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91165/2019-2399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文广旅游提〔2019〕31号 公开日期: 2019-05-17
发布单位: 市文广旅游局 主题分类: 其他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第三次会议281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19-05-17 10:52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政协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振兴杭州市传统工艺的建议》收悉。提案中所提的建议非常中肯和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召集相关非遗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非遗保护单位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复函如下:

一、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绩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文化遗产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非遗事业新机遇和新使命。非遗保护已不再是学界研究或是职能部门的任务,而是受到全民的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成为“美丽杭州”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非遗保护的杭州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下,我市各级文化旅游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多措并举拓展保护载体,强化传承弘扬,促进社会共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三位一体(市、区县、乡镇街道三方联动)”“五力合一(非遗机构、非遗专家、非遗责任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力量五力相融)”和“全民参与”的杭州非遗保护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一)非遗数据库建设全国领先

从2008年开始,杭州市政府部署全市非遗普查工作,13个区、县(市)及西湖景区、下沙开发区近16000名普查员,按照“四不漏”(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艺人)的要求,依靠“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工匠、老艺人、老土地),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共摸排非遗线索42.9万条,调查登记项目30168项、重要传承人12869人,征集到非遗实物4165件,汇编普查资料文字档案714卷,音像档案2486盒,照片15686张,录像1729盒。通过对具有代表性项目的调查整理,发现了大量有重要价值的项目,基本摸清杭州非遗资源家底。我市作为省试点率先启动非遗数据库建设,并完成了包括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载体等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共计储存容量4T。杭州市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代表浙江省在全国进行经验交流。

(二)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全国领跑

杭州市现有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别是中国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中国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中国二十四节气——杭州半山立夏习俗。有4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有18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列入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68项;还有列入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28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健全, 一批濒临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2012年12月,杭州市文广新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进单位,3位同志荣立一等功。

(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2019年3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18年度)》,杭州市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一。指标数据分名录体系建设、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事业保障、队伍建设、信息化工作建设、工作创新等46个方面,标志着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进入科学保护、精细化管理阶段,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情况

(一)做好传统工艺的挖掘与保护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和传统医药类。同时,传统工艺也是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主要领域。杭州市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20项为传统工艺类项目,占比45.5%;18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85项为传统工艺类项目,占比45.9%;36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170 项为传统工艺类项目,占比46.1%。杭州市已形成了富阳竹纸、木版水印篆刻、杭州扇艺、杭州刺绣、都锦生织锦、南宋官窑瓷、陶瓷、石雕、铜雕、木雕、剪纸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民间传统工艺精品。

2018年,杭州织锦技艺”等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杭州刺绣”等2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为加强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保护,每个项目都制订“八个一”的保护措施(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物、一项配套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保护责任,强化规范管理。出台《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资金补助标准。我局对传统工艺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也给予了相对倾斜的支持,截至2018年,杭州市各级非遗专项保护资金达到6000多万元。

(二)建立非遗活态传承体系

非遗传承队伍建设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传统工艺在内的非遗活态传承体系。杭州市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4人;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88人。全市38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中,210位属于传统工艺类,共占总传承人数的54.1% 。为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教学活动,对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补助2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补助5000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0周岁以上的每年每人补助3千元。

为加强保护传承人,我市出台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兼)职学徒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已经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记录整理技艺资料,提供传习场所,资助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宣传与交流,征集并保管代表作品,建立档案等方式,积极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从2011年起我市就启动了“专家领衔重点保护非遗项目工程”“非遗师徒传承工程”;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非遗教学创业基地,开设“西泠学堂”,把西泠印社金石篆刻等五个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形成“非遗项目+专业学习+创新创业”一条龙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传承人在内的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育模式,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专家与保护单位、传承人共同研究解决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探索研究新思路、新方法。

(三)合理开发传统工艺类项目

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是我市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思路。增强民间传统工艺的创意一直是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搭建手工艺展示展销平台,扩大影响。通过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博览会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集中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的代表作和高超技艺,生动体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特点,促进了手工技艺项目的市场开发。二是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结合的路子,增强吸引力。如在宋城景区、西溪湿地等著名旅游景区内,进一步融入非遗元素,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人文品质,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三是积极推动创意和民间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扩大产业规模。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和业务指导等方式,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以及企业提供了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培训、工美博览会、技艺交流、品牌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播、调研咨询等大量服务工作。2018以“互联网+”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与阿里巴巴合作,以淘宝商城、集合店和宣传引流等多渠道开辟宣传、推广非遗手工艺产品启动“礼传”诚信消费体验柜项目,已在全市景区、地铁、公共图书馆等城市窗口设立58组。通过‘创建平台+非遗传承人+博览展销+体验学习’四位一体的模式,整合非遗资源,搭建市场平台,进一步做好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非遗体验课程研发。”推动非遗技艺融合发展,并适度加入时尚元素,推动非遗与时代接轨,有效拓宽市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研究建立杭州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带动就业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以及传统医药类项目,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依据杭州实际情况建立杭州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二)拓宽教育培养渠道做到有人传承

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我们将鼓励杭州的传统工艺从生产转向创作,从实用为主转向审美为主,积极培育亦工亦文的新型人才。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计划,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遗专业、设立传承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文化礼堂,打造“一校一品牌”“一院一特色”“一人一技艺”的保护传承新格局。

(三)走向大众融入城市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大众文化,体现都市气派,紧跟时尚潮流,呈现出大众化、时尚化、青春化的新面貌。我们将鼓励传统工艺开展直播、微电影、纪录片等,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扩大传统工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非遗保护责任单位及社会力量参与到传统工艺的合理开发利用上来。

(四)以“互联网+”拓展传统工艺产品市场

传统工艺产品普遍具有特色鲜明、流通方便的特点,互联网正可使之如虎添翼。我们将通过杭州市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把非遗传统工艺产品纳入文化消费平台,拓展传统工艺产品市场;继续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动“互联网+传统工艺”战略的落地,使传统工艺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变,从销售商品向输出文化转变。

(五)加强非遗与城市品牌塑造与推广

在城市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加大非遗在文化形象输出和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发挥。以非遗传播、交流、展示为载体,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将非遗深层次的文化内核更好地传播到全世界,在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提升非遗影响力。支持非遗资源国际交流中的合理开发利用,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最后,再次感谢您的关心和指导,殷切期待您继续对我们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19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