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698/2019-24036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农提〔2019〕12号 | 公开日期: | 2019-05-22 |
发布单位: | 市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叶强委员:
您在市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美丽乡村艺术化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
近年来,我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抢抓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传承美丽人文,深入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在推进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村庄特色为底蕴,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村民需求为根本,通过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五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公厕整治等三大革命,努力打造“秀丽宜居生态美、产业融合生产美、人文和谐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初步实现了全域景区化、全域旅游化发展。
您在提案中充分肯定了杭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同时也提出了“凸显五美”,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建议,这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再升级富有积极意义。
1、关于凸显“全域之美”,扮靓生态绿色的建议。绿色生态是资源,是财富,更是“生命力”。目前,我市正在开展绿色生态保卫战,如严格生态空间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加强森林资源抚育,广泛开展绿化造林和古树名木专项保护系列活动,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村庄森林生态系统;健全水环境保护机制,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施“一村万树”三年行动计划,以春花秋叶改善乡村面貌,构建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乡村绿化体系,2018年,全市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1个、推进村251个,涌现出余杭绿景村、富阳新沙岛村、建德戴家村、幸福村、临安一都村、桐庐梅蓉村、淳安新华村等一批精品亮点。“一村万树”行动已成为当前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大手笔”、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金钥匙”,有效提升了乡村绿化美化水平,全方位、立体打造生态绿色环境,凸显“全域之美”。
2、关于凸显“神韵之美”,保留乡土本色的建议。农村历史文化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根基和精粹,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自2013年全省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以来,杭州市共有178个古村落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目前已有145个古村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利用。各地注重打造江南“乡愁记忆”典范,造就了一个个“活态”保护的历史文化村落。通过深度挖掘、认真整理历史名人典故和家谱、族谱,以及传承与开发迎春庙会、江南时节等非物质文化,让传统文化资源重放异彩,为乡风文明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开展群众性传统活动等方式,充分彰显古村落良好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古村的乡风文明,凸显“神韵之美”。
3、关于凸显“独特之美”,打造本地特色的建议。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规划则是发展的蓝图和建设的指南。我们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坚持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农业产业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对村庄建设、产业布局、景观改造、环境整治进行系统规划,要求各地邀请专家团队,高质量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努力实现村庄景观设计、建筑风格与地域特征、村庄肌理、历史文脉等协调统一,体现村庄独特韵味。一是培育精品村。制定出台《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2018年起,启动实施新一轮精品村建设,每年启动70个左右,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新打造精品村200个以上。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创”进一步突出创建重点,优化补助方式,科学确定项目,体现精品特色,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建设的精品亮点。二是建设风情小镇。按照“产业为根、特色为魂、文化为基、生态为本”的建设要求,着力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有文化内涵、有旅游品位、有乡土风味、有地域特色的风情小镇。围绕“精品精致”目标,按照3A级景区建设标准,通过产业集聚、基础提升、生态美化、智慧应用等四大工程建设,实现产业、文化、旅游共联,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建设、管理、经营共进,不断提升风情小镇的品质和内涵。努力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凸显“独特之美”。
4、关于凸显“生活之美”,形成产业特色的建议。发展美丽产业、培育美丽经济是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坚持建设美丽乡村同发展美丽经济同步推进。一是积极发展农村新业态。为进一步发展好美丽产业,让村庄不仅有颜值,更有价值,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旅游开发、集体资产盘活、农民创业创新等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通过民宿示范项目、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园等项目,针对依山傍水的、临江临湖的、农地充裕的、民俗资源丰富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分别打造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形成美丽乡村的产业特色。二是积极开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制定出台《杭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扶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在“三江两岸”区域、环千岛湖一带、高速公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培育一批市级示范园,引领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助推农旅结合和乡村旅游。同时,依托土地流转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积极培育家庭农(林)场、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凸显“生活之美”。
5、关于凸现“文化之美”,厚实文化底色的建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注重乡风文明传承和弘扬,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摒弃陋习、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培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强化组织建设。坚持一手抓村庄项目建设和开发,一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通过“结对子、种文化、育文明”活动,进一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集体和农户的主体作用,努力把美丽乡村打造成基层党建工作示范村,实现村稳民安、村美民富。二是倡导家庭和谐。通过开展杭州市“文明家庭”、“十佳好女儿”、“十佳贤妻”、“十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在农村大力宣传弘扬忠、孝、礼、义、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示范效应。已命名杭州市“文明家庭”100户,“十佳好女儿”20位,“十佳贤妻”40位,“十佳好邻居”10位。三是打造民心工程。从2018年始,杭州市启动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全面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十类覆盖、百处风景、千村精品、万户美丽”目标,统筹推进以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庭院和美丽生态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八美”建设,加快构建美丽杭州的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乡村整体美、城乡全域美,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切实让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成为良性循环,成为文化时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广大农民体味文化的魅力,凸现“文化之美”。
总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和内涵,为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贡献更多乡村元素,我们一直在路上,并正在为此而努力!
衷心感谢您对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