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业局关于当前我市农田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意见的通知
时间: 2019- 07- 12 16: 01 来源: 浏览次数:


杭政办〔2000〕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农业局《关于当前我市农田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〇年三月二十四日  


关于当前我市农田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意见


(杭州市农业局  二〇〇〇年三月七日)


最近我局组织各区、县(市)农业部门对当前农田种植业结构情况和调整趋势进行了调查,并召开专题会议,就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田种植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基本趋势

我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把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1、农田种植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据各地调查统计,2000年我市全年种植粮油作物的农田131.9万亩,比1999年调减20.6万亩,减13.5%;实行季节性调整,粮经轮作农田79.1万亩,比1999年增加13.9万亩,增21.41%;全年种植经济作物的农田面积43.2万亩,比1999年增7.8万亩,增22.1%;稻田套养水产面积1.2万亩,比1999年增0.8万亩,增205%;农田改养水产面积8.2万亩,比1999年增4.3万亩,增112.99%。折合复种面积计算,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之比从1999年的72∶28调整到2000年的65∶35,粮油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如油菜按调整面积算,粮经比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57∶43。对新调整面积的种养类型分析表明:今年全市计划新调整农田面积30万亩左右,其中季节性调整面积19.6万亩,常年性调整面积10.2万亩。新调整面积中,计划种植蔬菜瓜果等面积18万亩,种植花卉苗木面积3.1万亩,养殖水产面积5.1万亩,种植竹笋、芦笋、木本水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面积2.0万亩,种植黑麦草、中药材等面积1.6万亩。

2、新的种养模式不断涌现。在结构调整中,各地不断探索新的种养模式,传统的西瓜—稻、草莓—稻、蔬菜—稻等模式继续扩大,还涌现出一批新的种养模式,如黑麦草—玉米—稻、中药材—稻、西瓜—春玉米—稻、香菇—稻、稻田套养青蟹、美国青蛙等,上述种养结构一般可达“千斤粮、双千元”。桐庐的香菇—稻模式亩均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稻田套养特种水产,既增加了市场适销的特种水产品,又稳定了粮食生产;淳安的中药材—稻模式,既保证当地农户的口粮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在农田结构调整中,稳粮增效型的种植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新调整面积中,种植一季晚稻的面积占68%以上。

3、科技含量和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地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出发点,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把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进而提高了结构调整后产品的科技含量。市种子公司今年计划引进优质良种150个,萧山市大力引进出口创汇型和加工型的蔬菜新品种。在抓好品种的同时,各地还注重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对当地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作物,开始研究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栽培模式,并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研究提高。如临安市计划实行万亩西瓜嫁接。各地还广泛开展结构调整抓点做样工作,余杭市安排15万元奖励资金用于市级结构调整“双优”竞赛,萧山市也专门拨出10万元奖金用于“千斤粮、双千元”竞赛活动,调动了抓点做样的积极性,余杭市已建立64个各类示范点,萧山市在稻区建立6个蔬菜示范方。在抓好结构调整的同时,产业化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订单农业迅速发展。富阳市的未来营养米粉厂,以每斤大米0.84元向当地农民预订早稻米25万公斤,淳安新安江罐头厂以每斤0.38元向桔农订购桔子,保护了桔农的利益。蔬菜等实行订单农业的品种则更多。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要推进我市大田种植结构调整的健康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保持我市粮食生产能力任务艰巨。据统计,今年种植油菜70.18万亩,种植春粮73万亩左右,按近五年春粮平均亩产200公斤计算,总产量14.6万吨;今年预计早稻种植面积39.28万亩,按每亩360公斤计算,总产量14.1万吨;从秋粮生产看,由于今年大田常年性结构调整面积超过10万亩,再加上部分旱地退耕还林和发展水果、竹笋等,导致秋粮播种面积下降,预计今年秋粮面积290万亩左右,总产110万吨左右。根据上述分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左右,总产140万吨左右,与省政府下达我市的450万亩面积、148万吨总量指标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存在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的倾向。新调整的面积中,以蔬菜瓜果等大路货居多,而名、特、优、新、稀品种比例增加不快,品质改良缺乏大的举措,对原已调整的面积如何提高效益重视不够,措施不多。三是自发调整多,引导组织调整少。各地的调整绝大多数是农户自发进行的,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形不成规模优势,还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调整,当地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引导不多,而且产后衔接程度不高,加工能力一时跟不上,从而极易造成新一轮的农产品卖难。四是注重出口创汇型的调整少。我国加入WTO在即,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应该在参与国际农产品大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如何面向国际市场,发挥我市区位、信息、资源、人才、资金等优势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这方面步子还不大,成效不明显。

二、下一步大田种植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

根据当前结构调整现状,就全市大田种植结构调整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抓住当前关键时机,切实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市各地农村调整结构积极性很高,发展态势良好,但要真正抓好调整意向的落实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地还需坚持不懈继续抓好结构调整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引导工作。具体指导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全面优化品种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卖方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质量的竞争,而农产品质量又是由品种所决定的。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引进开发优质良种,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第二,继续优化大田种植业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要不断优化大田种植结构,发挥各农区的比较优势,郊区的鲜活产品、萧山的蔬菜、余杭的水产、富阳的芦笋和蘑菇、临安的高山蔬菜和鲜笋、建德的草莓、淳安的中药材等,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加工开发形成主导产品,并逐步培育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第三,外延和内涵并举,提高调整的效益。新调整的产品要面向市场,提高科技含量,搞好产销衔接,对已调的面积,要认真分析研究,对管理粗放、市场滞销、效益低下的,要搞好更新改造,实施再调整、再开发、不断提高效益。

2、以种子种苗工程为突破口,提高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科技进步是增加产品总量和提高质量的关键。我们对科技进步在促进生产数量的增长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为深刻的认识,而对于提高质量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没有科技进步,就谈不上品质的提高和保证。要围绕农产品品质提高这个目标,以种子种苗工程为突破口,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各地在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中要赋予具体的内容和新要求。加大优质良种的引进力度,同时要积极做好相关开发研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名,占领市场制高点,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3、加快体制创新,推进产业化进程。要积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要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发展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于一身,把农业生产同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加工销售等环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共同体;大力发展集资源和人才、技术、资金于一身,把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扩大市场空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大力发展集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于一身,把农产品产值和在加工、运销等环节中的增值效益统一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收入分配机制,使我市的产业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4、能调则调,不能调则粮,重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实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要防止一些地方将结构调整本身当作目标,为了调整而调整,不尊重市场需求规律,不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误导农民盲目调整的倾向。对一时难以调整的,要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继续抓好粮食生产,防止大面积抛荒。粮食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品种布局,早稻生产要根据不同用途,发展食用型、饲料型和加工型品种,并实行连片种植,专收、专储、专用;晚稻生产的重点是优化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旱粮生产要提高水平,增加适销对路的小杂粮。要重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这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挖塘、种植多年生作物应有规划,并采取必要的审批手续和调控手段。

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视抓好基础性工作。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和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做好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搞好规划。要按照资源比较优势、市场规律要求搞好适于本地的中长期规划,确保结构调整稳步、健康推进。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农业的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讲还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再加上我市是一个水灾、干旱、台风、低温冻害及高温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持175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都是必不可少的。三是要着力培育主导产业。一个主导产业可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各地要下大力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快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四是要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在大宗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建设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产销结合、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五是要加强科技研究与开发。要强化科技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探索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及降耗节本技术、以生物措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抓紧做好技术贮备工作,为实现稳粮增效,发展效益农业创造条件。

6、加强领导,研究政策,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健康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实现农业现化化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把它列入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搞好服务。要研究加快结构调整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把种子种苗工程、科技开发、产后加工研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入的重点。要根据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加强信息引导、技术指导、经营管理、法律保护等一系列的服务。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形成适应农业市场化要求的现代化信息传播系统。各地要抓好典型,做好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示范工作,对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成功典型,要及时加以总结、宣传和推广。各级农业部门要搞好品种引进、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抓点做样,搞好示范,推进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