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63/2020-25269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园文提〔2020〕006号 公开日期: 2020-08-12
发布单位: 市园文局 主题分类: 综合类
关于对市十一届政协四次会议106号提案的回复意见
时间:2020-08-12 17:22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孙树荣委员:

您在市十一届政协四次会议第106号《关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打造“世界遗产群落”,是彰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设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围绕《杭州市全面推进文化兴盛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及“六个专项计划”(市委发〔2018〕33 号)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

1.研究推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措施。近年来,我市总结归纳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综合保护和申遗的成功经验,深化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茶文化、青瓷文化、丝绸文化等杭州重点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力争实现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目前正在委托相关单位开展“打造世界遗产群落”的课题研究,探讨已有的世界遗产和潜在世界遗产的关系,推动钱塘江海塘、南宋皇城遗址、洞霄宫遗址、天目窑遗址等世界遗产申遗工作。同时,于6月份正式成立了“杭州世界遗产联盟”,将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南宋皇城遗址、钱塘江海塘遗址、天目窑遗址等六个文化遗产纳入首批成员单位。下一步计划将杭州打造成长三角世界遗产联盟牵头城市。

2.优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构建设。结合机构改革,我局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报告,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充实,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成员单位涵盖全市23个市直部门(直属单位)和13个区、县(市),数量扩增至36个。我们认为可以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机制下,充实其协调职能,统筹协调各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机制体制上更加高效做好世界遗产群落的保护传承工作。

3.健全文化遗产及名城保护法规。近年来,我市制定和修订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修改并更名为《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调研项目已列入杭州市2020年政府立法计划。我局牵头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立了联合调研小组,将尽可能完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准则要求,使之能运用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此外,我局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的实施意见,正在结合杭州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研究出台地方的落实措施,加强在机构机制、遗产立法、规划编制等方面的要求,建立起遗产保护的统筹联动机制。

(二)加强文化传承

1.组织开展杭州市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根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办政发〔2020〕3号)有关要求,我市今年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杭州市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于6月13日举行了活动开幕式。活动首次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良渚遗址、西湖、大运河、南宋皇城遗址、钱塘江海塘遗址、天目窑遗址六大文化遗产有机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形成六点互动的形式。此外,我市近年还举办了“文明圣地 闪耀东方”主题活动,良渚文化节、大运河文化节暨首届大运河戏曲节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阶段,我市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有关情况向新闻媒体推介。

2.推进文旅融合,充分发挥西湖、运河、良渚三大世界遗产的综合带动效应,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优势。重点打造三大世界遗产旅游产品“2+4”线路,即:中华文明经典之旅(杭州-西安-北京-上海七日游)和杭州都市圈世界遗产游(杭州-衢州-黄山五日游),以及杭州世界遗产串联游(西湖-运河-良渚三日游、西湖-运河二日游、良渚-西湖二日游、运河-良渚二日游)。同时,将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纳入“走出去、请进来”的营销重点,在组织实施国内外市场宣传推广活动中进行主题推介和全面展示。发动在杭旅行社和长三角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企业,联合成立“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线路推广联盟”,开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文旅宣传推广平台。

3.积极抓好三大世界遗产的文化精品创作。如,有关良渚的文艺作品就有歌曲《良渚》、纪录片《良渚》、小说《玉琮密语》、电影《良渚》、动画电影《良渚传奇之绝地天通》、电视剧《时间调查局•神秘的玉琮》等多种形式,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有交响乐《中国大运河》、电视剧《运河人家》、舞剧《遇见大运河》等,其中舞剧《遇见大运河》全球巡演上千场。

(三)推进保护进程

1.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上,现已编制完成《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省、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杭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也已全面启动。结合大城北开发,我市将规划实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城北中央景观大道、杭钢工业遗址综保、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运河生态艺术岛等十大项目,其中包括杭钢工业遗址综保等6大项目在内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已成功申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

2.推进良渚遗址高质量保护管理。一是加强立体化监测。持续加强“日常巡查+科技预警”,加快建设遗产保护管理“数字驾驶舱”,以科技赋能数据采集分析,以数字化赋能保护管理,实现114平方公里遗产区和缓冲区保护管理全域化、信息化、集成化。二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落细世界遗产保护要求,重点抓好遗址巡查、防违控违、前置审批和批后管理等系列工作,实行专人负责、项目包干、有效监管,以“服务+管控、激励+督促”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属地镇街及村社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实践科技化保护。攻坚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以老虎岭、南部城墙考古发掘剖面保护工程为引领,积极探索和创新良渚遗址本体保护的有效方法,为潮湿环境下土遗址本体保护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防护措施,确保遗址绝对安全。四是吸引社会化参与。探索设立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集全社会之力保护研究良渚文化,为科学保护与修复、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出版、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专业人才培养等提供稳定支持。

3.全面加强西湖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学术研究。打造西湖景观生态圈,加快推进以解决老百姓关注的热难点为根本的民生实事工程,在推进“景中村”改造等工作中坚守法律底线、保护底线,通过做美景观环境、做优百姓生活游览品质、做深文化挖掘,做大做强龙井茶、楼外楼等传统品牌,统一规划研发具有西湖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形成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让原住民安居乐业。同时,成立西湖学研究院和西湖学研究会,先后举办“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西湖龙井茶国际高级论坛”等大型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并在海内外征集西湖文献,编纂出版《西湖文献集成》、《西湖全书》、《西湖研究报告》、《西湖通史》、《西湖辞典》“五位一体”的西湖丛书,总字数达3100万字。西湖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了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二、下阶段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市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实施“文化兴盛”行动,全面推动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南宋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博物院等建设。落深落细落实大运河相关的规划、细则、条例要求,进一步完善省、市、区三级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等71个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抓好大丰杭州白马湖文创总部等16个新开工(开园)项目。扎实推进南宋德寿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南宋博物院的建设,编制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整治规划,努力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工作。

二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城市在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筑文化发展高地。以建设“世界遗产群落”为契机,做好顶层规划,推进人文治理,助力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扩大文化品牌对外传播。加强对良渚文化、西湖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等世界遗产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擦亮世界级“文化金名片”。支持杭州歌剧舞剧院、杭州爱乐乐团、杭州杂技总团等赴外演出,提高杭州文化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实现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互促共进。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指导。希望您以后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202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