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杭州市畜牧业发展的通知
时间: 2019- 07- 12 10: 22 来源: 浏览次数:


杭政发〔2000〕9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畜牧业加快了从传统牧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牧业的转变。畜牧业生产结构稳步调整,畜禽规模饲养不断发展,并正在向区域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推进。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通知》(浙政发〔1999〕278号)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现就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既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当前,城乡人民文化和物质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库存饲料原粮比较充裕,加上我国即将加入WTO,畜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加快畜牧业发展,是杭州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我市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实施《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和把畜牧业建成一个大产业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节粮型、食草型和优质特种畜禽产品,实施种畜禽工程、动物保护工程和品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畜产品加工,坚持依法治牧,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推进畜牧业的区域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全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到2005年,畜禽主要产品产量38.3万吨,年递增8.8%,家禽、食草家畜和蜂占畜牧业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畜牧业总产值4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集约化饲养提供的畜禽产品占社会生产总量的70%,畜禽良种覆盖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畜禽产品加工值和出口创汇额比1999 年增长1倍以上。

今年我市畜牧业的工作目标:一是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有新的突破。在继续发展规模养猪的同时,大力发展野鸭、奶牛、土鸡、肉鸽、肉兔、山羊、鹅等食草畜禽和特种经济动物。二是畜牧业产值有新的增长。全市畜牧业产值达32.5亿元,比1999年增长1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并形成10个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的乡(镇)。三是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的推进。通过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测和注册登记,大力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指标,畜产品品牌、产品市场不断拓展。四是畜牧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全市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畜禽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畜禽产品批发市场10家,以畜禽产品流通为主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合理确定主导产品和主攻方向,加快畜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各地要根据资源特点、生产习惯、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坚持发展相对集中、各具特色、优质高效的块状畜牧业。要努力打破行政界限,从过去的“一乡多品”向“一县数业、数乡一业、多村一品”方向发展,有的项目可以实行跨县式发展,形成群体规模。

根据我市情况,畜牧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城市郊区、平原农区和山区半山区三个不同的类别。城郊和农区除继续抓好主体牧业生猪的规模饲养外,应利用区域优势和现有的生产规模,努力拉长产业链,并培育新的增长点。下城、西湖、萧山、余杭、建德、桐庐等区、县(市)在2005年之前要建成畜牧业强县,下城区石桥镇、建德市莲花镇、临安市板桥乡等30个乡(镇)要建成畜牧业强乡(镇)。山区半山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很大潜力,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食草家畜、优质土鸡和特种养殖上做好文章。

在大力发展区域化畜牧业的同时,重点推进畜牧业的生产规模化和经营产业化。发展产、加、销协作关系,采用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基地的方式,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鼓励扶持生产加工相结合的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养殖业效益。办好畜禽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发挥农村合作社、专业协会、运销联合体、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畜禽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作用,不断巩固壮大畜产品营销队伍。在坚持扶优扶强、巩固提高和适当发展的方针下,使全市各类畜牧业龙头企业尽快达到100家以上,骨干企业达到20家。

三、全面实施种畜禽工程,提高科技含量,着力推进科技兴牧

要加快畜牧业科技的开发应用,全面实施种畜禽工程,在市场引导下,健全畜禽繁育体系,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要进一步办好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国家级原种猪场,在继续搞好长白猪及杜洛克、大约克纯种猪原种繁育的同时,引进比利时斯格配套系种猪。各区、县(市)要建设好畜禽二级繁育场,重点抓好瘦肉型猪、优质肉禽、荷斯坦奶牛、蛋禽、蜜蜂、肉兔等二级繁育;积极引进波尔山羊杂交改良本地山羊。实施中加二期奶牛合作项目,做好湖羊保种工作。2000年全市二元杂交母猪比例要求达到80%以上,2005年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进一步开发饲料资源。采用高新实用技术,大力推广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生产高质量的畜禽系列全价饲料,提高早稻谷、大麦、菜饼等地产饲料资源的利用率。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冬闲田和“三园”(果园、桑园、茶园)种植黑麦草、杂交狼尾草、青割玉米等青绿饲料作物,要求在明年种植饲料作物的面积达到5万亩(次),到2005年达到20万亩(次)。

农业科技部门和各生产企业要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工厂化饲养、疫病防治、栏舍设施、畜产品加工和现代管理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科技创新。按照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搞好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和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牧业行政执法力度

依据《动物防疫法》进一步做好生猪、牛、羊和家禽主要疫病的强制性免疫注射和家畜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内外动物卫生监督等工作。要做到主要畜禽疫病达到基本扑灭或控制标准,有效控制畜禽主要传染病,将生猪死亡率和家禽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和15%的标准之内。

抓好《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组织实施。市、县两级农业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种畜禽、兽药及疫苗等生物制品的质量监督,严厉打击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中使用违禁药物,促进生产发展,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加强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养殖大场进行必要的抽检,充分发挥饲料、兽药监测站(室)的作用。

五、制订规划,政策引导,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一是制订和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通知》和《杭州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1999—2010年)》以及《杭州市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1999—2010年)》的要求,制定各自的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规划已制定的也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规划和计划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特别要对主导产品、区域布局、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工作措施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是制定落实有关扶持政策。重点是落实好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通知》(浙政发〔1999〕278号)中的具体扶持政策。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承包、科技入股、科技咨询等形式参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先进适用的畜牧科技与生产密切结合。对利用自有资金和多元化投入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项目,政府适当给予资金扶持。对具有一定规模并经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认的畜禽饲养场(户)、畜产品专业市场,畜产品加工企业,要优先安排生产用地,优惠土地有偿使用的有关费用,其生产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在山区县(市)荒地上建造畜禽栏舍需要用地的,可免收3—5年土地使用费。为鼓励畜产品创汇,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具备出口条件的加工、流通企业申办外贸自营出口权。

三是建立健全部门和乡(镇)级工作责任制。不论是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还是防制畜禽疫病,都要分解工作指标,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畜牧业生产有关业务部门要与重点乡镇或重点龙头企业建立挂钩联系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四是加强服务。通过信息联网、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市场行情、中介服务、品牌建设等产销服务,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各级农业、计划、商业、外经贸、工商、财政、技术监督、卫生、金融、保险、交通等职能部门都应从各自的工作职责出发,紧密配合,大力支持畜牧业,采取切实措施,为畜牧业发展多作贡献。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〇年五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