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第一信号 增添文明亮点
时间: 2019- 07- 12 11: 18 来源: 浏览次数:


——“12345”市长公开电话开通一周年综述


一、一年来的基本情况

1999年6月15日,在环城北路318号23楼30平方米受话室里,杭州市市长公开电话——“12345”正式向社会开通。365个日日夜夜,一周岁的“12345”在杭州市民的心目中,有了很深的影响,市长公开电话的宣传语“12345、有事找政府”,已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在这一年中,“12345”架起了一座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在这一年中,“12345”推动了杭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当年就被评为1999年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之一;在这一年中,“12345”以它易记、好打、管用的特点,翻开了市长公开电话全新的一页,被中央文明办称为全国城市市长公开电话中的典范。

“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设一名主任,共38名工作人员,分4个组,组长通过竞争上岗。除综合组、督导组外,其他两个组均为受话组,每组14名工作人员,承担5部电话、24小时全天候接处群众来电的任务,实施“谁受理,谁处理”的原则。督导组老同志跟班负责反馈件把关,受理疑难电话。综合组做好信息加工汇总、调研督办、后勤保障工作。“12345”市长公开电话除原有4名工作人员属公开电话编制外,充实了一批政治思想素质较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好的优秀干部。人员从网络单位借调,实行一年轮换制。为了把“12345”市长公开电话办成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线”,要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尽力办”,做到两公开(即处理公开,结果公开),三个“不能让”(即不能让群众失望;不能让公仆推卸责任;不能让“中心”工作低效运转),发挥“三大作用”:传、帮、督(即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督促政府机关工作转变作风)。为达到这样的工作目标,专门制定了受理电话人员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对每位工作的电话受理数、处理反馈情况等都有量和质的要求,并上墙公布。为了提高“中心”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中心”还有针对性地实行每天二次,每周一次和每月二次的受话情况汇报分析交流会制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每位工作人员为民办事的质量和效率。

从去年6月15日开通至今年6月15日,“12345”市长公开电话共受理市民群众来电110105件,平均每天接处群众来电300余件左右。通过努力,99%以上的问题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整体满意率达到92%以上。 中心要求,对群众来电反映的每一只电话必须进行认真详细的询问记录、登记编号;同时要根据来电反映的内容,归口交办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并要求将处理结果在反馈“中心”的同时告诉来电人。交办处理的形式主要有电话交办、书面交办、呈报市领导批示后交办;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和普遍性的热点问题,分别以《简报》、《工作动态》、《督查专报》、《工作内参》形式摘报领导参阅批示交办;对一些疑难问题或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进行现场协调办理。现在,“12345”已延伸到各区和市有关部门,形成了工作网络。

二、“12345”的积极意义

(一)沟通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12345”工作的核心是联系群众,每天受理者与来电者的沟通联系,比较直接、迅速、真实地传递着社情民情。从市民来电中,不仅可以听到群众的呼声,了解到群众的要求,而且可以触摸到群众的脉搏,判断出群众的情绪。一年来,“12345”受理中心向市领导呈报重要来电154件,向市政府提供市民建议300余条,编发各类简报360多期,各类调研文章、专题论文40余篇,证明了“12345”是市委、市政府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12345”又处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中心”努力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例如,1999年7月22日,“中心”根据铁路东站派出所来电,反映建德市有5位村民准备去京上访。“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与他们思想沟通,促使他们自愿退掉去京的火车票,消除进京上访的念头,并帮助联系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避免越级上访。又如浙麻子弟学校部分教师反映,该校由于权属变更,使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协调好,导致工作受影响,教师情绪不稳,40多位教师要集体上访。工作人员仔细了解情况后,与拱墅区政府、市经委、市教委等五个单位协调做工作,最后经市领导拍板,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铃声”就是“民声”。新千年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四套班子领导看望“12345”全体工作人员,并通过工作人员向全市人民传递新年问候。春节前夕,仇保兴市长还亲临受话台,亲自接听市民电话,了解市民呼声,并借“12345”给市民群众拜年。一年来,“12345”从一开通起就发挥了“连心线”、“寒暑表”、“调节器”功能,为市委、市政府传递着“第一信号”,及时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提供了一条现实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12345”来电有四个不受限制:1、来电人身份不受限制;2、反映内容、投诉对象不受限制;3、来电时间不受限制;4、来电地点不受限制。一年来,给“1245”来电者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机关干部,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人士、专家教授,有来自街道居民区的,有来自外地来杭旅游团队的。来电内容涵盖社会治安、住房、劳动人事、市容环卫、环保投诉、交通管理、供电、供水、供气、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诸方面。市民给“12345”打电话反映问题、提建议,动机是缘于主人翁责任感,目的在于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而且这些问题和建议直接来自社会各阶层,是群众内心的声音。市委、市政府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改革的重要举措,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直到每一项具体工作,市民都会从自己的经验和直接感受出发,提出各种看法和建议。建议来之于实践,服务于民众。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后,引来了全国各地打来的国内长途,或投诉、或求助、或咨询、或建议,源源不断。

(三)开辟了对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新的监督渠道,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

“12345”体现着人民群众自己来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与其它监督制度相比,突出了其广泛性、快捷性和公开性。

1、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超10万个来电说明广大群众将“12345”当成自己的心声和眼睛,使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时刻处在群众监督之中,特别是对社会公共管理部门,一旦有违法违纪,暗箱操作行为,就有可能被群众检举揭发,而且“12345”不存在越权和超职能范围的情况,也克服了其他部门行使监督权的局限性。如去年9月底,市区个体户张德兴反映,他和表弟做生意时,与一绍兴个体户发生一起经济纠纷,由于市区某公安机关违反程序介入,致使法院一审判决要他们付对方6万元。他打电话要求“12345”帮助。受理人员接电交办后,又多次催办,最后在上级公安机关协助下,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今年4月12日,二审法院以“一审证据来路不明”撤销了一审判决,某公安警官也被调离原工作岗位。来电人十分感动,给“中心”送来了锦旗。

2、实施监督行为和反馈的快捷性。市民群众检举、揭发违法违纪行为无须得到任何部门批准,一旦发现违纪违法,就可立即举报,实施监督行为相当快捷。“中心”受理后,要求职能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反馈投诉处理结果。

3、“12345”与“三报六台”等新闻单位相结合,借助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如《杭州日报》和《都市快报》每日的“百姓热线”、“民声快递”等,加强了“中心”的监督力度和公开性。对一些来电及处理结果通过媒体公开,把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加大了“12345”的监督力度。一年来“三报六台”共发“12345”新闻报道3948篇。

(四)对创建文明城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12345”开通一年来,与60个职能部门联网,形成记得牢、打得响、叫得应的市长公开电话网,在为市民排难、为政府分忧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个有利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环境和氛围。 “12345”开通之初,反映突出的热点问题是改善居住环境,其中要求最强烈的是拆除违法建筑。为此,市政府召集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拆违动员,并在几条主要道路上率先行动,相当一部份违法建筑被拆除了,还路于民、还绿于民,广大市民拍手称快。但在拆违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明不拆暗、拆人不拆己等。有些违建主人故意拖着不拆,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避过风头就可万事大吉。广大市民对此反响强烈,又向“12345”举报,市政府重申了拆违的有关规定和纪律,加大了拆违的力度和决心。本市最大的违法建筑——“新世界大酒店”也被限期拆除。一年来,在拆除违建上百万平方米的同时,扩绿面积也突破100万平方米,使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和促进了城建的其它工作。

一年来,杭城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有许多的好建议踊跃向“12345”提供,如整治城市第五立面;文物古迹的保护;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提高小区管理水平;推进撤村建居的进程等等,“12345”这条热线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市民素质的提高,不光停留在对创建文化名城提出合理化建议,而且还表现在不为金钱所动,主动上交文物,失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抢救危重病人;帮助迷途老人、失散小孩找回亲人;援助来杭的游客,等等。今年4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长丁关根同志来杭考察,对“12345”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10余家新闻单位来杭采访了“12345”,并播出了赞扬“12345”的专题报道。“12345”已被市民誉为“市民之音”,成为杭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

三、“12345”工作的下一步打算

“12345”市长公开电话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来电受理、处理工作,与领导的要求、群众的期望和自身工作标准相比,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市长公开电话的思想认识水平,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受理态度、知识水平、业务处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要求还不够,“中心”内部工作程序规范化水平还不高;对热点、难点问题缺少攻关,综合分析工作还比较薄弱,参谋助手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中心”网络和基层单位的作用,特别是区长公开电话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传、帮、督”作用,尤其是监督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等。

下一步,“中心”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中心”协调小组的要求,与各个网络单位一起,进一步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每一部电话、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作用,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能力,把整个市长公开电话网络工作搞得更好。

一是按照改革的思路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心”内部管理机制,畅通渠道,确保快速高效的运转。

二是狠抓反馈质量,进一步加强综合分析工作,为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网络,加强人员培训,包括网络单位公开电话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岗位轮训办法的尝试,平稳完成新老同志的轮换交替工作。

四是尽快实现“中心”与网络单位的电脑联网;各区、各部门直接受理处理群众反映的来电比例要逐步提高到50%以上。

五是继续加强与新闻单位和其他网络单位的联系,共同做好公开电话的宣传报道工作。加大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的处理工作力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


(杭州市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