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52/2020-25595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8-10
发布单位: 市经信局 主题分类:
市经信局关于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拱25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0-08-10 14:50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王文生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上的《关于打造国际一流5G低空应用创新示范区、促进低空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拱2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对我市低空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等优势做出了详细分析,创新性提出了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1+4+4+N”的建设设想,并针对性提出了3条举措,对推动杭州低空信息产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目前,杭州市正在申报国家民航局城市低空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我们将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吸纳您的宝贵建议,推动杭州低空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杭州建设无人驾驶试验区的优势与基础

(一)产业生态环境良好

1.数字经济首屈一指。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3万亿元,增幅19.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795亿元,同比增长15.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50%,总量占全省近60%。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物联网、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全球领先。拥有阿里云、海康、大华和新华三等数字经济领军型企业,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以及一大批成长型、智创型企业。

2.5G网络建设全国领先。贵公司在杭州开通了全国第一个符合3GPP规范的2.6GHz频段5G基站,建成了全国首个5G连续覆盖体验区,全球首个4.9GHz频段的连续体验线路,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网络最完整的5G终端测试实验室,可为5G网联无人机产业链企业提供5G产品可行性预验证,加快新业务孵化和应用。2019年杭州核心城区、县域城区及主要科创产业园实现了5G连片覆盖,2020年将有望实现城区5G信号全覆盖。

3.城市大脑提供重要支撑。城市大脑作为智慧城市赋能者、未来城市试验田,广泛涉足城市运营各领域,目前已具备警务、交通、城管等11大系统、48个场景。通过采集全城信息,解析海量数据,提升资源调配效率,高效服务城市发展决策,能够为无人机运行系统建设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

4.产业政策支持保障。省市两级先后制定了《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航空产业“十三五”规划》《浙江省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围绕无人机系统设计、制造、测试、取证、集成开发等环节,聚焦工农业生产、物流配送、娱乐表演等重点应用场景,支持大中型、智能化无人机研发制造、产业发展,规范日常运行秩序,保障了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二)无人机行业方兴未艾

1.无人机产业基础扎实。近年来,杭州得益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数字经济产业的日新月异,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产业飞速发展,相关研究已走在全国前列,拥有超过50家企业从事军用和民用无人机设计、研发、生产、交付以及总装总调等业务的研发制造,超过100家取得无人机经营许可。

2.无人机应用场景丰富。杭州在无人机领域的商用市场需求庞大,已经在物流、安防、巡检、应急保障、表演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化运营,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迅蚁送吧物流无人机获得国内首个城市无人机运营许可,菜鸟网络、饿了吗和“三通一达”快递公司正积极研究无人机快递物流,之江实验室、吉利正在研发载人无人机,若联科技开展无人机集群表演,大华科技、海康威视、天马行空、启飞等企业也在研发和应用城市安防巡检等行业无人机,赛目科技积极开展无人机运行监管平台建设。

3.无人系统研发探索走在前列。杭州以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为核心区域,正在通过开展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航空器、配套基础设施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探索建立无人系统运载工具的准入、运营、监管、服务体系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开展车路协同、空地协同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服务保障2022年亚运会,探索未来城市空地一体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未来城市空间的智能化治理。

二、杭州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试验区是城市低空环境下无人机超视距运行的常态化、规模化、多元化运行区域,旨在形成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一个先进的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一系列成熟的行业标准、一套充分应用5G技术的运行体系、一个完善的无人系统产业生态,从而建立起空地一体无人系统的未来交通体系,培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建成国内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重点任务

1.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一是基于5G的城市低空空域无人机通信技术。结合5G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开展超视距通信技术验证、实时监控操作能力验证,探索无人机通信应用解决方案。二是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无人机自组织网络控制技术。SDN自组织网络能够通过集中式控制、编程化设置实现网络资源高效分配利用,有效应对能量受限、网络拓扑高动态变化等挑战,实现多任务无人机群体的协同控制。三是无人机防碰撞技术。一方面探索基于运管中心告警和无人机动态信息交互的被动避障方案,另一方面探索基于高精度传感器的自主避障方案,确保试验区安全高效运行。

2.构建运行标准体系。一是城市场景无人机准入标准。重点开展大型货运无人机准入标准研究,配套检测设施,评估运行风险,形成检测标准。二是规范性运行标准。划定运行参与各方的安全责任,针对不同场景建立相应运行程序,制定空中运行管理规范,明确各类无人机空域使用优先权。

3.打造产业培育体系。把握试验区建设契机,设立低空无人驾驶航空技术研发中心,广泛吸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力量。建立以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为核心的低空无人驾驶航空产业基地,推动无人机研发、零部件配套、集成解决方案、通信监测设施等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参与,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打造民用无人航空产业生态体系。

三、杭州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主要基础设施

(一)划设试验区空域和公共航线。试验区空域拟以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为核心,主城区部分区域为支撑,桐庐、建德等为试点,分为商用运行空域、研究试验空域、检测审定空域三大功能区,满足商业化运行、研发测试运行和典型应用场景的前期检测审定工作需求,同时兼顾禁飞、限飞等特定要求。航线划设主要以城市主干道和河道为基准,通信、导航、监测等基础设施为配套,以航线运行准入机制和管理机制为保障,力争在亚运会前建成100个地面站、开放300条低空航线,实现1000架无人机在空管理能力。

(二)搭设5G空地一体复用网络。把握杭州5G试点契机,建设以5G独立组网为核心,融合北斗差分、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5G空地一体复用网络,既满足无人机运行监视、指挥控制、载荷传输等需求,又可作为未来智能网联车测试运行基础网络,同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

(三)统筹部署无人机起降服务网点。围绕公共航线网络,基于物流配送网点,部署公共起降场地和设施设备,将无人机快速运输和“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有机融合。探索社区、楼顶、个人阳台起降平台和配套设施布局,扩大无人机应用服务落地范围。

(四)建立运行监管中心。建设试验区无人机运行管理云平台,对无人机准入、测试、评价、运行进行全过程监管,实现对无人机运行要素管理、空域动静态管理、容量及流量管理等功能。建立与空军、民航部门的联合运行监管机制,实时共享城市无人机飞行动态数据,明确监管处置职责。

(五)设立无人机运行安全实验室。建立无人机安全和防护检验体系,对无人机软硬件安全、飞行安全进行测试验证。开展标准规范建设,重点在无人机准入、无人驾驶运行、基础设施建设、空地信息交互、综合运行调度、空中交通监管等领域进行探索创设。

四、杭州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建设保障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成立“杭州市低空无人航空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地方政府、民航、军方共同参与,分别负责统筹调度和运行监管、行业指导和安全监管、空域审批开放和违法飞行查处。建立试验区建设推进工作专班,由市经信局和余杭区政府组成,负责制定建设方案、协调参建单位、保障措施落地等工作。

(二)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地方政府与民航、军方协商机制,通过领导小组会议、联合运行监管等方式,定期或临时会商试验区建设相关问题;设立政企协商会议制度,邀请民航、军方参与,针对性推动方案落地、破除建设障碍。对有关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市政府、民航华东局和东部战区,并通报有关部门。

(三)资金保障机制。采用政府和市场共同出资机制,由余杭区政府和相关企业在3年内陆续投资2.1亿元,重点用于运行监管中心、实验室、地面站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支持打造技术产品研发、测试验证、标准规范制定等配套保障体系。

(四)政策保障机制。在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框架下,市区两级与民航、空军等有关部门密切对接,出台试验区建设有关政策,充分覆盖建设规划、技术研发、产业布局、招商引资、人才引育等方面,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

杭州无人驾驶试验区建设还需要您继续关心支持,同时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市经信局技术创新处陈昊,电话85257052。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