提高,切实保障新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推进。各区、县(市)也需根据工作要求,统筹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各类结对帮扶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统筹师资配置。市教育局、编办和财政局等部门在跨层级划转教师编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编制统筹机制,创新师资派遣模式,指导推进相关区、县(市)积极探索跨区域教师编制划转的改革工作。在地方事业编制总量和中小学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加大统筹力度,中学教育集团核心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核心学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比例,在现有基础上可适当提高。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做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建立教师编制、岗位在县域范围内统筹使用机制。

五是优化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制度引领,确保各项激励措施落地落实。如:名校集团核心学校骨干教师经批准跨校(不含校区)承担的教学任务,可按一定比例计入本人教学工作量,并相应减少本校工作量;受援学校可按照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给予补助。再如:支教一年以上的教师和管理干部,享受派出单位同类同级人员的各项工资福利待遇;受援学校可根据当地规定另行制定支教骨干教师的激励政策,相关经费由当地财政保障。与此同时,我局将会同市人力社保局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行政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行政奖励实施细则的通知》等规定,适时对在推进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中作出较大贡献或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行政奖励,广泛宣传典型事迹,营造积极有为的浓厚氛围。

衷心感谢您对杭州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袁立斌       联系电话:13396712256

杭州市教育局

202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