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28466524/2019-24018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19-07-24 | |
发布单位: | 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钱江新城指挥部、杭州铁路及东站枢纽建设指挥部)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陈平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49号提案,“关于统筹规划大三江口区域的提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视,会同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积极谋划、精心打造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等重点区域”是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拥江发展”行动提出的重要任务。前期,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在研究谋划湘湖和三江汇流地区时,已经将富阳的东洲、渔山、里山等区块纳入该地区,进行整体研究,行政区划上共涉及10个街镇,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46万人。
一、关于产业共兴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在该区域内加快构建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一是明确总体定位。以产城融合的理念,将东洲打造为田园、滨水城市示范区,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重要拓展区和运动休闲、田园风光体验区;将渔山、里山打造成为生态修复重要走廊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区。二是发挥特色优势。充分利用钱塘江、富春江两岸风光,谋划打造融合田园风光、乡村名宿、水上运动等一体的旅游风景区,如充分利用亚运会北支江水上运动项目和东洲国际港,开发系列水上项目,如东洲码头谋划建设游艇基地。三是加快转型升级。区域内还存在渔山小五金、小家具,里山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产业。建议统筹考虑产业迭代、工业园区升级、企业腾出等问题,制定上述区域提升改造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后续发展腾出产业空间。
目前,已委托省发展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及布局研究,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结合三江口地区的地域环境特征、现实发展状况和规划实施评估,着重于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空间特征、产业链及功能研究,提出区域板块的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实施路径和发展时序,制定行动计划。
二、关于交通共建
由于江流湖体自然分割,行政区划比较分散,发展定位不一、规划各自为政;跨区域的交通设施十分薄弱,是全市轨道交通末端,两岸缺少互动。下一步,要以未来社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科技集聚区为节点,以过江通道、城市主干道和轨道交通为脉络,分布式、节点式发展,形成分层立体、互联互通的矩阵式结构。以“轨道上的新区”为建设目标,结合轨道交通四期规划谋划,新规划若干条贯通该区块的地铁线路和若干个直达江、湖岸边的地铁站。加密过江通道、城市道路和支小路,形成四通八达、放射状、网络状的交通网,在整个区域内形成75%以上居民通勤时间少于30分钟,25%以上少于15分钟的生产生活圈。
目前已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综合交通专项研究,为建立与发展定位相协调的交通模式,组织区域交通、内部交通、轨道交通、旅游交通、慢行交通,提出区块的道路骨架网络。
三、关于设施共享
加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力度,特别是要统筹考虑推进富阳里山、渔山、东洲三个区域与富春湾新城的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和交通联建,做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该区域内,积极推进之江路输水管廊及道路提升工程(之浦路-复兴路)等一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前期,结合全市拥江发展战略完善沿江区域道路,重点提升景观环境。
四、关于生态共保
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形态,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构建蓝绿交织、山水共融、江湖互动、多组团集约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布局,彰显“天人合一”、“诗画江南”意境,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宜居宜业宜游“三宜一体”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使之成为都市生态文明的典范。
开展钱塘江沙洲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结合不同岛洲的现状开发利用条件、生态价值和景观特点等因素,通过分类分级的方式对岛洲提出保护与发展定位;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