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时间: 2019- 07- 12 14: 20 来源: 浏览次数:


(2000年1月21日在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王梓祥


一、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1999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据统计快报,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农业基础继续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41.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7%。农村经济总收入1304亿元,增长12%。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菜篮子”生产稳中有升。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业生产稳定运行,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973.80亿元,增长12.9%。全市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1.37亿元,其中实现利润52.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9%和36.6%。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旅游业发展良好,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59.0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12.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房地产业、信息、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投资力度继续加大,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超额完成全年调控目标。重点建设得到加强,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市区和各县(市)城镇的面貌明显改观。外贸出口保持较高增幅,扩大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全市实现出口总额5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2家。协议外资5.67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4.2亿美元,分别增长10.4%和9.4%。财政金融运行情况良好。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预算支出56.35亿元,增长32.8%。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88.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93.75亿元。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提高。科技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日益繁荣,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事业继续发展。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5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20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5.1%。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需要在新的一年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调控目标的安排及对策建议


200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调控目标拟安排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

农业总产值增长5%;

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

财政总收入增长10.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88‰以内。

实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努力促进经济较快增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计划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亿元,增长16%。投资的重点是:水利、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要的旅游、商贸、社会事业等第三产业项目;重大的旧城改造及经济适用房建设等。要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加强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国家、省财政贴息项目。继续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国有投资,拓宽投资领域,加快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坚持依法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努力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健全、强化监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一是继续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加强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精心组织好各项旅游节庆活动,使旅游业更好、更有力地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二是进一步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商贸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各种新型商业业态,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开拓市场。积极扩大信贷消费,清理取消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出台的限制消费的规定和做法,引导转变消费观念。三是继续加快发展交通、通讯、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和各种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其他第三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加快结构调整,改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我市的经济竞争力。一是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继续抓好粮食和“菜篮子”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抓好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培育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藏、转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继续扶优扶强,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在规模经济、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市场份额上创出新的优势。同时,要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好有效生产。加强市场营销,努力提高杭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努力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一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把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继续用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继续落实“三条社会保障线”政策,开辟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强化社会保障费的征收,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开辟就业新渠道,大力加强下岗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再就业的比例。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努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三是加强政府部门自身改革,加快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争创发展新优势。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国内经济合作,积极营造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一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要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开辟多元化市场,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扩大出口,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的局面。二是狠抓对外招商,积极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尤其要做好“以外引外”的文章。三是进一步抓好开发区建设,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示范效应和增长极作用,努力保持开发区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要加快培育发展各区、县(市)的特色工业园区,促进特色块状经济加快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项目投资与开发建设。继续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省内外企业集团总部迁杭或来杭投资创业。

5、坚持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围绕科技创新与培养引进人才两个重点,大力推进科教兴市。继续大力推进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