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政函〔2007〕20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当前,我市已进入冬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为切实抓好冬种生产,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努力减少冬季抛荒,实现“绿色过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2007年冬种生产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7〕59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抓好2007年我市冬种生产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冬种生产在我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力
(一)冬种生产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是比重较大。我市耕地中除常年性作物和渔塘外,全年可复种面积约545万亩,其中冬季可种植面积190万亩,占总面积的35%。二是效益较高。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迅速,草莓、蔬菜、花卉苗木、鲜食杂粮、饲草等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冬季作物是产业化的重要原料。冬季作物特别是蔬菜、油菜等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原料。四是对推进农业生态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绿色过冬给人们提供优美的田野景观,绿肥作物可大幅减少化肥使用,促进农业节能减排。
(二)冬种生产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潜力。从土地资源看,全市大部分耕地适宜冬种生产。据调查,全市冬季抛荒20多万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种植时空看,冬季期间我市大部分地区有4—5个月的时间可以进行冬种生产,工作余地较大。从气候资源看,我市冬季光、温、水资源可满足油菜、蚕豌豆、绿肥及多种蔬菜生长需求,如再采取辅助设施进行栽培,可产出多品种的优质农产品,满足市场对品种多样化的需求。从生产条件看,近年来各地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中低产田改造等措施,排溉设施较为完善,能满足冬季农业开发的要求。从群众基础看,我市多数地方的农民有冬种的习惯,开展冬种生产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冬种生产已形成规模并取得显著效益。总之,发展冬种生产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升我市农业产业的总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冬种生产各项任务
今年冬种生产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减少冬季抛荒为重点,以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抓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产业化程度。重视发展优势作物和品种,大力发展“双低”油菜,努力扩大鲜食蚕(豌)豆、马铃薯,积极发展冬季蔬菜,大力鼓励种植冬季绿肥,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力争冬闲田面积比上年减少10万亩以上,确保冬季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5%以上,全面完成省下达的103万亩冬种计划。围绕以上工作目标,今年冬种生产的工作重点是:
(一)稳定发展冬季粮油生产,努力减少冬季农田抛荒。春粮、油菜是冬种生产的主要作物。各地要抓住国务院、省政府出台多项扶持粮油生产的政策措施,以及今年春粮价格回升、油菜籽价格大幅上涨等有利时机,引导农民种植冬种粮油作物,力争全市“双低”油菜品种比重达到90%以上。同时,要将减少冬季抛荒作为今年冬种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冬荒面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杭千、杭徽高速公路沿线两侧的农田抛荒要减少50%以上。各地要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农田季节性流转,在经济发达、往年冬闲田较多的地方,乡镇、村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统一集中冬闲田对外招租,开发冬季农业。
(二)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深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各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积极引导本地的优势作物和优势品种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重视培育和形成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较好的冬季主导产业。在作物布局上,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平原稻区要发展“双低”油菜、马铃薯、豆类、绿肥和牧草等种植;城郊和主要集镇周边地区要充分发挥大棚设施的优势,重点开展反季节蔬菜生产;烂水田区可适度发展水生蔬菜。对确实不宜冬作的田块,可组织冬翻晒白,以改善土壤结构。
(三)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各地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购销大户,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已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提高其为当地农民发展冬种生产服务的能力;对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提高其为冬种生产服务的积极性。各地农技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从“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组织人员帮助企业落实种植计划,建立并扩大稳定的订单生产基地,协调好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保护农民的种植利益,实现双赢。
(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广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冬季农业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水平。要切实把冬种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重视冬季农业重大技术的应用普及,明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重点推广冬季作物免耕、机械开沟播种、直播栽培、精量播种、化学除草等轻型栽培、节本增效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措施,加强农艺与农机的结合,注重多技术配套,发挥集成效应。要创新推广方式,组织开展油菜、蚕(豌)豆、马铃薯、蔬菜等高产示范方建设,以示范方为载体,指导农民搞好冬季作物布局,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提高冬种生产水平。
(五)加强农田水利和地力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各地要抓住冬修水利的有利时机,根据当地实际,以改善农田排灌、道路设施为重点,抓好基本农田建设。要健全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加快排灌工程设施的续建和修复,搞好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大改造力度,今冬明春全市将建设5万亩市级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工程,通过多种绿肥、排涝治渍、农田整治和土地改良等各种技术和工程措施,提高中低产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为冬种生产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冬种生产顺利有序开展
各地要迅速行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全力以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推广和产销协调等,切实保障冬种生产顺利有序开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冬种生产指导性计划,市里对有关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将抓好今年冬种工作、减少冬季抛荒列入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实行冬种生产分级负责制,加强组织指导,狠抓检查督促,将计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做到思想早发动、任务早明确、工作早部署、措施早落实、服务早组织。要积极组织新闻单位加强宣传报道,为冬种生产营造良好氛围。
(二)强化服务,落实措施。各涉农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落实工作措施,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农技部门要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指导,加强冬种技术培训和农资信息服务,建立示范方、丰产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资、农机部门要抓紧落实种子、种苗、种畜禽、农药、化肥、除草剂及农用机械的组织、供应工作,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电力部门要保证冬种用电供应。金融部门要及时做好贷款发放工作。农业执法部门要抓好市场秩序,加大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和假冒伪劣农资的查处力度。气象、植保部门要及时准确发布与生产有关的技术、气象、病虫等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
(三)制订政策,加大扶持。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加大对冬季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尽早研究和制订有关扶持政策,并对实施冬修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地力培肥的予以扶持,对减少冬季抛荒、扩大粮油播种面积的进行考核和奖励。同时,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狠抓政策的落实,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附件:杭州市2007年冬种指导性计划面积表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一月六日
附件
杭州市2007年冬种指导性计划面积表
单位:万亩
区、县(市) | 油菜 | 大(小)麦 | 蚕(豌)豆 | 马铃薯 | 绿肥 |
萧山区 | 7 | 15 | 1.5 | 0.5 | 1 |
余杭区 | 7 | 2 | 1.5 | 1 | 2.5 |
富阳市 | 11 | 2 | 1.3 | 1 | 1 |
临安市 | 4 | 2 | 0.5 | 1.2 | 0.5 |
建德市 | 8 | 3 | 1 | 1.2 | 0.5 |
桐庐县 | 9 | 1 | 1 | 1 | 0.4 |
淳安县 | 10 | 2 | 0.2 | 1.1 | 0.1 |
合 计 | 56 | 27 | 7 | 7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