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代市长谈杭州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
时间: 2019- 07- 10 16: 43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作为我国第一批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应比其它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加重视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们杭州的发展,从建设上,一是历史文化名城古老的风貌与现代文明要高度协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协调什么事都做不成。二是我们地方特色文化与国际流行文化应该相协调。建筑是文化的凝聚,既要反映地方特色的,可以说是吴越文化,又要与国际接轨,符合现代的审美观,这两个方面要协调。

对历史文化来说,对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来说,恐怕首先应是重在历史,重在文化,重在特色,重在保护。

重在历史。我们对外介绍杭州都是六大古都或七大古都,但是我们少数干部却在拆除古建筑,这是灭古,灭古行动。从北京来的专家们都说,杭州市之所以没有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因为我国不敢报上去。问题就出在我们自己,对古城这块没有保护好。

重在文化。现在我们很强调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动力,找出智慧,但是我觉得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可能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对于一些建筑,从规划设计来说,要体现我们的文化,肯定应是吴越文化。我们搞的吴山广场,作为一般文化广场规划来讲是可以的,但是如从吴越文化来讲是失败的,吴山广场反映不出吴越文化,与吴山其它景点和河坊街就难以协调。如果没有相匹配的文化就没有内涵,没有情趣,就没有韵味,就不可能引起人家的流连忘返,不可能引起人家的联想。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所以说,我们站在吴山广场,如果没有吴越文化的联想,吴山广场就是水泥钢筋建筑,重在文化也会落空。

重在特色。有特色才是美的,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城市环境美是抽象的概念,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你没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这种美的表达方式人家不承认的,只是简单的模仿抄袭。现在我们仿欧建筑很多,但某些房屋建筑人家看了后,有的是倒胃口的。欧洲建筑强调它的历史,它的文脉,强调它特定的环境,它的建筑里有许多历史事件发生过,有许多人物在这里导演过世界上波澜壮阔的人类史话。你这么一个建筑,里面水泥钢筋,外面抹上几块石头,是硬贴上去的,牵强附会,有的还粗制滥造,既侮辱了人家的特色,又埋没了自己的特色,很难说得上美。在这些问题上,杭州怎么样有自己的特色,很值得研究。到过法国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的德芳斯新区,它与古老的凡尔赛宫、塞纳河以一条清晰的历史文脉加以连结,从古到今,而且走向未来,中间建有丹麦建筑师尼尔森设计的“巨门”,与古老的凯旋门相呼应。这样处理非常好,展现了整个历史的延续,过去有鲜明的特色,现在有鲜明特色,未来有特色,它显示了法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显示法国人那种自信和自豪。我们杭州人也应该有自信、有自豪。我们的大器,我们的大手笔,绝对不能表现在没有特色上。如果没有了特色,这怎么叫大手笔?无非是大规模的模仿、仿造而已。所以大器、大手笔都应体现在我们的特色上。要有特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否则你说我有特色,如何说得过去?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过去留了些历史遗憾也不要紧,有许多事情从现在抓起,从现在抓紧还来得及。

重在保护。历史形成的建筑,或名人故居,你把它拆掉,就跟脑袋一样,砍掉不可能重生。对历史文化建筑,名人名居,要痛下决心,也可以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这个话对我们杭州市来讲,一点也不过份。我们现在怎么做?恐怕要在存古、复古、拟古、创古上动脑筋、下功夫。因为我们把古的东西消灭得太多了,作为六大古都的风貌几乎荡然无存了。在这四个“古”上面,最重要的是存古。有了存古,后面这些都好办,复古、拟古、创古都好说,存古最难,而古都风貌保存更难。古都风貌一般来说应有三个层次来进行保存:第一个层次是绝对保护区,不仅仅是保护几座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整个区域。绝对保护区有些建筑是绝对保护主体,有些风貌、外貌不能变化,这样这个绝对保护区的历史之根还看得见。所谓文脉,指的就是城市的起点和历程,找得到历史风貌影子,这就是杭州特色的始点。杭州的特色从哪里看?首先从这里看,历史从这里开始。这是无法替代的。第二个层次是风貌保护区,风貌保护区要比绝对保护区大,一直延伸到我们整个西湖,包括灵隐,包括周围全部风景区在内,而且包括了我们原来的古城遗址。现在已建的建筑要适当恢复改装,分流控制过分拥挤的人口。第三个层次是比这个范围更大的风貌控制区。从古城到现代化的城区要有一个风貌过渡地带。这三个区域要划定,而且这三个区域的保护责任、规划,如何落实操作程序都要有。

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一个文化城市的创造,除了古老建筑的保护即存古、复古、拟古,同时还有创古。现在我们中国新建的仿古建筑,表达形式最好的是谁造的?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往往不少是日本人、台湾人设计的。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宗”的古建筑风韵与现代审美观念和现代建筑材料的应用相结合等都很值得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既要保护我们的名人名居,又要引进新的名人。那天我去看了金庸的云松书社,这就是一个经典之作,以后要传下去。下一步有类似的这些文人来了以后,我们可以贴点钱,贴点地。历史上有的名人,现代的名人赶快抢过来,那杭州就是中国的杭州,世界的杭州,全中国的许多文化名人甚至一些世界名人都要在杭州找到立足之地,使文化的沉淀加速积累,这是历史文化名城应有之义。历史已经过去,但文化还可以浓缩。过了几十年,一百年,回首往事,浏览市容,游客们或许会由衷地说,杭州真是历史文化名城,真是六大古都,风貌再现。我们不仅要做古老的,还要抢救新的,还要跟人家抢那些文人。要有这样的概念。有这么一些名人在这里定居,把他们的藏书,一生的痕迹,浓缩在杭州,这将成为城市景观的闪光点。这与搞漂亮的大厦完全不一样,徒有虚表而没有灵魂。我们要找一些有灵魂的东西。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那就没有灵魂。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灵魂。城市的灵魂是由大大小小的有灵魂的建筑所构成的。所谓有灵魂的建筑,它不在于大,而在于其中居住过的人物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方式。这本经要天天念,印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脑子里。这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者们的观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