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91165/2019-2399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文广旅游提〔2019〕30号 | 公开日期: | 2019-05-17 |
发布单位: | 市文广旅游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政协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非遗保护传承 点睛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建设》收悉。提案中所提的建议非常中肯和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召集相关非遗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非遗保护单位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复函如下:
一、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绩
近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下,我市各级文旅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因地因事制宜,创造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一)多措并举,非遗保护出成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文化遗产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非遗事业新机遇和新使命。非遗保护已不再是学界研究或是职能部门的任务,而是受到全民的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成为“美丽杭州”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非遗保护的杭州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多措并举拓展保护载体,强化传承弘扬,促进社会共享,依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三位一体(市、区县、乡镇街道三方联动)”“五力合一(非遗机构、非遗专家、非遗责任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力量五力相融)”和“全民参与”的杭州非遗保护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1.非遗数据库建设全国领先。从2008年开始,杭州市政府部署全市非遗普查工作,13个区、县(市)及西湖景区、下沙开发区近16000名普查员,按照“四不漏”(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艺人)的要求,依靠“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工匠、老艺人、老土地),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共摸排非遗线索42.9万条,调查登记项目30168项,其中新发现项目18542项,登记重要传承人12869人,征集到非遗实物4165件,汇编普查资料文字档案714卷,音像档案2486盒,照片15686张,录像1729盒。通过对具有代表性项目的调查整理,新发现了大量有重要价值的项目,基本摸清杭州非遗资源家底。我市作为省试点率先启动非遗数据库建设,并完成了包括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载体等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共计储存容量4T。杭州市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代表浙江省在全国进行经验交流。
2.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全国领跑。杭州市现有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别是中国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中国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中国二十四节气——杭州半山立夏习俗。有4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有18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列入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68项;还有列入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28项。同时,杭州市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4人;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88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 一批濒临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2012年12月,杭州市文广新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进单位,3位同志荣立一等功。
3.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全省第一。近年来,我市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2018年,“杭州织锦技艺”等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杭州刺绣”等2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对入选的项目制定“八个一”的保护措施(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物、一项配套政策),下拨了专项保护经费。2019年3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18年度)》,杭州市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指标数据分名录体系建设、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事业保障、队伍建设、信息化工作建设、工作创新等46个方面,标志着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进入科学保护、精细化管理阶段,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建章立制,构筑非遗保护体系
近年来,杭州市、县两级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63项政策举措,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从总体规划、建章立制、设立机构、组织协调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一是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主任,市文广旅游局牵头,建立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11家职能部门参与的杭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委员会。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设立了非遗处,成立了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同时,成立了杭州市非遗专家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克难攻坚等作用。二是在发挥好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运河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作用的基础上,在浙江大学等 8所大学成立了高校非遗志愿者团。三是设立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截至2018年,全市共计投入非遗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全面展开和快速推进阶段。
(三)延续活力,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1.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组织开展各类非遗活动。我市注重打造品牌文化,通过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展示展演活动为重要平台,大力宣传展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在新春期间,安排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表演类非遗节目送演出下乡,书画、剪纸艺术家送“福”、送“春联”下乡等等,2018年我局及各区、县(市)共安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600余场。在端午节期间,组织西湖区、余杭区开展“端午节西溪湿地龙舟文化盛会”,利用“西溪龙舟文化节”品牌项目,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多民族作家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等。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联动各区、县(市)相关部门每年策划百余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和系列宣传活动,集中展现杭州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近年来非遗保护成果。2016年围绕“喜迎峰会·非遗荟萃”主题,2017年围绕“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主题,2018年围绕“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节庆礼仪和文化活动,在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城乡呼应,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有效引导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拓展杭州对外交流渠道,全方位展示宣传杭州非遗。从2014年起,我局与杭州日报每年推出4期 “杭州市非遗巡礼——十年非遗 一路精彩”、“看非遗传承 品匠人匠心”等系列宣传报道活动,邀请市民参与,让市民在生活中体验非遗、感受非遗、热爱非遗;2017年,国家文化部非遗司专门组织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6家中央主流媒体,以“走进非遗第一线”中央主流媒体杭州行活动,通过座谈、采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观非遗场所等形式,深入一线,聚焦报道,对我市杭州铜雕、王星记等具有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2018年,第二届“中国-中东欧非遗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杭州市拱墅区成功举办,国内近30家媒体争相报道,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前景广阔;2018年第14届FINA世界游泳锦标赛(25米)非遗展示,吸引了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参与体验,让各国来宾近距离感受和领略杭州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 “朱炳仁熔铜艺术展”、“中国篆刻”、“十竹斋木版水印”等项目在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地展出;“杭州遗韵——江南丝竹”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亮相阿根廷文化周,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设计的“国泰平安庚彩铜瓶”入选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元首国礼;“全形拓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屠燕治作品《东方醒狮图》参加国际文化美术展获国际金奖。杭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阐释杭州元素杭州特色,非遗展示,已成为我市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新名片”。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母体”,大量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大多诞生于农村、流传于乡间。为保护这些遗落在民间的传统项目,2014年起,杭州将非遗保护阵地下沉一级,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镇级非遗名录试点,构建了国家、省、市、县、镇五级非遗保护体系。同时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民居、村落、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形成建筑和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或专题)的村级非遗展示馆,让展示的物件记忆乡愁。非遗保护为美丽乡村建设、三江两岸建设、文化礼堂建设注入了精神能量和文化内涵,让群众更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8年10月,我市在建德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收集汇总了乡村非遗保护工作经验25个案例,其中9家单位就乡村非遗保护成功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同时,举办了杭州市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各地共建立镇级非遗名录570项;建立村级非遗展示馆100余家;先后评选公布了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20个非遗宣传展示基地、38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6个传统节日保护地、9个非遗生态保护区、10个非遗教学传承基地,这些保护基地和特色地区带动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民俗节日活动正走向复兴。与此同时,一批古村落、古建筑、古桥梁营造技艺项目和民间工艺项目列入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有效保存了乡村历史记忆和环境风貌,文化资源也转化为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推进镇级名录制度建设,顺势带动非遗保护的资源、服务、技术、规范延伸到非遗保护体系的末梢,重心下移到基层,工作更接地气,有效保护了一批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对于这一点创新,《中国文化报》专门撰文为“非遗保护杭州模式升级版点赞”。文化部简报专题介绍杭州非遗保护经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立足乡村文明建设,弘扬传统民俗,丰富节日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一是开展“美丽非遗进礼堂”,非遗基地、非遗传人、非遗演出、非遗展览、非遗展馆、经典祖训、人生礼俗、非遗信息化八进礼堂,发挥文化礼堂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等功能。二是开展“美丽非遗赶大集”,非遗不单在农村赶大集,而且赶城里的大集,参加各种非遗博览会、非遗节庆、非遗活动。三是开展“美丽非遗上舞台”,上乡村小舞台,进城上大舞台,上央视舞台,上国际舞台,宣传展示乡土文化新风貌,展示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新风采。
(二)立足非遗保护利用,加强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围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主题,进一步打造民俗文化村,依托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根据各地区域特点,建立不同特色的村级非遗展示馆。农民群众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角,培育好乡村非遗传承人群和非遗保护志愿者群体,延续传统,留住乡愁,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提振乡村文化。
(三)立足传统工艺振兴,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农村生态变美、农民生活致富。一是做大非遗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发挥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作用,让非遗成为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拉动内需促发展的重要途径,让非遗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强化特色,融入旅游。旅游是内容产业,旅游也是以“特”制胜的产业,要强化风格,把特色进一步彰显出来。旅游要有体验、有故事,而非遗包含了丰富的故事。三是加强示范引领,打造传统工艺特色乡村。充分发挥乡镇在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和命名一批木雕、木版年画、剪纸、草柳编、刺绣等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道)。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业。
(四)立足加强整体保护,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非遗保护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拓展农村发展的新空间。继续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与乡村振兴要求高度契合,拓展了农村发展的文化空间、产业空间和村民自治空间。把非遗整体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最终实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乡村振兴,文化引领,非遗先行。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力投入乡村振兴,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中盛情绽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衷心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指导,殷切期待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19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