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91165/2019-2399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文广旅游提〔2019〕32号 成文日期: 2019-07-11
发布单位: 市文广旅游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367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时间:2019-05-17 10:54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民盟市委会:

由贵市委会撰写的《关于提升我市城乡品质,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的提案已交我局办理,提案分析了我市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好的对策建议,对加快我市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作为该提案的主办单位,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意见回复如下:

一、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1.构建全域资源为导向的旅游产品开发机制

杭州积极把握大众旅游时代游客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和国际化转变的发展规律,对景区、老街等传统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开发图书馆、菜市场、网红经济、法院等非传统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产品从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四位一体”综合产品转变。通过深入挖掘旅游发展新蓝海-会奖旅游业,从最初的西博会、休博会、国际动漫节国际会展品牌不断扩展,自2011年开始,杭州连续5年在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全球会议城市排名中名列中国内地前三,更从2015年起,排名中连续跻身全球100强国际会议目的地。杭州十分注重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众多社会资源打造成国际旅游访问点。自2004年起,杭州在全国率先启动“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工程,已有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118家,涵盖文教体育、司法机构、特色街区、农贸市场、社区家庭等在内的 27 类社会资源,成为国际游客到访的热门场所。杭州真正实现了将城市社会资源进行旅游转化,实现城市居民外来游客互动,开全国之先河,实现了城市旅游相关要素的挖掘、整合和创新。

2.构建践行“两山理论的城乡旅游统筹机制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杭州带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产业载体,在推动城市旅游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淳安、桐庐、千岛湖、建德、临安等乡村旅游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模式,乡村旅游成为各区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淳安下姜村通过整治环境、生态立业,建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两岸粉墙黛瓦、青山相依的美丽乡村,游客络绎不绝,下姜村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桐庐的合村将创意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了牛栏咖啡、猪栏茶吧等特色旅游业态,远近闻名。富阳区以禀赋优异的富春山水、丰富独特的沙洲岛屿自然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赛艇、龙舟、羽毛球、滑翔等运动休闲产业优势,积极构建运动、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运动休闲之城”品质;桐庐县以村落景区带动旅游多元开发,积极开发特色民宿、创意庄园、民俗风苑、养生山吧等乡村旅游业态,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奖于一体的“中国最美县”旅游目的地;淳安县构建“滨湖度假+运动+乡村”模式引导下的全域旅游体系;建德市依托“17度建德新安江”的品牌营销影响力,做强建德生态旅游名片,开发生态农业体验度假产品,打响农业观光、山水运动、民俗文化体验、航空旅游等专项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临安县加快山体养生文化主导下的多元功能发展,积极打造中国生态养生旅游第一品牌、中国乡宿旅游第一县、华东高山冰雪运动基地。特别是,在乡村民宿行业方面,在西湖景区、桐庐、余杭、临安、淳安等区域已形成具有国内示范效应的杭州特色乡村民宿群落及品牌,为提升乡村旅游树立了典范。

3.构建以产业融合为途径的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机制

杭州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注重加快旅游与文化、农业、商贸、工业、林业、教育、体育、互联网、创意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旅游业态创新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素质。通过旅游信息化、旅游标准化,不断提升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在产业融合方面,实现了特色潜力行业产品向旅游休闲产品转化。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内容涵盖“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行业,以重点项目扶持为引领,推进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有力推进旅游业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四位一体”的综合产业转变。“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旅游产业融合的首创模式,受到原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肯定,在全国加以推广,相关城市和地区纷纷效仿。特别是在旅游文化融合方面,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复兴、提升了南宋御街、北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等传统文化老街区,显著提升杭州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品味,大大提升了旅游吸引力。在旅游标准化方面,杭州构建了全域旅游基础标准、公共服务设施与服务标准、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标准、旅游产品与业态标准、旅游要素与服务标准、管理与评价标准等六大标准体系,已完成并发布了《民宿业服务等级等级划分与评定规范》、《旅游购物店服务等级划分与评定规范》、《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设置与服务规范》等11项标准,已编制完成并报备的标准有14项,还有10项标准正在编制中,杭州旅游通过标准化显著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引领了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升的方向。

4.构建以旅游西进和拥江发展战略为依托的旅游空间扩展机制

全域旅游发展首先要有足够的地理空间,才能包括更多的旅游资源、容得下足够的游客、培育得出更长的产业链和世界级企业。杭州旅游发展空间扩展归功于两个标志性的空间战略:一是旅游西进战略,2000年,杭州提出“旅游西进”战略,不仅推进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还有效缓解了西湖等核心景区的游客过载问题,促进了杭州城市范围内西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杭州城市范围内区域均衡发展;二是实施拥江发展战略,2017年6月,杭州正式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空间上包含了13个区县(市),以钱塘江为主轴打造“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升级版,把钱塘江沿线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级滨水区域,通过拥江发展战略可以有效解决两岸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包括江南江北的不平衡、江城空间的不和谐以及城乡关系的不平衡问题,通过发展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健康、休闲、现代农业等业态,可以构建以旅游产业为先导的钱塘江绿色经济带,形成未来杭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空间。

5.构建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旅游市场开发机制

杭州坚持以旅游国际化服务于国际化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以产品、营销、服务、观念、功能、环境等全方位的国际化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级与品质,以旅游国际化为先导带动城市国际化发展,创新构建国际导向、协同国内发展的市场开发机制。自2004年杭州启动旅游国际化战略以来,至今已实施四轮行动计划,目前《杭州市第四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在实施,20条行动计划结合杭州城市定位及前三轮推进的基础,特别从旅游国际环境、国际旅游产品、国际营销、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入手,强化旅游和城市的融合,突出“文化彰显”和“舒适度提升”,加深国际游客心中的美誉度。这四轮旅游国际化,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的国际旅游营销工作成绩斐然,入境游客排名始终处在全国前列。2014年,杭州确定“诗意杭州”和“最忆是杭州”的国际国内两大客源市场旅游形象口号。杭州在旅游国际市场开发中,注重运用事件营销、新媒体营销、航线营销、在线营销等多种方式提升杭州城市旅游吸引力。杭州在实施国际营销同时,还带了国际先进的设计规划理念、国际服务标准、国际旅游营商环境和旅游目的地国际管理理念,加速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综合开发。

6.构建以智慧旅游为带动的旅游公共服务机制

杭州注重智慧旅游对于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发展和旅游市场治理等的引领作用,在2002年启动旅游信息化建设。2008年,全面打造“无障碍旅游咨询工程”。2013年,正式启动智慧旅游建设。2014年,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7年重点提出推进全域化智慧旅游工程,在“3+4”模式基础上,加快“1+3+4”模式创新,其中,1为旅游云数据中心,旨在始终围绕“智慧化”要求,不断提升杭州旅游智慧化水平。在旅游便利化方面,建立了现场+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依托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建设旅游咨询服务网点,这在国内也是一个首创,截至目前,杭州已建成运营的各类旅游咨询点130个,基本形成市、县(市、区)、景区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旅游交通指引标识和旅游多语标识系统、优化旅游集散中心布局、推进“三江两岸”绿道驿站工程,有效提升了城市交通通达性。此外,还推出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免费公共自行车、旅游厕所革命等善待游客举措,加快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换车中心建设。

7.构建以“旅游+”和“+旅游”互促的目的地共建共享机制

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杭州辩证地采用“旅游+”和“+旅游”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发挥旅游业在特定县区的战略支柱作用,积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部门+其他部门、旅游+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旅游+其他产业融合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特色小镇、特色村庄建设中,特别是梦想小镇等非旅游产业为主体的小镇中,积极实施“+旅游”战略,用旅游景区的标准去为建设产业园区,将旅游功能植入到小镇,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最终通过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形成目的地共建共享的机制。在“旅游+”战略层面,构建多部门参与的大旅游管理体制,以旅游+休闲农业形成精品民宿产业集群,以旅游+10大特色潜力行业打造旅游商品、旅游演艺、旅游住宿等新名牌。在“+旅游”战略层面,构建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和其他产业主导的旅游风景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按照2015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所有特色小镇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实现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嵌入,使小镇具备景区的要素及属性,完善小镇休闲功能,同时,通过实施农村村落景区化战略,重点打造“三江两岸”农村村落景区化,指导实施桐庐县江南镇、合村乡开展创建全域A级景区试点,支持萧山区湘湖、余杭区径山镇、鸬鸟镇等乡镇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全乡全镇3A级景区。

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下一步工作举措

未来杭州的全域旅游之路,是一条迈向国际品质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具体说,就是要在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大格局下,以龙头产品为基础、国际化品质为导向,产业融合化为路径、智慧化功能为动力,努力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重点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1.龙头产品再突破

旅游龙头产品的打造是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的核心,更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因此,未来杭州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立足城市与乡村,放眼国际,围绕城市发展趋势打造旅游产业,跟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同步发展。特别是加大旅游大项目投入,建设面向国际、面对高端消费的旅游沉浸式、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是当前全市旅游系统不遗余力推进的要务。以“点、线、面”相结合,统筹推进旅游要素配置,打造面向国际的全新水岸旅游廊道。强力推进运河、湘湖、富春江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建德梅城、江南秘境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同时,我局今年正在组织编制《杭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计划年内完成。

2.产业融合再提升

产业融合是杭州成为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的主抓手,更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路径。重点建设和推广“旅游休闲示范点”围绕生态、文化、商务、运动、养生五大休闲业态,即大杭州区域通过“十三五”努力,推出主题化、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示范性强并能满足各类小众群体的休闲产品。重点打造“旅游+会议+展览”的会议目的地城市,到2020年稳居中国国际会议城市第三名,明显拉近与北京、上海的距离。在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国际会议目的地排行榜力争进入全球前80名。发现城市中的艺术元素,大力开发“艺术旅游”产品,打造从博物馆到公共艺术空间的“小资”艺术旅游产品。以万村景区化、旅游风情小镇创建为抓手,推进农旅结合,引导帮助有条件的村落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把传统村落作为首要的引领资源,加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打造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度假型、现代农业型、生态环境型、民族风情型、运动休闲型等农业旅游目的地,形成全体验、全链条、全时空的旅游产品体系

3.城市品牌再推广

全力提升杭州旅游营销品质。在形象品牌上,立足深入挖掘杭州城市优势特色内涵,以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的标准和起点,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做好杭州旅游品牌营销。在市场细分上,坚持有分有合,在境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同时发力,两手齐抓,并且针对不同市场特点和需求,采取针对性强的“精准营销”,提高实效。在营销方式上,坚持“内容为王”,通过“讲故事”、“说文化”、“谈体验”等方式,原生态展示杭州旅游特色,讲好“杭州故事”。在营销机制上,强化“协同营销”,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涉旅企业、媒体大众、市民游客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借助各方力量,形成营销合力。在营销渠道上,注重创新创意,通过“事件营销”,形成营销“热点”和“亮点”,并整合运用新媒体、大数据等手段加以广泛推广传播。

4.公共服务再升级

旅游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是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的基础,更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必备。重点在游客入杭的“第一站”服务、市内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的“细节”和“个性化”提升、智慧旅游厕所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深入推进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按照 “创新、融合、共享、开放”的要求,依托信息技术应用和大数据集成,打造面向旅游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杭州旅游大数据决策系统,成为支撑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5.发展环境的再优化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杭州的内部发展环境,使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成为杭州旅游发展的新竞争力。优化市场监管环境。一方面,建立旅游市场监管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涉旅部门联合查办制度,确保监管到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旅游纠纷处置应急联动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防止矛盾激化和问题升级。借力优化城乡综合环境。结合“五水共治”全面推进全域环境的整治,要通过全域旅游的大发展带动更好地促进旅游创业就业,带动更多的人旅游致富。优化旅游人才环境。通过构建旅游休闲人才智库、创新高端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多层次培训网络体系、构建新型旅游人才教育网络平台,出台旅游人才引进政策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19年5月15日