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20/2019-24006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9-07-12
发布单位: 市规划局(市测绘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279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时间:2019-07-12 19:07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类  别:A,公开

文  号:杭规划资源建议提案〔2019〕26号

签发人:陈祥荣


韩祖耀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城市美学的建议》(第279号)收悉。经会商市教育局并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城市美学对于提升杭州城市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美学涵盖了城市文明、历史文化、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城市美学在城市形成和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城市文明和文化特质的探讨,还包括特色景观风貌和魅力空间体系的营造,以及特色发展引领下人与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现“诗意地栖居”。

  我局十分认同您提出的“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城市美学”的建议。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是在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城市历史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综合产物,需要系统性地保护和延续。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中,出现大量城市面临风貌混乱、特色缺失、“千城一面”等问题,杭州应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构建好城市景观风貌大框架,保护好山水格局。在杭州打造“美丽中国”样板的当下,将城市美学理念更好地运用到城市建设中,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富有“诗意”的城市空间,彰显“东方品质之城”的魅力,对于传承和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助推我市建设“世界名城”战略实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围绕彰显城市特色和美学特质开展的相关工作

  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是杭州的立城之本。当前,杭州城市发展已进入“全面提质”阶段,将名城保护、公共空间营造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是杭州建设世界名城、提升文化自信力和城市魅力的重要手段。围绕加强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近年来我局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依托城市设计三级体系,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态文化保护与空间适度利用的关系,统筹城市功能、公众需求、市民活动、环境特征、美学原则、公共空间和建筑布局,以缔造适应创新发展、美感与功能兼备的世界级城市形象和高质量城市环境。目前,我市已形成总体城市设计、重点景观风貌区详细城市设计和重要景观风貌节点实施性城市设计三级城市设计编制体系。以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引领特色风貌定位和景观建设目标,制定全市一般地区项目景观风貌建设的规划准则和设计指引,以重点景观风貌地区和节点城市设计加强土地出让前景观风貌细节要素的导控,为建设项目景观风貌控制提供法定依据。

  我局组织编制了《杭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着力保护“诗画江南、风雅钱塘、创新天堂”的城市风貌特色,通过“拥江发展”战略实现全市域统筹,以题名景观的方式划定了五大文化场景地区,并通过划定景观风貌重点控制区、协调指引区、风貌核心节点,采取分层级的景观保护和控制策略,展现最具中国古典山水美学价值和东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营造“在有风景的地方发展新经济”的别样精彩。结合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工作,开展了望江新城地区、铁路杭州西站重点区域、钱塘金融城等重要节点地区城市设计,精准度量城市空间,将平面规划各类控制和引导指标具象化,直观展现空间规划意向,为法定规划指标设定和优化提供依据。同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杭州市特色风貌和建筑景观管理的指导意见》、《杭州市重点地区建设项目景观风貌管理办法》,《杭州市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规程》等文件,加强对城市的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等方面的引导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等“基因”。

  (二)做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规划,传承历史韵味。

  杭州作为七大古都之一、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在“八八战略”再深化进程中,我局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系列规划,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留住文化根脉和城市记忆。修编《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统筹优化全市历史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编制《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京杭运河杭州段(三堡至塘栖)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工程规划》,双管齐下加强运河沿线历史遗存保护管控;编制杭钢新城系列规划,以杭钢老工业基地保护利用为抓手为杭钢新城地区注入新活力;编制《莫干山路城市设计》,探讨华丰造纸厂等道路沿线重要工业遗存改造方式,通过规划引领,积极探索和实践城市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路径,使莫干山路工业文化带的历史记忆重焕新生。

  (三)开展公共艺术类规划研究,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城市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是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营造富有“场所精神”、具有文化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彰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围绕公共艺术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我局组织开展了相关规划研究:编制《杭州市城市雕塑专项规划》,在杭州市总体雕塑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各结构系统的控制范围、功能定位、雕塑建设总体要求、雕塑文化元素与重要题材创意,以及重点提升区域及其雕塑建设导控细则;修编《杭州市区户外广告设置总体规划》,坚持整体规划与彰显特色并重,品质提升与总量控制并重,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并重,通过载体、重点区域、类型和要素控制等手段,构建我市户外广告与招牌设置的现代治理体系;开展《杭州市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研究》、《杭州市公共艺术百分比研究》,明确了杭州公共艺术规划定位、重点建设区域和规划建设要求,以及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实施内容、各工程类型的百分比执行要求。今年,我局还将继续开展公共空间提升专项规划研究等工作。

  三、答复意见

  (一)充分发挥专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领衔作用

  在我市各类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规划及相关领域专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局在规划编制、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和方案设计等阶段,均邀请有关专家参加并听取意见。其中,以中国美院专家团队为代表的美学领域专家长期以来深度参与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类规划项目,为我市公共空间整体品质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强调专家领衔作用,《杭州市规划委员会章程》(送审稿)明确市规委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分设发展和空间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综合交通和市政工程、乡村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等5个专业委员会,由建筑设计、经济地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艺术、交通和市政工程等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全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研究,为重大规划编制、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和建设、规划有关政策制订提供专业意见。下一步我局将在专业委员会工作中进一步吸纳您的建议,并充实专业委员会中历史文化、美学艺术领域的专家库,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中更好地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营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空间品质质量。

  (二)进一步加强规划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以众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用匠心营造城市,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集众人智慧。我局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历来注重政府、专家、市民、媒体和社会各界多方联动。杭州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制定坚持“以市民为中心”的思想,问情于民、问需于民,切实落实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专场论坛、公众建言献策、大学生方案竞赛等形式,广泛开展公众参与,深化研究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妥善处理城市长远发展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住房、交通、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改善,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创新公众参与方式,通过全过程公众参与,将关系市民合理的切身利益融入规划的制定,使得以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蓝图式”规划建设行为,转变为市民熟悉、认可、遵守并维护的共同行动纲领,共同营建美丽家园。

  (三)全方位多渠道强化美学教育

  市教育局历来高度重视在中小学加强美学教育,并纳入全市中小学“美好成长”计划,大力推进学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行动,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支持学校在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基础上,积极开设书法课,充分用好选修课、拓展性课程时段,丰富艺术课程。二是鼓励各地各校利用好学后时段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做好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陶艺、摄影等系列展评,鼓励学校与公益性场馆联合开展文艺作品校园流动展。完善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工作;实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门艺术特长”行动,为学生多彩人生奠基;大力推进普及型艺术活动,开展“班班有歌声”“处处有美景”主题活动,组织大合唱比赛、课堂器乐展示等集体活动;加强一团(中小学生艺术团)一节(中小学生艺术节)建设,搭好学生才艺展示平台。三是支持争创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省级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和试验区,全力打造区域艺术教育品牌。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和监督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及时指出不足,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1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