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20/2019-24005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9-07-12
发布单位: 市规划局(市测绘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关于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下32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时间:2019-07-12 18:45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类  别:A, 公开

文  号:杭规划资源建议提案〔2019〕2号

签发人:陈祥荣


童民强代表:

  您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城市规划中强制设置体育场馆的建议》(下32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体育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是城市举办赛事活动、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即将于2022年举办第19届亚运会的杭州来说,完善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是杭州亚运会成功精彩举办的坚实基础,也是助力杭州国际赛事之城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目前杭州各级体系的城市规划中均对体育设施的布局与建设有着详细的设置原则与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中提出了城市体育设施布局的基本原则:一、形成省市、区、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系统。二、建设具备承办区域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或国际性单项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设施。三、完善区级体育中心,保证每个中心具备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建设特色场馆。四、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实现居民合理时间内有健身活动场地。

  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基础上,杭州市编制了《杭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分类分级,各级建设标准和要求均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指导性内容,用以保障公共体育场馆和群众健身设施的刚性建设。该《规划》于2019年3月19日获市政府批复,我局将联合市体育局积极做好该《规划》的宣传贯彻工作。

  一、规划主要内容

  该《规划》在对现状体育设施调查、对上一版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国内外先进城市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杭州赛事及竞技体育设施、群众体育设施、休闲体育设施以及体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和发展引导要求。根据以问题、需求为导向的编制思路,确定了杭州体育设施发展总体目标,即以“以人为本、均衡普惠”为基本原则,建立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全市体育设施布局体系,全面推动杭州赛事体育专业化、公共体育均等化、休闲体育特色化、体育服务产业化,力争将杭州建设成为国际体育名城、世界赛事之城、运动友好城市、活力休闲之都。到2035年,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0.9㎡,基本完成公共体育设施质量与数量双提升,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高水准发展,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

  二、近期建设规划

  按照近期规划目标至2022年,规划建设并改造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的体育场馆,构建具备承担重大国际赛事能力的赛事体育设施,使体育设施建设标准达到举办亚运会的要求;通过新建、改造等多种方式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逐步形成“15分钟运动圈”和“5分钟健身圈”;通过结合区域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建设融合山水环境,体现人文底蕴特色的休闲体育平台。各级体育设施构成结构由“倒三角”逐步向“金字塔”过渡,重点提升区级(含组团片区级)、街道(乡镇)级体育设施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这两级体育设施的用地比例,届时杭州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将达到0.4-0.5㎡,其中市(省)级体育设施人均体育用地指标为0.16-0.2㎡/人;区级(含组团片区级)体育设施人均体育用地指标为0.16-0.2㎡/人;街道(乡镇)级体育设施人均体育用地指标为0.08-0.1㎡/人;社区(村)级体育设施人均用地指标为0.1-0.12㎡/人。从标准的结构性层面有效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全面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加快推进群众体育设施建设,逐步缓解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一是要进一步联合市体育局、建委、水利、园文等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落实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的群众健身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的标准配套要求,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二是指导各区、县(市)和有关部门要做好专项规划的细化落实,完善四级联动、多部门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和监督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及时指出不足,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19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