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52/2020-25612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0-08-10 | |
发布单位: | 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罗晓晔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杭州双引擎“数字经济——新制造”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规资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未来发展的支撑,也是当前杭州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的关键节点,杭州全面吹响制造业集结号,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归。罗晓晔委员提出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大政策支持”等建议,正是杭州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的题中之义。
过去十年,杭州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制造业却面临转型升级瓶颈,受项目支撑不够有力、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不够壮大、产业层次不够高端、招大引强不够精准等问题掣肘,制造业发展整体呈现竞争力不够、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境。
2019年9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要求,市经信局牵头起草了《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目标,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推进杭州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优化平台发展梯队,按照“重点发展一批、整合提升一批、调整控制一批”原则,明确35个重点产业平台产业导向和功能定位。尤其是要发挥钱塘新区作为工业主阵地的核心作用,将钱塘新区按照梯度最高的战略性主平台设定,定位为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并明确生命健康、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产业等主导产业,助力新区新发展,成立以生物医药产业、航空制造产业为重点的招商工作专班,制定目标任务,推进若干个重点项目洽谈,力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或关键环节项目签约或落地。同时,围绕关键企业、关键项目的招引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节点、落实人员责任。目前,已先后引进西子航空、艾美依航空、嘉德航空、百合航太、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的大项目。探索建设跨区域合作平台,加快滨江与富阳特别合作示范区建设,特别合作区坚持以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为目标,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权责清晰、创新机制的原则,积极培育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合力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特别合作区成立以来,已成功签约项目3个,分别是宏华数码项目、东方通信项目、模拟IDM项目;正在跟进有较强意向的重点项目6个,有一定意向的储备项目10个,签约项目用地和意向项目预留用地面积达1400余亩。
二是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新兴产业招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按照“谋划一批、盯引一批、推进一批”的要求,每年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以上。组建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筹集运作好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精准度。如明确土地保障红线,划定全市工业用地规模300平方公里底线,明确每年新出让的工业用地(不含创新型产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的比例不低于30%。落实“人才生态37条”,加强人才政策精准供给,实施青年企业家培育计划,遴选20名领军型青年企业家、100名新锐型青年企业家,建立杭州市青年企业家英才库。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固定资产节能评估流程,全面推行“区域能评+能耗标准”改革,对负面清单外的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其他项目属杭州市级权限的,节能审查权限下放至区县(市)。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市经信局产业转型升级处沈毅,电话85257150。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