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土资〔2002〕19号
各区、县(市)国土资源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事业单位: 规范建设用地审批、供地和发证管理,是依法 行政、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必要保障。但是,目 前在建设用地管理中仍存在一些管理环节不够衔 接、办事程序不够规范、建设用地供地重叠、发证面积前后矛盾、闲置土地难以收回等问题,容易导致 法律纠纷,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 一步规范建设用地管理,巩固和发展我市土地管理 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果,防止同类工作失误的重复发生,现就相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履行土地测绘及权属调查职责,防止 建设用地红线重叠
负责土地测量、征地放样的实施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按照规定要求及技术标 准办事。在受理规划建设用地资料后,必须调用相 邻宗地界址点坐标及界址线等权属资料,对规划建 设用地红线进行实地核对,绝不允许仅凭规划红线进行实地测量定位,防止相邻宗地重叠及遗漏。在 实施过程中发现规划红线重叠、界址有误等问题 的,应及时向相关处(科)、室提出并通知建设用地 单位或个人重新完善建设用地规划审批手续。负责土地权属调查的实施单位,在按有关规定 对相邻宗地的权属情况进行核查时,要有所在村和 相关权属单位到场,确保指界调查到位,并做到界 址标志明确,界址标志维护责任落实。负责土地测量、权属调查的职能部门应强化对 受委托单位及队伍的监督管理,并落实好相关责 任。
二、明确建设用地供应管理职责,确保相关合 同的依法履行
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必须在依法完成具体建设 项目用地审批后方可正式签订和履行,合同规定的 用地面积应当与土地测绘、权属调查和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一致,防止土地面积不一。合同中涉及付款 时间、出让年限等主要条款变更的,应签订补充协 议或重新签订合同,而不应以通知等单方行为形式 进行变更,防止影响合同法律效力。应根据征地拆迁进度等因素,在土地有偿使用 合同中合理确定交地时间、建设项目动工开发及竣工期限,防止因期限确定不合理而导致合同履行延 误或土地闲置责任难以落实。各级应当严格按照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规定的交地时限完成拆 迁等工作,确保按时交地,并严格办理交地手续,防 止交地迟延或交地责任不落实。 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费用的收缴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一律不得采取借款的方式为土地使用权 受让人垫付土地出让金等有偿使用费用,防止引起 法律纠纷。
三、强化土地登记管理,防止重复发证及权属 纠纷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时,拆迁人应收回 被拆迁人原土地使用证等权属资料或被拆迁人同 意意见,交由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予以注销后方可申领新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国土资源部门在 受理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土地登记申请时,应立即 停止同一宗地上原土地使用权人或其他土地使用 权人的土地登记发证申请,防止重复发证。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需分期缴纳土地出 让金并分期发放土地使用证的,应按照土地使用权 受让人缴纳出让金的比例,分期发给《土地使用 证》,并明确分宗的四至范围。分期发证应统一设定土地使用权终止期限。
四、坚持“凭证管地”理念,严防土地证书所载
面积前后无故不一凡属存量土地转让、补办出让等,涉及土地测 量、用地审批、合同签订、土地证书变更等各环节, 都要对照原用地单位的用地审批资料和发证资料, 如有前后不一致的,应查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才能审批。
五、加快土地信息系统及有关制度建设,有效 防范工作失误的重复发生
各级各部门应抓紧进行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形 成完整的建设用地及地籍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新旧信息及信息资料之间的矛盾,运用高科技手段防 止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及偏差。 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在查处违法行为立 案及结案时,应采取《执法联系单》或信息系统冻结等方式,分别告知各相关职能部门暂停或恢复办理 建设用地审批及登记发证手续,确保土地违法案件 查处到位。土地违法行为未经依法处理并执行完 毕,任何职能部门或个人不得为违法当事人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及登记发证手续。 各级应建立健全集体讨论会审制度及法律征 徇制度,可通过聘请法律顾问等形式,邀请精通法 律、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就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依法采取措施加以解 决,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纠纷。
六、明确内部职责,严肃追究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查找工作隐患,并将管理责 任落实到人。今后凡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政策规定,产生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严格按照省、 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情节严重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将依法追究下级部 门有关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杭州市国土资源局
杭州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〇二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