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2003〕4号
(2003年7月7日)
为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大会精神,继续推进我市 “工业兴市”进程,力争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工 业化道路,并在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中发挥龙头、领跑和示范作用,现结合杭州实际,提出以下工作 意见。
一、振奋精神,努力工作,确保“一高一领先”和 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 2002年全市工业兴市大会对杭州工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即确保“一高一领先”,工业 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总量保持领先全省各市,实现五年翻番。以2000年为基数,实 现个私经济、招商引资、技改投入三年倍增。到今 年年底,我市个私经济总量要超过2200亿元,招商 引资超过10亿美元,技改投入超过150亿元。同 时为2004年至2006年新一轮“三年倍增”打好基 础。通过两个“三年倍增”来保证工业经济总量“五 年翻一番”,到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700 亿元以上,确保杭州工业在全省“一高一领先”的地 位。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机遇意识、危机 意识、责任意识,落实工作责任,分解工作目标,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推动工业经 济再上新台阶。
二、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非典”造成的工业 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要高度重视“非典”对工业经济的滞后性影响, 进一步鼓舞士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做到奋斗目标不变、工作干劲不降、发展信心不减、增长速 度不缓。要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服务月”活动,帮助 企业克服“非典”造成的困难,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通过举办杭州产 品网上交易会等形式,推进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提 高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要鼓励企业抢抓市场机 遇,推进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不断创新,增 强发展后劲。通过“两手抓”,实现“双胜利”。
三、发挥我市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围绕建设以“两港五区”为重点的“天堂硅 谷”目标,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齐头并进,力争在 2010年之前把杭州建成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 中心、成果交易中心、产业化基地、产品出口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之一。 加快信息港建设步伐。通过“两个基地”、“四 个试点”的建设,推进现代通信、光纤光缆、集成电 路等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证券融资等形式,进一步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IT企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到“十五”末期,每年培育10 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扶持30家信息化应用试 点企业,在设计制造、决策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 实现信息化应用。建立萧山、余杭两个制造业信息 化应用示范区域,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政府网站为基础,充分利用特色专业网站,为企业 提供量大面宽、有价值的政策、技术、市场和产品信 息,提供办事指南、管理咨询、技术交易等服务。加 快“新药港”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重 点发展中药等天然药物,积极发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物,加快发展医疗器械,着力打造抗肿瘤药物基地。 用足用好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推进“新药港”产业园 区建设。
四、编制五大产业发展纲要,推进先进制造业 基地建设 按照与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总目标相衔接,与创建基地型园区和培育 块状经济相结合,与区、县(市)产业发展重点相平 衡,与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的总体要求,在9月底 前编制完成我市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 织服装和食品饮料五大产业基地行业发展纲要,以 此作为实施《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方案。在建设五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 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具备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 业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鼓励环保工业、包装 工业、汽车和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走合资发展道路 采取网络招商、产业招商、产权招商、园区招 商、服务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手段,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设立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商务联系机制,实施招商引资项目的专人对口和跟踪服务。以西湖 电子集团、华东医药、杭州信息科技公司、杭州青春 宝集团、杭氧资产经营公司、杭州汽轮动力集团6 家授权经营企业和齿轮箱、锅炉、电梯、机床、叉车 等优势企业为重点,做好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等优势企业的工作。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 的主力军作用,以民资引外资。以“工业园区招商 引资洽谈会”为载体,建立全市统一协调、层次分明 的招商引资网络体系,重点协调工业园区招商引资 政策。充分利用阿里巴巴、中化网、中国纺织网、中国中小企业网等网络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手段,提 高招商引资实效。
六、加快建设五大园区,拓展企业发展平台 加快规划编制,力争形成总规划面积为750平 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并在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中发 挥核心作用。按照创新机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 培育特色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要建成以高新技术为 主体、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 区。杭州经济开发区要建成以IT、BT产业为主导, 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性制造业基地。江东工业区 要建成花园式、生态型综合工业区,积极发展符合 产业导向的重化工业,争取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园区。临平工业区要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 工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工业园区基 础建设资金投入,加快钱江九桥(下沙大桥)、钱江 十桥(杭州湾第三通道)和江东工业区5000吨级大 型货运码头的建设,为建设重化工业基地创造基础 条件。尽快形成接纳投资和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 环境。加快江东工业区和临平工业区中的40平方 公里和25平方公里杭州区块的建设进度,妥善处 理江东、临平工业区与相关城区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发展工业园区的积极性。要加快高教园区建 设,努力使之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 源、技术源和人才库。
七、推进区、县(市)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保持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根据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扩容的要求,结合先 进制造业基地行业发展纲要,以区、县(市)块状经 济发展为基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在坚 持连片开发、专业链接的基础上,对空间相邻、产业相关、区域条件互补的工业园区进行动态调整。进 一步完善工业园区达标考核奖励办法,加强对工业 园区规划、环保、安全和经济集约度等方面可持续 发展的工作指导。简化企业入园审批手续,加强服务,加快企业建设和投产。鼓励大企业自主兴办 “园中园”,形成自组产业配套。
八、培育大企业,鼓励大投入 要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进一步发 挥大企业大集团在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带动和支撑作用。通过政策导向和 市场运作,努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主业突出、管理规 范、产品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 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06年,全市拥有万向 集团、UT斯达康、东方通信、娃哈哈集团、杭州卷烟厂、恒逸集团、东芝笔记本、华为、富士康集团等9 家以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家以上60— 100亿元;10家以上30—60亿元;25家以上15—30 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大项目为重点,切 实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组织开工建设。对总 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5. 2万吨无碱玻璃纤维、特种 丝和熔体直纺、年产24万片6英寸芯片等16个重 大技改项目和总投资在5000—10000万元的年产4 万吨有机硅单体、大型乙烯配套工业汽轮机国产化改造、票据光盘缩微系统等30多个重点项目,市计 委、经委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做好跟踪 服务。要出台相关政策,激活民间投资,给予民营企业充分的投融资自主权。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 审批程序,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加快项目投资进度。 要进一步扩大工业投入扶持政策面,加大对重大项 目的资助力度,扩大区、县(市)工业性投入的资助范围。
九、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增强企业活力 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突破 口,搭建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融资平台,帮助中 小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健全和规范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发挥担保机构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构建 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开发、规范管理、员工培 训、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平台。
十、大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展杭产 品的国内外市场 充分把握“非典”后企业调整传统营销方式的 有利时机,通过举办“杭州市工业品网上交易会”、 建立长期的杭州市工业品交易网、免费为我市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推 荐部分工业企业加入“阿里巴巴”等专业网站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企业调整营销方式,加快开展电子 商务,开拓产品市场。
十一、调整企业布局结构,加快市区工业企业搬迁进度 尽快出台有关市区范围内市属工业企业搬迁 的实施细则,调动企业搬迁积极性,推进市区工业 企业搬迁工作,促进企业通过搬迁,实施技术改造, 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提高劳动效率,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
十二、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处理改制企业的遗 留问题 积极推进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要摸清家底、制订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将 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要进一步完善 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鼓励企业通过 股权转让等形式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其他优势 企业。要鼓励经营者持大股,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意 识。对6家授权经营企业要加强动态管理,在“两 项制度”改革、招商引资、企业上市、技术改造等4 个方面严格考核。要尽快出台歇业、破产企业社会 职能的属地管理政策,促进移交工作早日完成。要 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安置歇业、破产企业的职工住房,促进这些企业尽快盘活土地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