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01/2020-25616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政函〔2020〕111号 | 成文日期: | 2020-11-03 |
发布单位: | 市政府办公厅 | 主题分类: | 国土资源、能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有效性: | 有效 |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你局《关于批复〈“三江汇”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及配套准则的请示》(杭规划资源〔2020〕209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三江汇”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和《“三江汇”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与治理准则》(以下简称配套准则)。“三江汇”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以下简称未来城市实践区)位于杭州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交汇处,涉及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富阳区四个行政区域,总面积458平方公里。《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及配套准则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突出文化自信新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着眼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现代化,注重多规合一,符合三江汇流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三江汇流地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二、紧扣“魅力未来,无限江南”的愿景目标。要围绕绿色、人文、创新、智慧和善治五个维度全面开展未来城市实践,探索杭州永续魅力发展新路径;综合运用国土空间资源、资产、资本的属性,建立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空间发展体系;营造与历史文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创新环境相适应的新坊巷,展现现代富春山居开卷地的风貌特色;实现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相融合;应用适度超前、成熟可控的新技术,建设多元参与、共享发展的智慧城市和多元聚力、精准作为的协同治理体系。到2022年,未来城市初具雏形;2035年,未来城市初步建成;2050年,全面建成未来理想城市。
三、坚持生态优先。要尊重三江汇流地区山水大格局,处理好山、水、城的关系,将城市建设有机融入以“山林、绿脉、江岸”为骨架的生态本底,生态空间保持在60%以上;注重存量盘活,优化提升空间品质,提高未来城市实践区与周围环境、山水格局的协调程度,形成功能迭代更新、空间永续利用的良性发展态势;坚持杭派风韵、单元尺度、未来场景、智慧体验相融合,营造尺度宜人、活力充沛的现代共生坊巷;统筹城乡发展,为乡村发展植入新业态,打造未来城市的特色乡村。
四、坚持文化引领。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发展活力;发展影视演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文创产业,以及“文化体验+会展旅游”产业和体验式旅游,努力建设成为杭州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结合地方景观塑造与艺术空间改造,打造城市文化艺术空间。
五、坚持创新驱动。要聚焦前沿创新,积极引入顶尖人才、研究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贯通“新型创新生态链”,形成产业创新平台,实现发展动力转换;重视产业灰度创新,带动更大区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六、坚持美好生活。要营造空间尺度宜人、功能分区混合、公共空间丰富的居住单元,构建富有吸引力的未来城市生活场景;加强三江汇流地区与全市重要创新地区、枢纽地区的直连快达,推广采用自动驾驶、共享汽车、智慧公交等未来交通方式;营造慢行街道、活力街道,增加公共空间的交往密度,满足人群的交往与宜居需求;推广应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基础设施等多元技术手段,率先建成“智慧城市”。
七、坚持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改革城市管理机制、运行方式,统筹运用生态环境治理、人才招引、资金筹措、土地管理政策,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注重空间留白,改进土地储蓄和土地出让管理制度,保障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公平;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遏制“摊大饼”式的开发建设。
八、扎实推进未来城市实践行动。要整合资源、落实责任、细化方案,认真落实规划确定的十项行动计划,有序开展土地整治、永久基本农田优化、“魅力河道”建设、“生态绿带”保护、三江汇流地区绿心公园建设、“串山链水”风景路建设、存量空间有机更新、“三江诗画艺术村”改造、“重大机构”招引、“高端会展”强化等工程。
九、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对三江汇流地区的规划指导,会同市拥江办按照《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及配套准则的要求做好任务分解工作,建立三江汇流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开展三江汇流地区水利与地质灾害防护、绿色基础设施、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集中启动区城市设计,细化落实《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内容;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富阳区要按照《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要求抓好落实,排定年度工作计划,研究适应未来城市要求的城市投融资和运营管理模式。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