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01/2020-2565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政办提〔2020〕15号 | 公开日期: | 2020-11-26 |
发布单位: | 市政府办公厅 | 主题分类: |
许玲娣委员:
您在省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686号提案《关于创建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尽快启动创建申报工作
目前国家层面对国家文化公园尚无具体申报标准和导则。我市将积极对接上级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动态、争取政策支持。对照《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相关文件,根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修订法律法规、编制建设保护规划、实施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四大方面任务,有序推进以下工作:
(一)修订《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根据《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进行修订。目前保护总规修编工作正在开展。
(二)编制建设保护规划。2020年完成《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的文本编制工作,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基础上,适当释放传承利用空间;以良渚遗址为核心,以良渚遗址管理区为规划范围,以杭州市域为研究范围,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良渚遗址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目前,这项工作已开展前期工作。
(三)实施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根据良渚遗址遗存特点和考古研究成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步骤地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关键的基础工程。此项工作由杭州市余杭区政府牵头实施。
(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准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所在地政府的主导主体作用,做到“办事不出管委会”和“资金自求平衡”,统筹解决“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手续怎么办”四大难题。此项工作杭州市委市政府已在牵头研究。
二、关于强调保护为先,加强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
做大做强良渚学研究,加大人财物投入,整合跨界研究、跨学科研究,全面推进学术研究出版工作,推动学科研究纵深发展。加强加深文化交流,以良渚古城遗址为核心,加强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合作,通过国际论坛、良渚文明展等形式,增强良渚文明的国际传播和良渚学研究的国际参与。
(一)创建良渚学。全力推动良渚研究院的实体化运作,计划引进或聘请一批从事良渚学研究或中国(世界)史前文明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研究员,同时计划出版《良渚文献集成·浙江卷》《良渚文化通史》《良良讲故事》等一批良渚文化系列图书。
(二)推进跨界融合、协同研究。一是攻坚“土遗址”保护难题。加快实施老虎岭、南城墙考古发掘剖面保护工程,启动实施支持研究保护决策的生态环境调查、病害环境专项监测技术研究;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计划在2020年深化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科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双向互动。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一是加强宣传,进一步实施“良渚讲堂”计划,广泛邀请权威学者、社会名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讲坛、专家讲座、对话沙龙等活动。以展览为抓手,促进良渚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二是加强合作,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知名专家密切联系,积极借鉴其他国际学术论坛举办形式,定期举办学术会议、高峰论坛和研学活动。
三、关于突出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功能
坚持遗产美学,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积极推进专业化解读、大众化普及、游客化休憩。
(一)抓好公园提升和拓展工作。一是要做好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城址片区)的提升,充分依托余杭、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做好遗址公园服务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应用文章,充分利用5G新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文化景观、自然景观、遗址展示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二是开展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老虎岭水坝遗址和瑶山遗址片区)的基础设施和展示工程建设,计划明年开放这两个片区,便于系统性、整体性展示好良渚古城遗址。三是充分利用良渚古城和良渚博物院的人流积聚和溢出效应,陆续开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西门和东门,有效对接良渚街道和瓶窑镇的文旅资源。
(二)开展文旅融合工作。一是区域文旅融合。站在大良渚文化旅游的高度,在瓶窑镇以及良渚街道做足文化旅游文章,用好用足区域内东明山森林公园、南山摩崖照像、北湖生态湿地、瓶窑安溪古镇、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等各方面资源,联动对接大运河、西溪湿地、大径山、未来科技城等,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大项目带动,配合建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谋划良渚博物院二期,和省文投联手打造文创平台等,建好良渚文化艺术走廊,以连接良渚古城与良渚博物院以及良渚新城。三是围绕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的要求,积极推动良渚古城遗址联动西湖、大运河世界遗产,精心制定以世界遗产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