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858/2020-2527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8-12
发布单位: 市体育局 主题分类: 体育
市体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37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0-08-12 18:58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XXX委员:

您好!感谢您对杭州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公共体育服务管理提升的建议》(第37号提案)已收悉。您对杭州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给我们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您的提案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前瞻性很强,对完善杭州现阶段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市体育局高度重视,对您提出的提案会同协办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紧紧抓住筹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契机,围绕市委、市政府“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战略目标,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加快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市体育局将根据两会精神和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修订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布局规划

在总体层面,于2019年3月19日获市政府批复的《杭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年)》中对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了分级并规定了各级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要求。将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市(省)级、区级(含组团片区级)、街道(镇)级和基层社区(村)级四级。市(省)级体育设施以竞技体育为主,区县级体育设施、组团(片区)级体育设施兼顾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需求,街道级、基层社区体育设施主要服务群众体育,以日常化锻炼为主。其中街道(镇)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应不低于0.3-0.4m2;基层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人均设施用地面积0.18-0.2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应不低于0.1-0.26m2;街道(镇)级公共体育设施应4.5-7.5万人配置一处,基层社区(村)级应0.45-0.75万人配置一处,同时应考虑行政区划和服务半径的要求,城市服务半径街道级不宜大于1000-1500m,基层社区级不宜大于500-800m,农村(镇级、村级)不宜大于5km。

二、坚持亚运场馆多功能设计,明确赛后利用方案

杭州市内利用省市级、区县级(含组团片区级)、高校等各类场馆资源共设亚运竞赛场馆40个,分布市内10个区县,涉及举办竞赛项目共36项(按比赛大项计算),按照建设措施类别划分,新建场馆7个,临建场馆8个,续建场馆7个,改建场馆18个。对于新建、改建改造场馆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赛后运营维护的经济性、高效性,尽可能增大场馆使用空间的功能改变弹性,为场馆赛后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竞赛,高品质的文化娱乐、会议会展、节庆活动、群众体育活动等提供空间保障。室外空间建设在满足赛时组织的前提下,应尽量布局多样化的大众体育运动场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类型全民健身的活动场所。如余杭区体育中心改造后,将打造一个多维的绿色综合体,建立由体育、商业等元素构成的交互式体校。目前改建场馆全部利用原有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基本已有运营单位;临建场馆建设工程量小,赛后将复原或整体开发;新建、续建场馆,如富阳射击射箭现代五项场馆、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淳安场地自行车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桐庐马术场地等按照PPP的模式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已确定了赛后运营单位及相关初步方案。

三、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运动休闲健身场所

根据《杭州市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在2021年底前将新改建健身绿道1000公里以上。同时围绕“拥江发展”战略,打造钱塘江“沿江体育长廊”300公里以上。以“插花式”灵活配置小型多样的运动休闲体育设施,加强大型体育场地、场馆与绿道主线的便捷联系,完善绿道衔接线建设,建设融合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环境、具有杭州特色的“绿道+健身”系统。推进体育公园、体育健身设施进公园工作,规划建设杭州市体育公园11处,分别是东明山森林公园、运河郊野公园、乔司北郊野公园、下沙沿江生态体育公园、新街大型苗木园、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笕桥体育公园、滨江体育公园、临平体育公园、潘塘体育公园、马鞍山体育公园。 

四、加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实更新维修政策

体育基层场地设施建设已连续三年纳入浙江省或杭州市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并将体育基层场地设施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健康浙江”年度工作考核。市体育局以落实省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杭州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工程,从群众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建设群众看得见、用得上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016年以来,我市共建设完成3个省级全民健身中心,14个游泳池,29片足球场,7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4个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382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今年市体育局还将继续完成6个游泳池,8个足球场,20处以上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23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0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和175个百姓健身房的建设。

为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引导各区、县(市)加大对全民健身设施维护投入,使日常使用中损坏和损耗的健身器材得到充分的维修和保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设施功能,满足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需求。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育局关于杭州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杭政办〔2006〕47号)文件第四条第5至7款确定的,全民健身设施器材维修、更换和聘用管理人员所需经费,由乡镇(街道)财政负责解决,市体育局、区(县、市)体育行政部门下拨财政维修经费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予以补助的原则要求,市财政每年安排杭州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修、更新补助经费。2019年各区、县(市)用于全民健身更新维修达到1814万元,市级财政安排补助经费200万元。

五、以民为本,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与体验提升要求,市体育局与市深改办、最多跑一次办共同发文,实施八大提升行动,推动全市36个公共体育场馆实现群众健身更加便利化、场馆运营更加智慧化、便民服务更加人性化、服务供给更加特色化、运营管理更加规范化的“五化”要求,示范引领各类馆所达到新的服务高度。

八大提升计划:一是提高体育场馆利用效率。明确各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要求,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培训机构入场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二是实施智慧场馆提升。推进智慧场馆改造,建立智慧体育信息平台,实现线上查找、导航、预订、支付、报修等功能;三是优化体育场馆区域交通组织。完善公共交通站点设置、科学设计停车智能导流,实现先离场后缴费服务;四是实施校园开放提升。增加开放时间,提供夜间健身照明、增加意见咨询与满意度评价专栏;五是实施环境改造提升。增加区域景观建设,美化场馆整体环境;六是实施便民服务提升。安装充电设备、设置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专用电梯、应急伤病救助服务点等设施,完善意见建议征集平台和服务咨询投诉专线;七是实施硬件改造提升。及时更换和维护运动设施设备,升级场馆硬件设备,配置儿童运动娱乐区;八是实施文化氛围提升。引入高水平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打造体育场馆服务综合体。

六、倡导“夜健身”,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体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杭州市提升发展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夜间体育健身宣传,制定有效举措,全面推动“夜健身”工作开展。一是延长各类体育场馆开放时间。针对目前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到22:00的情况,要求再延长1个小时,到23:00结束。二是推动健身房等实施夜间专属折扣。全市100余家主城区健身场所已同意在延长时段内培训费用减半优惠。对于市本级体育场馆,拟在延长时间内给予健身人群8折优惠。三是充分发挥体育组织“夜健身”动能。依托全市350家体育协会和240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作用,鼓励组织开展夜间健身活动和夜间科学健身指导,利用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运动场地等举办夜间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广场舞等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夯实“夜健身”工作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继续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力度,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管理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体育获得感、幸福感。

您的建议对我们的工作帮助很大。再次感谢您对体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杭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   郑国标

电话:87972062,186671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