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8X/2019-2406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9-07-15
发布单位: 市城管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39号提案的回复
时间:2019-07-15 10:04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尊敬的茹仁萍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杭州市垃圾分类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垃圾分类工作是当前市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工作。近年来,围绕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我市不断加快分类覆盖推进和分类质量提升。经过多年努力,杭州逐步建立完善了生活垃圾治理法规、政策体系,将工作重点从居民小区前端分类调整为“前端抓分类质量和分流减量、末端抓能力建设”,系统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生活小区3413个,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2908家,分类覆盖范围稳步扩展,分类质量持续提高,完成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04个。

一、具体做法

(一)健全管理体制,强化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杭州市治理固体废弃物工作领导小组和杭州市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协调小组两个工作协调机构,分别由常务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任组员,统筹协调固废治理及垃圾分类相关的问题,来推进工作落实。

2.强化政策配套。针对相关工作要求,分类标准、政策、收费体系等,分别出台《杭州市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及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服务规范》、《杭州市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导则》等技术标准,以及环境改善专项资金管理、垃圾处置阶梯式计费等价格文件。

3.强化责任落实。通过建立区、街道(乡镇)、社区多级组织机构,实施管理责任制和层级负责制,建立“有人、有钱、有章、有责”的四有保障机制。在落实基层一线的管理责任方面,特别是强化城管、教育、医疗、房管、部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承担好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在每个小区设置垃圾分类专管员并进行公示。

4.科学考核监督。根据职责和目标任务,建立责任清单制,每年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和相关市直部门,并配套制定出台专项考核实施细则,建立“日检查、月通报、年考核”的工作制度,定期在主流媒体上公开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和小区、单位“红黑榜”,将垃圾分类及治理固体废弃物年度工作任务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

(二)凝聚各方合力,推进社会文明

1.推进强制分类。推进机关、教育、卫计、部队等系统垃圾分类,制定出台了《杭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杭州市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杭州市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杭州市本级卫生计生系统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定期对机关单位开展服务指导并宣传,提升机关工作人员分类意识,提高分类质量;推进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印制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小学版),录制“眼镜伯伯讲故事”音频,在广播、网络、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召开教育系统垃圾分类推进会、学校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宣讲进校园等活动;在市一、市二、市中医院等多家市级医院开展医疗系统垃圾分类试点,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覆盖至全市医疗机构;在浙江省军区开展部队垃圾分类试点,得到了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

2.做好宣传服务。以市、区城管系统为主,组建垃圾分类宣讲团,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指导辖区内机关单位做好分类设施、分类标识的规范配置,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干部职工当表率。2018年,市、区两级已累计举办宣讲349场次,培训各类人员41982人次。同时,组织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专管员、楼道长等,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区域内生活小区的居民全面开展入户宣传,告知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小区分类设施的设置位置、垃圾分类的法律责任等内容,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3.加强社会共治。统筹社会资源,组建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楼道长、专管员等“三支队伍”,加强现场投放环节的宣传和督导,在社区统一管理下,分片包干,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引入市民监督,邀请绩效信息员、民评代表、媒体记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人员随机、检查对象随机的“双随机”检查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4.试行第三方服务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由专业化垃圾分类服务企业和公益组织负责在小区开展宣传、监督、分类分拣演示等一体化管理服务,解决基层工作“繁、重、杂”的问题,提高了垃圾分类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提升垃圾分类管理绩效。

5.加强分类执法保障。按照《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我市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建立执法长效机制,完善第一次抄告整改、第两次和第三次警告提示、第四次垃圾拒运的严管措施,提升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和成效。2018年,共实施拒运25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811件(其中,处罚单位1410件,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居民)1401件)。自《条例》实施以来(2015年12月1日至今),已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690件,其中处罚单位1815件,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居民)1875件。

二、关于重点问题的回复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坚定信心、强化目标、完善举措,把垃圾革命一抓到底。

(一)分类垃圾桶的设置

我市以“大类粗分、科学合理、方便于民”为原则,通过公开征求市民意见,最终确定把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其它垃圾四大类。形成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并设计了一套具有杭州特色的垃圾分类标识。根据四类垃圾的不同特点,采用蓝、红、绿、黄四种主题色彩进行明确区分,规定了大、小标识的颜色、字体和图形符号,做到色彩区分明显、标志易认,方便市民辨认与分类投放。

现有的垃圾分类模式已实施多年,并被广大居民熟知和认可,现国家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正在征求意见中,待正式出台后,我市将会结合国家标准逐步更新分类垃圾桶的设置。

(二)统一标准分类设置

进一步做好分类小区的推进工作,制定全年垃圾分类小区推进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新推分类小区723个,全市分类小区共3413个;并积极创建市级示范小区204个,实行动态管理,强化现场投放环节和入户的宣传和督导;新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9个,省级示范小区总数达到60个。

结合小区及道路沿线分类情况,落实“四色”垃圾桶规范摆放,清理不规范垃圾桶等容器,开展分类设施专项整治,解决杂色桶问题,优化调整投放点的垃圾桶数量,并在垃圾桶上加贴垃圾分类标识,共更新配置规范垃圾桶9万余只,整改杂色桶8000余只,加贴分类标识5万余个。

(三)广泛宣传舆论引导

目前我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举办垃圾分类大型论坛。2017年起,我局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垃圾分类论坛,邀请省市领导、职能部门、各区政府(管委会)以及街道(社区)、相关企业、专家学者等各界代表数千人参加,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开展主题宣传。通过主流媒体,公开征集垃圾分类宣传口诀,在杭州电视台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广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三是组建志愿宣讲团。以市、区城管系统为主,组建垃圾分类宣讲团,对辖区内各部门、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指导辖区内机关单位做好分类设施、分类标识的规范配置,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干部职工当表率。四是组织开展入户宣传。印发《关于开展垃圾分类全覆盖入户(单位)宣传的通知》,并制定《垃圾分类告知书》,告知市民垃圾分类责任和义务,督促各城区按要求做好入户宣传,截止目前,共宣传150余万户,走访检查单位、小区7921家。五是做好大型活动垃圾分类保障。对社会重大活动垃圾分类保障要求进行明确。通过动漫节、毅行、马拉松、大型会展等社会重大活动,设置分类宣传指示牌,并安排专管员、志愿者进行现场指导,扩大垃圾分类宣传面。

(四)规范清运模式探索

针对市民反映较集中的混装混运问题,严格规范清运作业,按照垃圾分类标识颜色,对不同垃圾分别配置相应颜色和标识的车辆进行运输,提升分类识别度,全面实现“绿车运绿桶、黄车运黄桶”。

在小区开展“定时定点”投放试点,仅在特定的时间段放垃圾桶让市民群众来投放,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同时,尝试在繁华商圈、主要道路沿线开通“垃圾不落地”音乐专线,实施定点停靠、音乐告知、定时清运的工作模式,减少了垃圾暴露在开放空间的时间,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环境。

(五)社会共治参与激励

统筹社会资源,组建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楼道长、专管员等“三支队伍”,加强现场投放环节的宣传和督导,在社区统一管理下,分片包干,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引入市民监督,邀请绩效信息员、民评代表、媒体记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人员随机、检查对象随机的“双随机”检查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试点在小区内设置自动发袋机、智能回收桶、扫码垃圾房等智能分类设施,引入二维码实名制“一户一码”,通过二维码智能管理系统自动统计参与率、准确率等垃圾投放记录,并辅以人工巡检垃圾分类质量,对参与分类的居民给予一定“绿色积分”,激发居民的分类热情,提高分类准确率。

三、结合建议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提升分类质量。一是抓实各行业条线的分类质量。在2018年考核分类覆盖率的基础上,将各级党政机关、社区、学校、医院分类质量纳入治废考核,巩固分类成效,并开展示范单位、示范学校、示范医院等创建,使分类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巩固提升重点小区的分类质量。抓好22个省、市机关工作人员居住小区、60个省级示范小区、200个市级示范小区等重点小区的管理,推广“桶长制”、第三方服务、物业参与等典型做法,保持较高分类正确率,打造优质小区,计划2019年“示范”覆盖率达到10%,起到模范带动作用。三是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区域。切实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抓好区域内分类全覆盖及分类质量提升;并按道路加强沿线小区、单位的执法拒运,打造分类样板路。形成整体效应。

(二)规范分类设施。一是开展道路撤桶、果壳箱统一、集置点规范等工作,形成道路分类设施设置标准。二是规范中高档小区楼层内分类设施,开展专项行动,集中解决楼层内分类桶不规范问题。三是全面提升生活小区有害垃圾桶设置,使用专用收集容器。四是开展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提升试点,选择有条件的小区增设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扩大分类收集范围。

(三)完善分类收运体系。一是落实垃圾清运车辆车载称重设施安装,工作任务纳入年度治废任务;二是完善垃圾拒运措施,在对单位(小区)拒运、对杂色桶拒运的基础上,试行对分类不到位的容器进行拒运;三是进一步完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收运体系,规范投放和收运流程;四是建立小区、单位有害垃圾收运体系;五是试点可回收物收运保障体系,由政府投入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参照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运,做好市场补充。

 

联系人:何亦风,楼磊  电话:85152766,86417803

 

杭州市城市管理局         

2019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