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水城”——新时代美丽杭州的鲜明标识
时间:2020-06-06 09:19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市委、市政府召开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大会,新时代美丽杭州的鲜明标识——“湿地水城”呼之欲出。

会议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精心呵护水生态、弘扬传承水文化、创新发展水产业,着力打造闻名世界、引领时代、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以此作为建设新时代美丽杭州的主抓手,把杭州最美的基因传承好、把杭州最靓的元素展示好。

天下之美,各美其美。很多城市,正是因为美得独特而令人难忘。那么对杭州而言,最美的意境在哪里?这次会议,给出了清晰答案——杭州之美,美在“最江南”,特在“最灵秀”。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拥有长度近一万公里的河流、面积超过十万公顷的湿地。这些河流和湿地,是天堂命脉、城市之肾,是大自然给予杭州的恩赐,也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

怎样通过高水平建设“湿地水城”,绘就新时代美丽杭州的“水墨画卷”,书写生态文明之都的“绚丽诗篇”,会议明确了当前的工作重点:实施“万顷湿地、万里碧水”工程,形成六大标志性成果。


——推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让天堂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关键要做好“加减乘除”的文章:

“+”,就是要最大力度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文化艺术内涵挖掘和创作。

“-”,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减少外源污染。

“×”,就是要发挥数字赋能的乘数效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西湖西溪水质保护、客流引导、景区交通等管理水平实现新跨越。

“÷”,就是要坚决破除“碎片化”现象,优化调整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一体化推进的强大合力。


——深入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书写千年运河华彩篇章。

结合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充分挖掘“千年运河历史、百年工业遗存”文化底蕴。加快推进运河二通道建设,全面优化河道水环境,加快建成滨水绿道全覆盖、慢行路网与道路公交系统相衔接的路网系统。精心保护和利用拱宸桥、富义仓等遗产点,形成移步换景、亮点纷呈的运河文化精品旅游线,力争把大运河杭州段建设成为与长城“八达岭”段相媲美的中华文明金名片核心地带。


——全面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彰显“一湖秀水、满目青山”独特魅力。

率先探索新时代我国特大城市湖泊保护的实践范例,打造饮用水水源地实现绿色发展的鲜活样板。巩固提升临湖地带综合整治成果,打造环保执法最严功能区,严守生态保护、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红线。谋划建设西南片区净水综合体工程项目,推进淳安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健康经济,进一步打响千岛湖品牌,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全面提升三江两岸生态人文景观,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把三江两岸的人文与自然、文脉与山水、遗产与景区等有机组合起来,精心打造钱塘江诗路和富春山居实景地,优化提升沿岸重要节点城镇村落和滨水设施,充分展现三江两岸最核心的山水文化特色。统筹规划设计沿线的码头驿站,突出风土人情,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会客厅”。


——启动建设湘湖和三江汇流未来城市实践区,做到横空出世、闪亮登场。

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具有江南韵味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多重魅力,是杭州发展的“绝版之地”。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唱好“西湘记”,打造最江南、最艺术、最科技、最国际的传世力作。


——加快打造湿地公园群落,全面激活市域湿地资源。

加快编制新一轮湿地保护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科学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两个一批”建设,即以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提升白马湖、北湖、和睦湿地等一批湿地;以原生态保护和功能恢复为重点,建设钱塘新区杭州大湾区湿地、西湖铜鉴湖、富阳阳陂湖、富春湾新城湿地、淳安千亩田等一批湿地。打造更多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让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器、珍稀动植物的生命基因库、都市生活的心灵栖息地。(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