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政函〔2006〕14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都市农业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按照《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通知》(市委〔2006〕15号)的总体要求,现就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是提升都市农业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委〔2003〕3号)精神,大力建设都市农业,农业布局明显优化,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的格局基本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迅猛,2005年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8%;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组织运行等五大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加工流通相对滞后、农民组织化和服务社会化程度不够高等制约因素。必须以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都市农业建设,不断提升杭州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就是要培育一批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规模生产为条件,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高效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整合提升品牌,强化竞争优势,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增强抵御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二、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总体目标
(三)总体要求。坚持比较优势差异化发展、产加销结合产业化发展、打造品牌规模化发展、生产生态并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深化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建设的基础上,连点成线,扩线成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确保杭州都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主要目标。从2006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围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牧、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重点建设50条左右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
——规模集聚。产业带面积(不含畜牧和休闲观光)扩大到570万亩,占全市10类产业总面积的50%;50条产业带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占全市12类产业总产值的65%以上。产业带内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其中鲜活类农产品加工率达到20%以上)。
——产业延伸。围绕产业带建设,全市新培育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00个,累计超过400个。在产业带内扶持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贮藏加工流通企业(市场)100个。新培育县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园(点)100家和“农家乐”特色旅游专业村100个。
——服务优化。在产业带内扶持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村经纪组织、科技服务组织等)100个。
——品牌提升。在产业带内创建市级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100个。
三、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内容布局
(五)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主要内容。着力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重点是以生产、生态、服务、产业化带动四种能力的建设。
——生产能力建设。以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为目标,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素质,推广优良种子种苗及其配套技术;扩大规模,促进优势产业的集聚;开展农业示范园区、种子种苗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
——生态能力建设。以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按照生态农业的模式发展生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养殖小区,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发展节约型农业,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基地,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立体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沃土工程”,推广肥药双控技术,严格控制和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促进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开展安全农产品、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建设。
——服务能力建设。以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培育农村经纪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农机租赁服务组织等载体,建立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机制,形成品种、技术、农资、农机、市场信息、培训等统一服务的格局,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开展以统一服务为主的服务类项目建设。
——产业化带动能力建设。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目标,培育农产品贮藏、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经营主体,引导其树立品牌意识,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与农户利益紧密关联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产品优质化率,拉长农业产业链,强化产业化带动的功能。开展贮藏加工流通、产地交易市场、安全农产品项目建设。
(六)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产业布局。
1.茶叶。
——区域布局。依托名茶品牌,重点建设西湖龙井茶、径山茶、天目青顶茶、鹳山龙井茶、雪水云绿茶、千岛银珍茶、千岛玉叶茶等7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改良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园基础设施,加大茶园良种化改造力度,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名优茶基地。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卫生质量安全。进一步培育生产、加工、流通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带动生产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发展茶文化,拓展茶业经济,搞好茶叶的深度开发;发展茶旅游、茶休闲,增加茶产业的综合效益。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进一步增强杭州茶叶的竞争优势。
——发展目标。到2010年,总面积扩大到30.5万亩,总产量达到1.96万吨,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4%、70%、80%。茶叶加工率达到100%,新发展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5%以上。
2.花卉苗木。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钱塘江南、北2条花卉苗木产业带。
——建设重点。巩固提高现有草花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档时令盆花和鲜切花生产,创建特色品牌;稳定现有苗木生产规模,提高名特优新品种比例和设施栽培管理水平,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营销中心。
——发展目标。到2010年,总面积扩大到18万亩,总产值达到2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80%。新发展面积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3.水产。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仿生态鳖、海水虾(南美白对虾)、淡水虾(罗氏沼虾、青虾)、河蟹(中华绒螯蟹)、黑鱼、有机鱼等6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建设原种场和良种繁育场;全面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新技术,加大鱼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扩大产品加工规模,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增加渔业附加值,使我市的水产加工业向精深发展。
——发展目标。稳定养殖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到2010年,养殖面积扩大到75万亩,总产量达到11万吨,总产值达到2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70%、71%。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5%以上,产品加工率达到20%以上。
4.畜牧。
——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集约化生猪、小规模生猪、蛋鸡、蛋鸭、肉禽、食草牲畜、蜂业等7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大畜牧养殖的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稳定提升生猪业,适度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食草牲畜与蜂业。大力发展种源畜禽业,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推进畜牧养殖集约化,发展畜牧小区和生态牧业,开展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实施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进一步完善畜产品安全和防疫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拓展畜产品市场。
——发展目标。到2010年,畜产品产量增加到39万吨,总产值达到3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64%。产品加工率达到2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5.蔬菜。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山地特色蔬菜、加工出口蔬菜、近郊鲜销蔬菜、远郊鲜销蔬菜等4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近、远郊鲜销蔬菜产业带主要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实施产品追溯制度,建立区域产地批发市场,确保蔬菜供应安全放心;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主要是大力培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创树优质蔬菜品牌,全面提升加工出口能力;山地特色蔬菜产业带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10年,复种总面积扩大到70万亩,总产量达到140万吨,总产值达到1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2%、44%、45%。蔬菜加工率达到3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4%以上。
6.竹业。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余杭、富阳、桐庐、淳安毛竹和临安、余杭笋竹等6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品种改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加工能力和档次,创建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10年,总面积扩大到193万亩,竹笋竹材总产量达到70万吨,总产值达到4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5%、78%、82%。竹笋竹材加工率达到50%以上,新发展面积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7.水果。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富春江沿岸蜜梨、西部柑橘、建德草莓、塘栖枇杷、富春江西岸鲜桃等5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总体目标,加快品种改良和品种结构调整, 增加蜜梨等水果比例,更新柑橘产区传统品种;推广柑橘“三疏两改一覆”、草莓节水灌溉和土壤消毒等关键技术;建设水果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比率,增强加工能力,扩大加工范围,提高草莓、鲜桃、枇杷等水果保鲜技术,提升柑橘综合效益;整合优势品牌,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能动性,扩大区域性优势品牌的覆盖面,合理保护和利用传统品牌。
——发展目标。到2010年,总面积扩大到26万亩,总产量达到12.5万吨,总产值达到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60%、65%,产品加工率达到1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
8.干果。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临安、淳安山核桃和建德、富阳香榧等4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大力推广生态复合经营栽培技术,采用名特优新品种,打造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加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力度,提高自然灾害预防和控制能力;大力培育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品质,做精加工,创建品牌,拓展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型特色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总面积扩大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1.7万吨,总产值达到1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7%、68%、85%。产品加工率达到100%,新发展面积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
9.蚕桑。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西南蚕桑和西北蚕桑等2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加大蚕桑优化改造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蚕种、蚕茧流通管理,规范经营秩序;普及省力化养蚕、优质茧标准化生产、以大棚养蚕为主的规模养蚕等技术;扩大优质茧原料基地,加快蚕桑副产品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提高亩桑产出率。
——发展目标。到2010年,蚕桑总面积扩大到18.5万亩,总产值达到4.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7%、80%。蚕茧总产量达到1.78万吨,总产值达到3.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1%、78%,产品加工率达到10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2%以上。
10.中药材。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西南中药材产业带。
——建设重点。发展现有中药材优势品种,加快基地建设;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秩序;开展中药GAP、GMP认证,增强产品加工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拓展中药材的发展空间,增加中药材的综合效益。
——发展目标。到2010年,总面积扩大到4万亩,总产量达到1.6万吨,总产值达到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60 %、70%。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发展面积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11.粮油。
——区域布局。选择粮田集中连片、基础条件较好的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杭州东北部粮油和富春江沿岸粮油等2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建设杭州市耕地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农田的数字化和动态化管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良与提高土壤地力,切实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推广水旱轮作和肥药双控技术,实施 “种子工程”、“轻型栽培”工程、单季稻“双百”工程,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到位率;着力扶持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协会、农村经纪人等服务组织建设,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防灾、抗灾及灾后自救应急体系建设等,切实提高应急和服务能力。
——发展目标。稳定生产面积,提升产品质量,到2010年,建成高标准粮田60万亩,粮食复种面积扩大到75万亩,总产量达到35万吨,总产值达到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7%、35%和35%。粮油产品加工商品率达到2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9%以上。
12.休闲观光。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环西湖龙井茶文化休闲旅游、“三江一湖一河”沿岸特色农业休闲风情、西部山区森林生态农家乐休闲度假、平原高科技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4条产业带。
——建设重点。依托和嫁接杭州强势的旅游业,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进一步依托优势、整合资源、加大扶持、打响品牌,在全市建设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项目,优化提升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体系和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农业旅游格局。
——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从业人数和接待容量增长3倍,分别达到30000人以上和150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达到12亿元左右。新培育县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园(点)100家和“农家乐”特色旅游专业村100个。
四、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保障措施
(七)营造扶农政策向产业带建设倾斜的发展氛围。各级政府要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确保财政扶农政策向产业带建设倾斜。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产业带建设的专项资金不少于1500万元。努力缓解农业信贷困难,按照“政府扶持、银行合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农业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支持、引导各类合作组织开展组织内部的有限互助式保险,探索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和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的方式形成规模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流转机制。
(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农机新装备的开发研究与推广运用,重点扶持种子种苗、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标准化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贮运、精深加工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信息网,扩大农民信箱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其应用实效。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检测、监督管理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落实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疫病和外来有害物种。
(九)加强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领导。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区、县(市)为主,市、区县(市)联动,整体推进产业带建设。各区、县(市)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重点建设的产业带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整体布局。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深化都市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专项考核制度,对在产业带建设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附件: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布局规划(2006—2010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附件
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布局规划(2006-2010年)
产业类型 | 序号 | 产业带名称 | 2005年 规模 | 2010年 规模 | 2010年产业带分布的主要区域 |
茶叶(7) | 1 | 西湖龙井茶产业带 | 1.60 | 2.10 | 西湖区龙坞、周浦、转塘、留下等乡镇;杭州西湖名胜区西湖街道等 |
2 | 径山茶产业带 | 3.80 | 5.20 | 余杭区闲林、余杭、径山、黄湖、鸬鸟、百丈、中泰等乡镇 | |
3 | 天目青顶茶产业带 | 1.90 | 2.40 | 临安市太湖源、於潜、湍口、河桥、大峡谷、高虹、板桥等乡镇 | |
4 | 鹳山龙井茶产业带 | 3.00 | 3.70 | 富阳市高桥、春建、受降、里山、渔山、新登、胥口、洞桥、富春等乡镇 | |
5 | 雪水云绿茶产业带 | 4.00 | 5.00 | 桐庐县分水、百江、钟山、瑶琳、新合、风川等乡镇 | |
6 | 千岛银针茶产业带 | 2.40 | 3.50 | 建德市乾潭、莲花、三都、大洋、下涯、更楼等乡镇 | |
7 | 千岛玉叶茶产业带 | 4.30 | 8.60 | 淳安县安阳、大墅、枫树岭、横沿、中洲、里商、文昌、鸠坑等乡镇 | |
小 计 | 21.00 | 30.50 | |||
花卉苗木(2) | 8 | 钱塘江南花卉苗木产业带 | 12.70 | 15.50 | 萧山区新街、宁围、坎山、益农、义桥等乡镇 |
9 | 钱塘江北花卉苗木产业带 | 2.30 | 2.50 | 余杭区黄湖、径山、瓶窑、中泰、仁和等乡镇;江干区九堡、丁桥、彭埠、笕桥等乡镇 | |
小 计 | 15.00 | 18.00 | |||
水产(6) | 10 | 仿生态鳖产业带 | 2.00 | 2.20 | 余杭区运河、塘栖、仁和、余杭、径山等乡镇;萧山区围垦、南阳、湘湖渔场、宁围、闻堰、新湾等乡镇;西湖区周浦、袁浦等乡镇;桐庐县横村、瑶琳、江南、桐君等乡镇 |
11 | 海水虾产业带 | 3.50 | 3.50 | 萧山区围垦指挥部、新湾镇、党湾镇、南阳镇、农业开发区等 | |
12 | 淡水虾产业带 | 4.60 | 4.60 | 余杭区瓶窑镇;西湖区袁浦乡等 | |
13 | 河蟹产业带 | 3.49 | 3.50 | 萧山区围垦、宁围、蜀山、益农、南阳、瓜沥、党山、新湾、北干等乡镇(街道);西湖区周浦、袁浦等乡镇;桐庐县江南镇;富阳市岩石岭水库和洞桥、渌渚等乡镇;建德市三都、梅城等乡镇;杭州经济开发区等 | |
14 | 黑鱼产业带 | 1.10 | 1.20 | 余杭区运河、塘栖、仁和、余杭等乡镇;萧山区靖江、坎山、益农、义蓬、瓜沥等乡镇 | |
15 | 有机鱼产业带 | 30.00 | 60.00 | 千岛湖;新安江;岩石岭等大中型水库 | |
小 计 | 44.69 | 75.00 | |||
畜牧(7) | 16 | 集约化生猪产业带 | 7.00 | 11.90 | 萧山区东部围垦地区和农垦场 |
17 | 小规模生猪产业带 | 4.20 | 7.70 | 临安市於潜、太阳、潜川、河桥、昌化、乐平、板桥、锦城等乡镇;富阳市新登、洞桥、胥口、渌渚、富春等乡镇(街道);桐庐县分水、瑶琳、百江、横村、桐君等乡镇 | |
18 | 蛋鸡产业带 | 5.00 | 8.00 | 建德市杨村桥、下涯、莲花、大同、李家、大洋等乡镇;淳安县临岐、千岛湖、文昌、汾口等乡镇 | |
19 | 蛋鸭产业带 | 3.00 | 5.30 | 余杭区塘栖、崇贤、黄湖、鸬鸟等乡镇;临安市青山、锦城、高虹乡镇;桐庐县横村镇等 | |
20 | 肉禽产业带 | 2.00 | 3.50 | 萧山区南片水网地带临浦、进化、浦阳、戴村、新塘等乡镇;富阳市新登、渌渚、胥口、洞桥、新桐、环山等乡镇;余杭区径山镇;临安市西天目乡等 | |
21 | 食草牲畜产业带 | 0.36 | 0.70 | 余杭区运河、径山、鸬鸟、塘栖等乡镇;临安市板桥、河桥、昌化等乡镇;富阳市万市、洞桥、高桥等乡镇;桐庐县分水、百江等乡镇;建德市乾潭、钦堂、大同、寿昌等乡镇;淳安县临歧、威坪、唐村等乡镇 | |
22 | 蜂业产业带 | 1.50 | 2.00 | 桐庐县桐君、旧县、分水、百江、瑶琳、江南等乡镇;萧山区靖江、义蓬、党湾、河庄、宁围、新街等乡镇;建德市乾潭、杨村桥等乡镇;淳安汾口、临歧、文昌等乡镇 | |
小 计 | 23.06 | 39.10 | |||
蔬菜(4) | 23 | 山地特色蔬菜产业带 | 3.50 | 5.00 | 临安市马啸、高虹、太湖源、清凉峰、大峡谷、湍口等乡镇;淳安县枫树岭、金峰、界首、瑶山、大墅、临歧等乡镇;建德市乾潭、三都、李家、大同等乡镇;桐庐县钟山、分水、横村、合村、新合等乡镇;富阳市春建、常安、洞桥、胥口等乡镇 |
24 | 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 | 10.50 | 22.00 | 萧山区围垦、益农、河庄、南阳、义蓬、靖江、新湾、党湾等乡镇;余杭区崇贤、塘栖、仁和、闲林、瓶窑、余杭等乡镇;富阳市东洲、新桐、场口、新登等乡镇 | |
25 | 近郊鲜销蔬菜产业带 | 20.00 | 30.00 | 江干区笕桥、彭埠等乡镇;西湖区周浦、袁浦、三墩等乡镇;拱墅区康桥镇;杭州经济开发区下沙街道;余杭区运河、乔司、仓前、良渚、临平、南苑等乡镇(街道);萧山区戴村、义桥、临浦、进化、所前等乡镇 | |
26 | 远郊鲜销蔬菜产业带 | 6.00 | 13.00 | 富阳市鹿山、富春、春江等街道;桐庐县桐君、富春江等街道;临安市玲珑、上甘、於潜、龙岗、锦城、昌化等乡镇;建德市梅城、大洋、洋溪、航头、寿昌等乡镇;淳安县千岛湖、文昌、汾口、威坪等乡镇(街道) | |
小 计 | 40.00 | 70.00 | |||
竹业(6) | 27 | 余杭毛竹产业带 | 18.50 | 20.00 | 余杭区百丈、鸬鸟、黄湖、径山等乡镇 |
28 | 富阳毛竹产业带 | 35.00 | 40.00 | 富阳市大源、常绿、上官、湖源等乡镇 | |
29 | 桐庐毛竹产业带 | 14.00 | 15.00 | 桐庐县横村、分水、合村、旧县等乡镇 | |
30 | 淳安毛竹产业带 | 16.00 | 20.00 | 淳安县石林、大墅、白马、安阳等乡镇 | |
31 | 临安笋竹产业带 | 83.00 | 90.50 | 临安市太湖源、千洪、高虹、於潜、横畈等乡镇 | |
32 | 余杭笋竹产业带 | 7.00 | 7.50 | 余杭区瓶窑、鸬鸟、黄湖、径山等乡镇 | |
小 计 | 173.50 | 193.00 | |||
水果(5) | 33 | 富春江沿岸蜜梨产业带 | 3.40 | 4.50 | 富阳市富春、新登、胥口、高桥、渌渚、常安、鹿山等乡镇(街道);桐庐县旧县、桐君、钟山、莪山、横村、凤川、江南、瑶琳、富春江、分水等乡镇 |
34 | 西部柑橘产业带 | 15.00 | 16.90 | 淳安县千岛湖、威坪、姜家、鸠坑、界首、横沿等乡镇(街道);建德市新安江、三都、大洋、下涯、杨村桥、更楼、寿昌、航头、李家、大慈岩、大同等乡镇(街道) | |
35 | 建德草莓产业带 | 1.60 | 1.70 | 建德市乾潭、梅城、下涯、莲花、杨村桥等乡镇 | |
36 | 塘栖枇杷产业带 | 1.50 | 1.60 | 余杭区塘栖、仁和、崇贤等乡镇 | |
37 | 富春江西岸鲜桃产业带 | 1.00 | 1.30 | 富阳市富春、新登、渌渚等乡镇(街道);桐庐县横村镇等 | |
小 计 | 22.50 | 26.00 | |||
干果(4) | 38 | 临安山核桃产业带 | 38.00 | 38.50 | 临安市岛石、清凉峰、湍口、马啸、昌化等乡镇 |
39 | 淳安山核桃产业带 | 18.00 | 18.50 | 淳安县瑶山、屏门、临岐、王阜、威坪等乡镇 | |
40 | 建德香榧产业带 | 0.80 | 2.00 | 建德市三都、乾潭、梅城、大洋等乡镇 | |
41 | 富阳香榧产业带 | 0.20 | 1.00 | 富阳市洞桥、万市、长安、高桥等乡镇 | |
小 计 | 57.00 | 60.00 | |||
蚕桑(2) | 42 | 西南蚕桑产业带 | 7.50 | 10.00 | 淳安县威坪、浪川、汾口、梓桐、郭村、唐村、姜家等乡镇;建德市大洋、大同等乡镇 |
43 | 西北蚕桑产业带 | 7.00 | 8.50 | 临安市河桥、於潜、乐平、潜川乡镇;桐庐县分水、瑶琳、合村等乡镇;富阳市洞桥乡等 | |
小 计 | 14.50 | 18.50 | |||
中药材(1) | 44 | 西南中药材产业带 | 3.00 | 4.00 | 淳安县枫树岭、中洲、威坪、唐村、临岐、瑶山等乡镇;临安市湍口、昌化、马啸、横路、板桥、太湖源、清凉峰、锦城等乡镇 |
小 计 | 3.00 | 4.00 | |||
粮油(2) | 45 | 杭州东北部粮油产业带 | 38.00 | 55.00 | 余杭区余杭、径山、仓前、良渚、瓶窑、仁和、塘栖;萧山区瓜沥、党山、益农、河庄、南阳、义蓬、党湾、新湾、楼塔、河上、戴村、浦阳、进化、临浦、所前、义桥等 |
46 | 杭州富春江沿岸粮油产业带 | 12.00 | 20.00 | 富阳市新桐、渌渚、新登、胥口、洞桥、万市等乡镇;桐庐县桐君、旧县、江南、凤川、横村、瑶琳、分水、百江等乡镇 | |
小 计 | 50.00 | 75.00 | |||
休闲观光(4) | 47 | 环西湖龙井茶文化休闲旅游带 | 3.00 | 12.00 |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西湖区龙坞镇及其周边龙井茶基地村 |
48 | “三江一湖一河”沿岸特色农业休闲风情带 | 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大运河、千岛湖沿岸乡村的休闲渔业基地、特色蔬果园基地和农家特色餐饮点等 | |||
49 | 西部山区森林生态农家乐休闲度假带 | 临安市、建德市、淳安县、富阳市、桐庐县部分依托景区或避暑优势开展农家乐的山区乡镇(村) | |||
50 | 平原高科技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 | 杭州主城区和萧山区、余杭区、杭州经济开发区的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名特果蔬、花卉苗木基地等 | |||
小 计 | 3.00 | 12.00 | |||
注:规模中畜牧以产量(万吨)表示,休闲观光以营业收入(亿元)表示,其他产业均以面积(万亩)表示,其中蔬菜和粮油为复种面积;分布中为产业带涉及的主要乡镇(街道)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